摘要: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公共法律服務作為堅持依法治國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于貫徹依法治國的基本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對于現階段公共法律服務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指出現階段在十九大報告的背景下,公共法律服務發展的基本方向。
關鍵詞:十九大 ? 公共法律服務 ? 基層
(一)公共法律服務的內涵
公共法律服務指司法行政機關在政府和黨委的帶領下,通過統籌法律工作者、法律專業人士以及相關的機構,動員一切社會上的力量,為了不斷提升黨依法執政、政府依法行政、村委會居委會依法自治水平,不斷提高公民的遵紀守法的意識,不斷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機會均等的法律實踐活動。
(二)公共法律服務的性質
1.公共服務屬性
服務在新型政府的建設過程中是其主要的發展方向,因此公共服務主要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同時也在不斷強調公民的權利屬性。法律服務在本質屬性上所具有的特點是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具有社會公益性質,公共法律服務除了讓服務者獲得收益之外,不斷形成較好的法律氛圍,從而帶來更多的社會效益。因此,公共法律服務應該和醫療等公共事業一樣,納入到公共服務的范疇之中。
2.社會治理屬性
在社會創新治理中,公共法律服務是其重要舉措,相比較于公安機關直接打擊違法犯罪活動而言,公共法律服務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發揮著規范社會秩序和保護弱勢群體的作用,將矛盾輕易化解,不斷增強群眾對社會生活的認同感,不斷促進社會公平的實現,維護社會的穩定,屬于一種超前的社會治理行為。
(三)公共法律服務的構成
法律服務可以進行劃分,主要有純私人法律服務、準公共法律服務、純公共法律服務、純公共法律服務。本文中主要研究和討論的對象是純公共法律服務、準公共法律服務。
(一)公共法律服務的基本內容
“司法行政各項工作可以概括為公共法律服務,應當更加積極主動,依法承擔起為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統籌提供公共法律服務的職責。”司法部部長張軍全國司法廳(局)長座談會上指出。各地在結合本地發展實踐的基礎上,嚴格貫徹司法部關于完善公共法律服務的意見,主要發展以下的公共法律服務項目:政府(主要是司法行政部門)為社會提供的法律知識普及宣傳教育以及法治文化建設;政府(主要是司法行政部門)組織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公證以及司法鑒定等相關的法律服務機關有效組織,為符合條件的群眾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或者是未群眾提供有效的法律咨詢;政府(司法行政機關)根據有關的指導意見,有序的組織開展人民調解的有效活動;司法行政機關積極推進黨委、政府引進公職律師、法律顧問制度,村委會和居委會應該積極引進法律顧問等;其他政府開展的主要針對群體性法律服務需求所開展的一系列活動。
(二)公共法律服務存在問題
1.人才匱乏且分布不均
公共法律服務人才主要指的是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公證員、司法鑒定人、人民調解員等組成的法律工作服務隊伍。現階段的人才匱乏主要表現在:一、社會法律服務行業的人員不足。律師資源目前在各地的分布存在嚴重的不均衡的現象,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北上廣深律師分布的人數和密度遠遠高于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并且律師資源也主要集中在省會等主要的大城市,在其他的縣城、鄉鎮等又存在著明顯的分布不足。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數量和水平也存在極大問題。
2.縣以下經費難以落實
隨著司法行政工作的經費由原來的地方自給改革為地方和中央并舉的機制,但是上級財政的轉移支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主要惠及大城市或者是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在財力明顯不足的縣鄉級政府,在本地方的財政資金無法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上。來自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在還沒到指定賬戶前已經成為政府魚肉的對象,基層往往是公共法律服務最密集和最密切的地方,但是因為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資金不足的問題,導致很多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務工作不能夠有效的落到實處。
3.社會認知度不高
公民對于法律的基本認識也是僅僅局限于今日說法或者是刑事判決這個層面,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的問題是現在的公共法律服務還主要是派律師或者是法律工作者到社區或者村委開展基礎的普法宣傳活動,很多情況還是律師普法下鄉但是卻無人問津,公眾對于公共法律服務的內容和意義認知度不夠,公共法律服務的需求被未得到有效的滿足,很多的基層群眾和組織在遇到矛盾和糾紛的第一直覺是找關系,尋人情,卻沒有意識到應該及時利用法律工具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一)將公共法律服務納入公共服務
《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在在堅持政府負責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退訂基本公共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所以各級的司法行政部門可以通過不斷豐富和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內容和實質,以此獲得相關的黨政領導和有關部門的認同,不斷拓展醫療衛生、教育和就業等有關領域的法律服務,不斷擴大法律服務范圍,使得法律服務成為公共服務的重要部分。
在政府的財政保障方面,努力建立動態化的財政調整機制,考慮衡量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財政收入、可持續發展等多種因素,保障有效的財政投入,不斷滿足日益發展的公共法律服務的資金需求。在中央和地方關于公共法律服務資金的比例分配上,對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城市和地區,可以適當擴大中央財政的支持比例,同樣的而對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城市和地區,可以適當擴大地方財政的支持比例。
(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1.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面對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以及公證員等法律服務群體素質差異大的問題,當地的有關的司法行政機關可以根據需要,定期組織學習和考試,不斷提高有關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完善基層法律服務人員的薪資待遇水平,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引進更多優秀的法學畢業生從事法官、檢察官等相關的工作,提高基層法律服務人員的基本素質。同時市縣的法官和檢察官招錄工作中,可以重點強調基層工作經驗,鼓勵廣大優秀的法學青年到基層去,支援基層的法治建設工作。
2.鼓勵高校進行高素質的法學人才培養。高校利用有效的師資力量和財政資金,進行人才培養工作,本是應有之義。因此在十九大提出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背景下,進行法學優秀人才培養工作更是符合時代和社會發展潮流。在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中,除了應該重視學生的學術理論水平的培養之外,對于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水平也是需要重點關注,不斷的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并且解決問題,對于推進整個法治社會的進程也是多有裨益。
(三)加強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和電子平臺建設
2017年9月,司法部印發《關于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的意見》,以此為契機,開始有序的組織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和電子服務平臺的建設工作。
1.加強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建設
司法行政部門依托于現存的法律援助的服務窗口,搭建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開展公共法律援助工作的受理、指揮和協調工作,減少麻煩,努力提供更高效的服務。公共法律服務存在的一個較為明顯的特點是適用的群體范圍十分的廣大,因此可以通過整合資源為有所需的群眾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同時通過行政服務中心等人流量比較大的公共場所進行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的宣傳和指導,不斷擴大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的影響力。
2.加強公共法律服務電子平臺建設
目前的公共法律服務電子平臺主要指的是“12348”,同時也兼具法律服務熱線的功能。根據不完全調查統計,目前,全國20多個省(區、市)已經實現了12348法律熱線的全面覆蓋。十八大以來,全國法律援助機構通過12348法律服務熱線提供服務咨詢共計1064萬人次,2016年達到282萬人次。呼和浩特的12348公共法律服務平臺成立于2015年,該平臺通過電話免費為民眾提供法律相關咨詢服務,每天工作時間為早8點到晚8點,節假日不休息。
參考文獻:
[1]羅常青.基層公共法律服務實證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
[2]王本群.關于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司法,2017,(03):10-12.
[3]湖南省司法廳課題組,談敬純.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供需機制的思考[J].中國司法,2016,(04):11-17.
[4]劉炳君.當代中國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論綱[J].法學論壇,2016,(01):118-124.
[5]李偉根,徐文弢.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啟示[J].中國司法,2015,(03):50-53.
[6]廣東省中山市司法局、廣東省中山市律師協會課題組.公共法律服務產品化可行性研究[J].中國司法,2015,(01):48-50.
[7]徐尚昆.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理論探討[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4,(05):42-47.
[8]于泓源.關于推進基本公共法律服務的思考[J].中國司法,2014,(04):35-42.
[9]許同祿.深入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構建[J].中國司法,2013,(05):13-16.
(作者簡介:龔月茹,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2017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國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