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反家庭暴力法》界定了家庭中的精神暴力(冷暴力)的含義,基于家庭冷暴力現象的潛在危害,我們需要對家庭冷暴力進行法律規制及救濟。筆者從立法及社會救濟方面提出一些思考與建議,堅持多機構合作的基本原則,希望能夠為我國家庭冷暴力的法律保護提供一些參考,推動反家庭暴力立法指導及司法貫徹的進程。
關鍵詞:冷暴力 ? 法律規制 ? 救濟 ? 多機構
《反家庭暴力法》不僅將已有的反家庭熱暴力的立法成果進行了系統化的構建鞏固,而且還界定了家庭中的精神暴力(冷暴力)的含義,即通過長期拒絕與配偶過性生活、長期諷刺、挖苦、言語攻擊、無端挑剔,或漠不關心對方、將語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這種暴力的實施其危害性較之身體暴力要嚴重得多。此外,還第一次提及將同居關系中的家庭冷暴力問題也納入到調整范圍。全國婦聯解釋道,家庭冷暴力的本質也是控制權,同居一室,即使是還未締結合法的婚姻關系,但是若是也遭受冷暴力的侵犯也是可以適用這個范圍的。強調了對于因家庭冷暴力而造成精神疾病的受害者應當成為《反家庭暴力法》所保護的對象,這對于家庭冷暴力的弱者來說是種福音,預示著我國家庭冷暴力的法律問題得到了重視,相關法律規范也變得更為細致詳盡,也預示著反家庭暴力法律保護走向體系化的發展。
針對我國家庭冷暴力立法、司法現狀的不足,有的學者呼吁應該建立反家庭冷暴力法,但是筆者認為,建立獨立的反家庭冷暴力法會讓法律體系變得更加混亂,而且也造成法律資源上的浪費,應當建立一套反家庭暴力法體系,將身體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并列起來。當然,如果從全國范圍來啟動該項立法是很困難的,我們可以嘗試著在各地市設置試點,讓地方先行,然后在全國逐步推廣。所以,筆者結合部分學者所提出來的立法建議,強烈呼吁將反家庭冷暴力的相關內容納入反家庭暴力立法之中,對此,筆者從立法及社會救濟方面提出一些思考與建議,堅持多機構合作的基本原則,希望能夠為我國家庭冷暴力的法律保護提供一些參考,推動反家庭暴力立法指導及司法貫徹的進程。
(一)完善家庭冷暴力立法規制
1.實體法規則
(1)明確基本原則
其一,應當以政府為主導,多機構合作。在反家庭冷暴力執法活動中,可以根據人民政府的指導,在公安機關部門中設立反家庭暴力小組,連同婦女聯合會等多個機構對于輕微違法與犯罪行為進行先期教育和處理。
其二,預防、矯治及懲戒相結合。在反家庭冷暴力不同環節中,盡量做到提前預防、盡早矯治、嚴格懲戒。問題早發現,早矯治,防止家庭冷暴力問題變得嚴重而造成各方面的損害,如果發生了嚴重的家庭冷暴力,達到了行政處罰、刑事處罰的程度,則應嚴格懲戒。
其三,受害人本位,即優先保護受害人權利。充分保障和維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為家庭冷暴力受害人提供及時有效的救助和保護,而且在處理家庭冷暴力相關事務時,應當充分尊重受害人的意愿。當各種利益發生沖突時,以優先考慮受害人的合法權益為原則。
(2)明確適用的對象。即家庭關系、準家庭關系及同居關系中的家庭成員。家庭冷暴力的本質是控制權,同居一室,即使是還未締結合法的婚姻關系,但是若是也遭受冷暴力的侵犯也應當適用這個范圍。家庭冷暴力受害者是家庭中的弱勢群體,不僅只限于女性,若是男性也是冷暴力的受害者,則應當受到保護,因此《反家庭暴力法》的出臺應當使弱勢方及其他家庭成員獲得更好的保護。
(3)明確加害者應當承擔的責任。
其一,若離婚,家庭冷暴力應當納入到法定離婚條件之一,并且再分配財產時,應當優先保護受害人,給予更多的財產分配。而在未成年子女的撫養方面,如果受害方愿意并有能力撫養,應由受害方撫養;若不愿意或沒有能力撫養的,還要考量加害方是否符合撫養條件,以及其心理是否會給子女帶來不良影響。
其二,若不離婚,明確受害者可以提出婚內損害賠償。這在夫妻財產逐漸獨立化的今天,越來越不合時宜,往往也造成了受害人無法獲得經濟賠償與補償,卻又被加害人無端頻繁侵害。因此筆者認為,建立婚內損害賠償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受害者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自己加害人的行為使得自己精神受到損害,則受害人可向加害人索要精神損害賠償及補償。
此外,對家庭冷暴力暴力加害者,給受害人及他人輕微精神損害,給予勞教處罰;造成受害人及他人一般精神損害,尚不構成犯罪者,給予行政處罰及教育;造成受害人及他人嚴重精神損害,構成犯罪的,應當給與刑事處罰;對屢教不改者,可以給予刑事處罰。
2.程序法規則
(1)自訴與公訴相結合。在家庭冷暴力的案例中,允許受害人提起自訴及其他可提出訴訟的主體代為提起自訴。
(2)關于舉證責任。
其一,減輕受害人的舉證責任。由于早期的家庭冷暴力往往特征性不強,容易造成受害者的忽視,以及部分受害者具有隱忍的性格,從而造成其證據意識不強,所以,鑒于冷暴力的隱蔽性,刑事訴訟法中應該對家庭冷暴力的舉證責任作合理的分配,[12]法律在證明標準及要求、反證責任等方面應當減輕受害人的負擔。
其二,舉證責任倒置。基于受害人本位主義,應當采取舉證責任倒置的制度,即受害人只需要證明加害人有加害行為,受害人有損害后果,而至于因果關系,則應當由加害人來承擔二者不具備因果關系來維護自己權利。
(3)關于證據收集。證據搜集可以由當事人及其代理人進行,對于某些無法得到的證據,也可書面請求法院代為搜集。知情的案外第三人應當聽從法院等司法機關的安排,如實的錄制口供。證人擁有本案的關鍵證據而拒絕提交的,受害方可以請求法院代為搜集相關證據。證人沒有特殊情況應當出庭作證,不出庭的應當寫出書面解釋遞交法院,經許可才許不出庭。如果出現口供前后不一,若其在出庭作證解釋中對于前后口供的不一致做出了合理解釋的,應當以出庭證供為準。
(4)在檢察院、公安機關設立“家庭暴力專案組”,使得家庭暴力案件能夠及時、有效的得到處理,切實擔負起保護受害人的職責。
(5)禁止令與保護令。確定人民法院對家庭冷暴力案件有權簽發禁止令或保護令,由公安機關代為執行,檢察院予以監督。通過禁止令的簽發及確實執行,可以有效的防范受害者再次遭受精神暴力甚至其他暴力傷害,并且強有力的公權力保證可以消除受害者對于安全隱患的顧慮,增強受害者的維權意識,反家庭暴力法制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證實施。
(6)細化精神傷殘鑒定。在原有的鑒定科目上增設精神鑒定科目,并且尋求專門的精神鑒定人才及心理學家來進行鑒定工作,將精神損害按程度劃分傷殘等級,方便立法參考等級標準,來做出相關賠償規定及定罪規定,指導法官作出判決。
(7)設立專門的庇護所。在加害人尚未被逮捕及控制時,受害人可能會因為報警行為而再次激怒加害人,因此為了保護這些受害者,可以設立專門的庇護所來進行庇護,公安機關能夠集中的、迅速的進行依法處理,防止出現公安人力資源不夠或調遣緊張,合理、有效地落實對家庭熱暴力和冷暴力中的弱勢方的保護。
基于家庭冷暴力現象的潛在危害,我們需要對家庭冷暴力進行法律規制及救濟。家庭冷暴力問題是一個社會性很強的問題,它并不能單純的以法律途徑就可以解決,而往往需要社會多方面的救濟與保護。因此,需要在立法司法保護的同時,建立社會救濟渠道,堅持多機構相互合作,共同來實現減少家庭冷暴力的初衷。
參考文獻:
[1]夏吟蘭,林建軍.家庭暴力防治法制度性建構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2]楊琦.我國反家庭暴力法律制度研究[D].長江大學,2017.
[3]張翼杰.家庭冷暴力的法律規制[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4,(06).
(作者簡介:王岳麗,講師,單位:中共湘西州委黨校法學教研部,研究方向:法學理論、憲法與行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