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姍姍 李說文
摘 要: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貿易壁壘消除,降低了東盟和中國產品的生產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推動了中國和東盟經濟的發展。地處廣西的桂東南與東盟中南半島山水相連,民族相親,文化相近,合作發展具有十分便利的條件。玉林作為桂東南重要的商品貿易中心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每年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和玉博會,為桂東南民間美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搭建了平臺。因此,在中國—東盟自貿區構建背景下開發和利用桂東南民間美術資源,有利于推動桂東南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自貿區;桂東南;美術資源;利用
1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對桂東南經濟的影響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中國與東盟十國組建的自由貿易區。自貿區2010年1月1日正式啟動后,東盟和中國的貿易占世界貿易的13%,成為一個涵蓋11個國家、19億人口、GDP達6萬億美元的巨大經濟體,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貿區,也是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給桂東南帶來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必將對桂東南經濟財政產生巨大的影響。玉林地處桂東南,背靠我國廣闊的內陸腹地,面向東南亞,是全國沿海經濟開發區和中國大西南沿海的重要便利交通線,有“嶺南都會”之稱,在我國與東盟國家交往中發揮重要作用。玉林自古就是桂東南重要的商品貿易中心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為把玉林加速打造成中國中小企業名城,從2004年起,每年南寧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期間,玉林便舉辦聲勢浩大、以“中小企業大經濟,玉林博覽新商機”為主題的中小企業博覽會(簡稱“玉博會”)。這些年來,逐漸形成一批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中小企業產業群,形成強大的輻射力,為桂東南民間美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搭建了平臺。
2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構建背景下桂東南民間美術的利用現狀
桂東南地區,地理位置優越,氣候適宜,有著豐富的民間美術資源。這些美術資源形式各樣、歷史悠久、文化內容豐富,如北流的陶瓷、博白的芒編、玉林的羽毛畫、茶泡、剪紙等。目前,這些美術資源中運用發展得比較好的是北流的陶瓷和博白的芒編,北流位于廣西東南部,境內及周邊地區領土資源豐富,為陶瓷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北流陶瓷胎身緊致,胎釉結合緊密,燒結程度好,聲音清亮,深受消費者的喜歡。北流陶瓷主要生產日用品,目前北流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日用陶瓷出口基地,北流陶瓷作為玉林文化的傳播使者,必將把玉林文化帶到更廣闊的舞臺。
博白芒編工藝歷史悠久,早在宋代就已經遠近聞名,改革開放后,寬松的政策和環境給博白的編織工藝產品的生產注入了新的活力,20世紀90年代,涌現出了一大批編織工藝生產企業和編織工藝企業家。編織工藝成為博白縣工業五大支柱之一。現已有10多家年生產能力超過5000萬元,20多家超過3000多萬元的比較成熟的骨干企業。產品工藝獨具特色,技術新、樣式新、工藝新,在國際市場上獨領風騷,成為民族工藝品的一大亮點。目前博白經成為中國最大的編織產業出口基地。相比前兩者,羽毛畫、茶泡的發展就顯得弱了很多。羽毛畫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工藝美術品,是以各種禽鳥的美麗羽毛為原料,借助傳統的國畫構圖法及雕塑、木刻、裝飾工藝等表現手段制作的一種圖畫。80年代玉林市工藝美術廠制作的羽毛畫被列為中國羽毛畫三大流派之一。玉林的羽毛畫有半立體和平貼兩種,半立體的羽毛畫形象逼真、生動活潑,像一幅大寫的油畫,平貼的羽毛畫則素雅細膩,平淡自然,具有寫意畫的效果。20世紀七八十年代,玉林的羽毛畫每年參加廣交會,產品遠銷加拿大、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日本、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及地區,作品多次榮獲國家級大獎。然而現在的玉林羽毛畫發展一蹶不振,玉林市工藝美術廠幾乎倒閉,年輕人不愛學,沒有傳承人。據了解,玉林工藝美術廠里的技藝方面僅靠幾名老職工支撐,羽毛畫人才出現青黃不接、出現后續無人的現象。玉林茶泡是一種味道清甜的泡茶甜品,是一種精雕細琢、供人觀賞的工藝品。玉林茶泡在宋代就有,至清代,玉林的富戶人家在嫁女時用茶泡敬遍親戚朋友,俗稱“新人茶”。逢春節,玉林民間常以茶泡招待賓客。然而現在的玉林茶泡發展也停滯不前,市面上幾乎買不到現成的茶泡,以前生產茶泡的廠家覺得利潤低,市場需求量小,都停止了生產,茶泡文化得不到很好的傳承,成為瀕危文化。
3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構建背景下桂東南民間美術的利用對策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給桂東南民間美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帶來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為了使桂東南民間美術資源得到利用和發展,適應市場環境,走向市場,政府可以支持設立民間美術扶貧就業工坊,組織傳統手工藝培訓,幫助當地建檔立卡,引導貧困戶學習傳統工藝、掌握相關技能,組織專家團隊,對傳統工藝產品進行專業設計和改造提升,搭建平臺,支持電商企業等通過訂單生產、以銷定產等方式,幫助銷售民間美術扶貧就業工坊生產的傳統工藝產品,形成扶貧就業、產業發展和文化振興的多贏格局。
3.1 發展提升傳統工藝產品的競爭力
民間傳統工藝品要想有市場,就必須增強工藝產品的競爭力,而競爭力取決于產品的創新能力,傳統的手工藝人缺乏創新意識,這一點嚴重阻礙了民間工藝品的市場化。玉林市文化局與玉林師范學院合作成立“傳統工藝產品桂東南工作站”,政校行企多方合作,在集產學研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平臺開展研修研習培訓、示范引導、品牌培育,提升傳統工藝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桂東南民間美術資源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桂東南民間美術資源豐富,傳統工藝產品種類繁多,然而傳承人知識結構單一、創新能力欠缺、技術及工藝瓶頸難以突破、傳統工藝品與現代生活脫節、產品附加值低、從業者生活難以為繼等問題比較突出。如何發揮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的作用,探索一條傳統與現代融合發展之路顯得尤為重要。合作站領導可以帶領團隊在桂東南各地調研,走訪鄉村和傳承人,了解目前桂東南民間美術的發展現狀,采取相應的措施。文化和旅游局、扶貧辦應幫助深度貧困地區對接相關高校或企業,委托高校或企業組建由設計師、專家、相關高校教師、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等組成的專家團隊,分批駐扎到民間美術扶貧就業工坊所在貧困村,幫助民間傳統手工藝人轉變觀念,培養創新意識,幫助扶貧就業工坊對傳統工藝產品進行再設計和改造提升,解決工藝難題,提升產品品質,對接市場需求,提高產品附加值。同時可以結合自身實際進行傳統手工藝助推脫貧培訓,著力提升傳統手工藝人的文化修養、審美和創意設計能力。
3.2 搭建桂東南地區工藝產品設計、展示和銷售平臺
當前,不少地方政府和傳承人已經認識到了市場化在民間美術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各類電商平臺陸續上線,地方政府、企業、機構與知名電商的合作亮相頻繁。這些合作和嘗試為民間美術的傳承和品牌的推廣提供了較好的渠道和空間。在互聯網的加持下,民間美術的傳播主體、渠道和受眾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首先是傳播主體擴大化,人人都是“廣播站”。其次是傳播渠道多元化、數字化。多元化主要體現在利用新媒體、短視頻、直播等新型渠道傳播民間美術。通過傳播讓人們更深入地了解桂東南民間美術,喜愛桂東南民間傳統美術工藝品,從而擴大了桂東南民間美術工藝品的社會需求量。政府要順勢而為,搭建桂東南地區工藝產品設計、展示和銷售平臺,鼓勵校企合作,將貧困地區的傳統工藝產品與當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形成更滿足社會需求、具有更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文化和旅游局將結合傳統工藝工作站,組織設計師、專家、高校教師,幫助貧困地區發展提升傳統工藝產品。引進有陣地、渠道和平臺的知名電商企業和相關企業,采取訂單生產、以銷定產等多種形式,擴大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和傳統工藝產品銷售渠道。將桂東南地區傳統工藝產品展示銷售與各類相關博覽會、展銷會相結合,鼓勵和支持每年專門針對桂東南地區舉辦傳統工藝展示交流活動,加大桂東南地區傳統工藝產品線下線上的宣傳和營銷力度。
3.3 利用民間美術資源開發非遺旅游
桂東南的民族、地域文化精彩紛呈,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非遺的文化多樣性為旅游提供了豐厚的文化資源和滋養,讓旅游更加有“趣味”,而旅游又成為非遺保護的重要平臺,為非遺增添了“活力”。將博白的芒編、玉林的羽毛畫、茶泡、剪紙技藝、蠟染以及“桂南采茶戲”“玉林八音”2個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全部引入桂東南的旅游城鎮,以桂東南民間美術資源及“桂南采茶戲”“玉林八音”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內核,打造融商業、文化、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精品旅游綜合體,以玉林具有鄉野環境生態品質的休閑旅游景區“五彩田園”為試點,打造集觀賞、生產、加工、藝術創造于一體的多彩美麗的田園,讓游客興致昂揚地流連于源遠流長的非遺傳統,沉浸于自然天成的匠心精神中。非遺能激發旅游動機、增添旅游體驗,看一段舞、聽一支歌、了解一個民俗,親手制陶、炒茶,參與印染、拓片,游客就有了難忘的非遺旅游體驗和記憶。這些非遺項目的特色性和唯一性,不僅為城市居民、外地游客所喜歡,境外游客也對中國鄉村的獨特生活方式、地域文化抱有濃厚興趣。旅游要有體驗、有故事,非遺就包含了豐富的故事,對其中的內涵挖掘越深,市場差異化和異質性就越強,對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大。
除了豐富旅游的內容,不同地區的民間美術資源還能破解旅游商品同質化的“痛點”。民間美術一旦轉化為旅游商品,成為具有民族特色和手工溫度的旅游紀念品,就可以因其獨特性、品牌性、紀念性等特點,而形成一種非凡旅游業態,對接不同區域、不同群體、不同文化背景的市場人群,形成新的旅游市場。民間美術資源的開發利用可以隨著游客需求和現代生活的變化而變化。通過創意設計,促進美術資源的節日慶典、禮儀規范、服裝服飾、民風民俗與旅游休閑相結合,使桂東南民間美術更好地融入旅游場景,展現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見人、見物、見生活,才能擁有“活態傳承”的生命力。
民間美術資源是現代人的根的一種記憶符號,很有市場價值,政府發展提升民間工藝產品的競爭力,搭建桂東南地區工藝產品設計、展示和銷售平臺,利用民間美術資源開發非遺旅游,必將對桂東南民間美術資源的利用產生巨大的影響,從而推動桂東南經濟的發展。但發展的過程中,要求民間美術界人士轉變觀念,既要將民間美術傳承下來,更要在傳承的基礎上探索傳統技藝如何和現代生活相融,以創新手段給民間美術注入時代元素,讓其得到活態傳承。
參考文獻:
[1] 楊學芹.民間美術概論[M].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0.
[2] 蔣君蘭.淺談民間美術的變化趨勢[J].科技咨詢導報,2007(04).
作者簡介:柳姍姍,女,副教授,玉林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教師,研究方向:中國畫及民間美術。
李說文,男,桂林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