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錫昆
摘 要:廣府建筑語言是廣府地區特有的文化資源,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適應廣州城市形象升級的需要,以傳統廣府建筑為樣本的建筑形式語言的研究必不可少。其作為當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基礎,在指導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和當代城市更新上具有重大意義。本文探討了廣府建筑獨特的形式語言及構成元素,歸納其內涵與特征,旨在為當代的廣府地區環境藝術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廣府文化;廣府建筑;建筑元素
1 研究背景
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環境是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體現。廣府建筑作為廣府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保留固有特征的同時不斷吸收外來的裝飾風格和設計手法,形成了兼容并蓄、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隨著建筑技術的變革和新材料的出現,建筑規模逐步擴大,風格形式逐漸多樣化。然而,伴隨著建筑的現代化,廣府地區建筑的地域特征和傳統藝術特征逐漸淡化,具有廣府風情的設計元素逐漸消失,或被封存在特定建筑中。面對此種窘境,以傳統廣府建筑為樣本的建筑樣式語言的研究,有助于弘揚廣府地區的建筑文化,為實現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發展具有地域特征的當代城市環境藝術打下堅實的基礎。
2 相關概念
2.1 廣府文化
廣府文化,即漢族廣府民系的文化。廣府文化區以粵南珠江三角洲為核心,包括臺山、新會、恩平、開平、鶴山五邑及南海、番禺、順德、東莞、中山等地。其受中原傳統文化和西方外來文化的雙重影響,在建筑、藝術、宗教、戲曲、音樂、文學、繪畫、飲食、園林等各個領域都表現出鮮明的個性,具有兼容、博大和多樣的特征。
2.2 廣府建筑
廣府建筑主要指的是廣府地區的傳統建筑,從屬于嶺南建筑,其形成同樣受地理、氣候、歷史、政治、經濟和民俗生產的多重影響。由于開放的地域優勢及頻繁的對外交流,廣府地區的建筑樣式由極具江南特色的風格發展成融合中西方文化的風格,最終自成一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廣州西關大屋為代表的傳統民居、以廣州陳家祠為代表的宗族祠堂、以清代四大名園為代表的宅居庭園以及以開平僑鄉碉樓為代表的別墅居宅等。
3 廣府建筑的形式語言
廣府建筑獨具一格的形式語言是時代發展、自然氣候和人文藝術審美相結合的結果。青磚石腳、鑊耳山墻、漏窗壁畫、磚雕灰塑、匾額楹聯等建筑元素構成了獨特的廣府建筑形象,反映了廣府人的生活方式與審美意趣,具有明顯的地域文化特征。本文對廣府建筑形式語言的研究從裝飾、色彩、材料、結構、造型與布局這幾方面入手,并以西關大屋、騎樓、祠堂和嶺南宅院為典型的廣府建筑類型,歸納其獨有的廣府建筑語言元素。
3.1 建筑裝飾
建筑裝飾是傳統精神文化的再現,文學藝術、戲曲音樂、民俗風情等元素無不體現在建筑裝飾中。廣府建筑注重屋脊、墻頭、柱頭、墻面轉角處等位置的裝飾,立面豐富。裝飾的題材既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也有亭臺樓閣、自然山水、飛禽走獸、奇花異草之圖形。建筑裝飾的工藝主要為“三雕兩塑一鑄鐵”,磚雕、木雕、石雕即“三雕”,灰塑、陶塑即“兩塑”,此外還有琉璃、壁畫和玻璃蝕畫等建筑工藝。
此外,建筑的窗體也是著重設計的部分。漏窗,又稱為“花窗”,是一種裝飾性鏤空的窗體,起通風采光之用。漏窗的使用增加了空間的進深感。窗外的景色隱約可見,虛實相間,是為透景。漏窗由窗框和窗芯組成,窗芯的紋飾多種多樣,包括以幾何圖形為主的官宦樣式、以吉祥文字或圖案為主的商人樣式、以自然景象為主的文人樣式以及以民間傳統圖案為主的民間樣式,反映了廣府地區的風土人情。
3.2 建筑色彩
廣府傳統建筑講究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多以淺色系的白色、灰色、青色為主要色調。青磚麻石砌墻,黑灰勾縫,灰瓦為頂,形成了淡雅安寧的冷色基調,給人清涼的視覺觀感。大面積的白墻與色彩鮮艷的陶塑形成鮮明的對比,配以素色的石雕、木雕,塑造了明朗清新的建筑形象。廣府地區的木雕、磚雕以素色為主,石灣公仔脊、廣府灰塑和嵌瓷則以彩色為主,起到了點綴空間,形成視線焦點的作用。
3.3 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的選擇與地區的自然氣候和當地的盛產材料相關。傳統的廣府建筑主要使用青磚和麻石作為墻體材料,具有較高的透氣性和抗腐蝕性,很好地適應了廣府地區炎熱多雨的氣候。此外,由于此地盛產生蠔,堅硬的蠔殼也成為一種建筑材料:以蠔殼裝飾墻面形成廣府文化中特有的地域性建筑元素——蠔殼墻。以紅糖、黃泥和蒸熟的糯米為料,將蠔殼以向下45度的方式堆砌成墻體,異常堅固,其既能排水,也具有隔熱隔音的效果。凹凸不平的蠔殼墻難以攀爬,具有一定的防盜作用。除了以蠔殼為墻外,也有以蠔殼薄片為裝飾掛件的蠔殼窗,既有一定的透光性,又能降溫遮陽。或有以蠔殼砌筑水井,既可疏水,又能起到過濾的作用。
3.4 典型的廣府建筑類型
(1)西關大屋。“西關”指廣州荔灣區一帶,清末民國時期在傳統民居三間兩廊的基礎上結合蘇州等地大宅的廳堂布局,形成一種獨特的民居——西關大屋。西關大屋正面三開間,建筑中軸線由前至后,依次為門廊、門廳、轎廳、正廳、頭房、二房、尾房。各廳多為敞廳,以天井相隔,起到防曬通風,消暑散熱的作用。相鄰的西關大屋之間設有青云巷,作為交通、通風、采光、排水之用。
“三重門”是西關大屋獨有的建筑結構,又稱為“三件頭套門”,與水磨青磚、花崗石腳構成了標志性的“西關大屋”風格樣式。三重門由三扇門構成,包括面向街道的腳門、木趟櫳和面向建筑內部的硬木大門。腳門又稱“角門”,一般為矮腳吊扇門,與人同高,常飾以精美的圖案或木雕。木趟櫳為橫向開合的活動柵欄,通常由13或15條堅硬的圓木以榫卯連接而成,不易倒坍。角門、木趟櫳是適應廣府地區高溫多雨的特點而產生的,既能通風透氣,也能防盜。
(2)騎樓。騎樓是近代出現的一種商住兩用的建筑物,采取外廊式結構,底層沿街后退,上部跨過人行道連成長廊,為行人遮陽擋雨,又可敞開鋪面招攬商客。騎樓建筑的立面由上至下分為三段式:樓頂、樓身和騎樓底。樓頂裝飾有山花和女兒墻,雕塑有西式圖案或商鋪商號。樓身窗戶為西式窗套或中式滿洲窗,騎樓底有支撐柱裝飾。騎樓建筑的裝飾受西方建筑風格的影響,構成了極具廣府風情的城市街景。
滿洲窗的誕生是廣府地區傳統建筑文化與西方建筑文化融合的產物,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鑒賞價值。其由傳統的榫卯木框架鑲嵌套色玻璃蝕刻畫組成,通過蝕刻、磨刻或噴沙脫色等技術處理,將花草瓜果、幾何紋飾、人物書畫、生活圖景等題材應用到窗的設計中,形成絢麗典雅的建筑形象。
(3)古村祠堂。明清時期,黃埔、番禺、南海、三水、順德等地建立起多個以祠堂為中心,以格式一致的鑊耳封火墻為特征的村落,成為廣府地區城市景觀的一大特色。沿海的港口村落更形成了別出心裁的“龍船脊”屋頂結構。
祠堂既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也是村落集會和舉辦活動的場所。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居規模大、質量好,地位也比民居高,其布局和裝飾也有所不同,以彰顯家族的興旺。例如,廣東的陳氏書院因其在民間建筑裝飾工藝上的巨大成就,被譽為“嶺南建筑藝術之明珠”。黃埔古村的云隱馮公祠則因其99扇門,享有美譽。
祠堂的正門一般由上下兩部分組成。正門下方的小門稍比人高,為建筑主人日常使用,而上方的大門僅在迎接貴客或高官時才會使用。正門兩側為石鼓臺,既作為戲臺,也作為平時停放轎子的地方。石鼓臺以上為方檐柱,檐柱與墻面之間連接有蝦公梁,梁上置有石獅子或石蝙蝠,取吉祥、福氣之意。
祠堂或民居偶以鑊耳封火墻為山墻。“鑊”為古時鐵鍋的別稱。“鑊耳屋”之名源于建筑的山墻,形似鑊耳,象征官帽兩耳,有“獨占鰲頭”之意。潮汕、客家的民居建筑亦有類似的鑊耳建筑,其山墻被稱為“云墻”或“茶壺環”。山墻從檐口至頂部中軸用兩排瓦筒壓頂,形成“鑊耳”。“鑊耳山墻”又名“封火山墻”,最初為阻隔火勢蔓延之用,多采用雙層磚,間隔有空氣層,可隔熱散氣。高起錯落的鑊耳山墻分流空氣,引風入屋,打破了大面積墻體的古板印象,形成頗有韻律的建筑界面。
此外,以“舟楫”為生的港口村落,其建筑屋脊也別具一格。房屋的正脊兩端高蹺,形似龍船,稱為“龍船脊”。龍船脊以鐵線為骨架,骨架外抹石灰砂。脊身以灰塑為裝飾,多為花草蟲魚的主題。
4 廣府建筑形式語言在當代環境藝術中的現實意義
廣府建筑發展至今,形成的各種獨特的形式語言與元素,是廣府地區民俗生活和審美意趣的體現,是廣府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增強廣州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軟實力,增強人們對于本土文化的認同感,以傳統廣府建筑的形式語言為參考范本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是值得深究的。在新時代背景下,人們對于社會生活的需求已發生變化,這在建筑、繪畫、雕塑等多方面均有所體現。對傳統材料、工藝技術和建造方式在當代演繹方式的探討,是嶺南建筑藝術在當代環境藝術中發展的基礎。如何強化廣府地區的地域文化特征,延續廣州城的歷史文脈,是環境藝術從業者需要思考的內容。
5 結語
本文論述了傳統廣府建筑獨有的形式語言,從裝飾、色彩、材料、結構、造型與布局這幾方面解讀了廣府地區的民居、祠堂、宅院等建筑。除上文所提及的西關大屋、騎樓等典型建筑類型,以廣東四大名園為代表的園林藝術也是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參考的范本。
廣府地區歷史悠久,廣府文化博大精深。廣府建筑的形式語言沉淀了歷代廣府人的智慧、情感和對美的極致追求,對于廣府地區地域文化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積極探索傳統建筑元素的現代演繹,從單體建筑、群體建筑到城市街道、城市區域的設計規劃多個層次,將先民的智慧融入現代的環境藝術設計中,才能做出經得起時間考驗、能夠喚起人們情感的作品。
參考文獻:
[1] 鐘香煒.廣府文化中的視覺元素——以廣府建筑為例[J].美術大觀,2016(10):106-107.
[2] 鐘飛鳳.嶺南傳統元素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建筑技術開發,2018,45(18):22-24.
[3] 吳宗建,于露.淺談嶺南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性利用[J].美術大觀,2016(3).
[4] 歐陽曉怡.嶺南園林之漏窗藝術探析[D].仲愷農業工程學院,2015.
[5] 趙洪洪.當代嶺南建筑風格的演進與發展[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1):9-13.
[6] 賴瑛,郭煥字.珠江三角洲地區祠堂建筑審美屬性分析[J].藝術百家.2008,24(2):29-36.
[7] 陳澤泓.廣府文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11,481-495.
通訊作者:么冰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