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渭 黃曉洲
摘 要:藝術類專業以培養創新思維活躍、專業技能扎實的實用型人才為本。本研究從實用、交互、創新的角度出發,提出具有多元化、精準化意義的“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以孵化具有過硬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全方位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藝術類專業;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
藝術類專業作為現代社會實用性較強的專業,其培養出的人才水平直接關系著社會需求。在有限學習時間內培養出更多具有創造性、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是專業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工作室制”是一種學習多元化、方式多樣化的全方位人才培養模式。
1 藝術類專業“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就是以團隊為基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工作室環境為依托,將所學專業知識與技能緊密結合在一起。[1]通過實踐任務、項目驅動,培養出理論扎實、技能過硬、全面發展的專業化人才。
1.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轉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構建了開放的學習空間,以項目驅動、科研探索和社會實踐等任務提升學生學習的探索精神,引領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將理論與時間相結合、科學與藝術相融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投身于孜孜不倦的藝術追求。該模式旨在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自主探索的事情。在工作室環境下,理論與實踐的深入融合,使學生產生一定的情感和情緒體驗,從而克服困難和障礙,積極地學習、實踐。
1.2 強化學生的技能訓練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往往形成教師單向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生的主體性、學習主動性被忽視,乃至被壓制。[2]因此,工作室將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核心,通過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與實踐任務,做到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并由教師在指導項目或完成實踐任務過程中,將教學與實踐有機結合,將學生傳統的被動接受性的學習轉變為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的體驗性學習,以實現技能訓練、綜合能力的增強。
1.3 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學生的學習能力體現在學生對課堂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及在實現這些目標的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的程度。“工作室制”模式構建了真實化、個性化的課堂教學形式,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從而有效改善學習體驗,提升學習質量與效率。在工作室環境的真實化訓練下,教師逐漸變得技能化,學生變得愈加職業化,工作室變得愈加規范化。學生的主動研究意識、學習能力會隨著工作室的不斷成熟而快速提升,團隊協作共贏意識也會逐漸提升,思維也會受到啟迪發散。
1.4 減小學生的創業風險
創新創業教育是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共同成果。[3]大學生因缺少創新創業意識、社會經驗、管理能力等,在創業中存在很多不足,將面臨一定風險。“工作室制”的實施應用是加快學生成長、減小創業風險的有效途徑,并且工作室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從自身出發、從基礎出發、從實踐出發,大膽嘗試。在嚴格的管理制度下,學生可以鍛煉自身的管理能力,培養自身良好的心態以應對各種狀況,也可以進一步增強自身實踐技能,在實踐中加入自己的理念進行創新、創作,以積累相關經驗,對于學生自身能力培養、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都具有深刻意義。
2 “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
2.1 學習空間多元化
“工作室制”是第二課堂的一種體現形式,是學生進行課外學習的重要場所。學生不再受傳統課堂教學的制約,而是在時間更加自由、視野空間更加寬闊的條件下學習。工作室可以學校內部某一固定地點作為基地,也可讓學生以靈活、自由的組織方式進行自主學習。
2.2 教師培養精準化
工作室是以學生為主力軍的組織運營處理,在處理中難免會對專業知識產生疑惑,指導教師就可在思想、技術、專業未來導向等方面向學生傳遞更多的熱點、焦點信息,為學生指引道路。工作室環境不僅能使學生增長才干,而且能使學生緊追時代發展,更好地了解社會需求,防止與社會脫節。
2.3 學習方式多樣化
工作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將教學內容與理論有機結合在一起,以促進學生實踐操作的有效開展。同時,工作室提供了開放的學習環境與思想交流碰撞的平臺,學生之間可以有效地溝通交流,可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在探究中得到快速提升,從而可以在各種想法的交集碰撞中更加緊密地合作。
3 “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
“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在藝術類專業的建構中應與專業特色緊密相關。隨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愈加嚴苛,所需人才日趨全面化、多元化,人才培養的本質離不開專業課程的合理設置,在數字媒體專業的課程設置中,應以本專業為主、相近專業為輔,以必修、選修并行的方式進行課程安排。在以學生為主的前提下,根據各自不同的個性特點進行針對化、專業化輔導,并施以靈活巧妙的指引。
3.1 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理念
科學人才培養理念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專業必須構建正確的人才培養觀念。既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也要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因此教師在制定科學人才培養理念中扮演著決策者的角色。傳統教育側重于書面知識的系統講授,而忽略了創造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大多處于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無法主動探索專業知識與技巧,消極應付考試的問題嚴重,更談不上在設計方面獨立創新。[4]為避免在培養學生的道路上重蹈覆轍,工作室在運營過程中將通過“三段部署”體系對學生進行有效培養,即組建有行動力的團隊、專業技能孵化、團隊思維與創新思維的培養。并以此為基礎,為工作室的長遠發展打好基礎。在指導教師的正確指引下,工作室成員在相互熟悉、學習的過程中,工作室的導向也可能會隨工作室運營實際情況發生改變,這樣會使人才培養的方向變得更加精準,具有目的性。
3.2 實現“雙向導師制”人才培養方式
工作室是為培養專業人才以適應社會需求而實施運營的,所以在挑選成員方面必須慎重考慮。首先,必須對學生進行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觀察,最少需要一兩個月才能發現群體中具有管理才能,并且對專業知識有刻苦鉆研精神的學生,通過學生申請、教師面試的雙向選擇方式,選出工作室的骨干成員和能夠組成團體的學生。其次,要由導師對工作室成員進行專門的培訓、達到一定標準要求之后,便可開始工作室的運營。導師是工作室的直接指引者,在工作室業務導向、學生思想動向、團體職責分配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可打破學科知識的壁壘,進一步開發、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
3.3 實施“任務+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方法
工作室成員的實踐主要以所學專業知識為支撐,工作室是提供平臺、場所進行實踐環節的重要保障。實行“任務+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方法,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從本質上改變學生原有的被動學習狀態,使學生主動完成任務,對于學生學習具有積極有效的作用。專業教師一方面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在學生自主管理的基礎上,對工作室分工不同的成員進行監督,這不僅有利于工作室的管理,也能促進學生對技能的快速掌握。另一方面,教師可將抽象化的知識以任務的形式分配給工作室成員,讓成員在實踐摸索中學習,在實踐中對理論加以理解,促進自身學習能力的提升,加快個人與團隊的快速成長。
4 結語
藝術類專業有效地融合了先進的信息科學與博大的藝術文化,應緊隨時代潮流,改變封閉、傳統的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差異性,深化教學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技能和合作意識。不忘初心,培養出時代需要、技藝高超、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秋蓮,柯文燕.雙創背景下“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實踐與反思[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7,16(08):21-23.
[2] 蔣清泉,張達文,胡紅云,陳青蘭.閩臺合作“校校企”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以工業工程專業為例 [J].教育現代化,2018,5(36):20-23.
[3] 胡細根,謝妮.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目的研究[J].教育文化論壇,2018,10(05):53-56.
[4] 杜建偉.論“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下的社會實用型設計人才培養[J].藝術百家,2015,31(05):254-255.
作者簡介:劉渭(1999—),男,陜西人,本科,研究方向:科技與藝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