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洋 蓋鑫
摘 要:附和語是日語交流的必備要素,當我們和日本人溝通交流時,如果不能夠恰當地運用附和語,就會阻礙我們的溝通交流。在日語人才培養方面,日語教育界對日語教學中附和語的重視程度還不夠。日語附和語的研究與在教學中的地位尤為重要,要正確使用附和語,達到交流的目的,就必須對日本人附和語的語因、種類及使用時機,今后教學中相關的教材、教法等加以關注與重視,這對今后的日語教學有所助益。
關鍵詞:日語附和語;教育類型意義
1 目的與意義
語言是人際交往的一種手段,在跨國文化越來越盛行的當今時代,語言交流必然成為一種重要的交流方式。具體的溝通過程是在一定的時間、場合和社會背景下進行的。作為從事大學日語教學工作的教師,我們經常在日語基礎教學階段看到的教科書如《標準日本語》等,都是以會話形式為主的。“そうですね”“そうですか”“なるほど”“はい”“はあ”“ええ”“う~ん”“まあ”等有關附和應答的詞出現,通常文字相對較短,這類詞語和表達是實際交流情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們經常難以掌握其使用方法甚至出現各種誤用,可以說有一種隔閡的感覺讓我們不能理解,無法融入對話中,這就是附和語(相づち)應用問題。
日語中的附和應答,較之其他語言,無疑是非常多的,從某一方面來說,這也較為深刻地反映了日語以及日本文化的特點。筆者在多年日語教學中,多次反復向學生講明,用日語交流時,尤其是和日本人交流時,要適時地做出附和予以回應,否則對話會難以順利進行下去,但是能掌握這種日語會話習慣的學生寥寥無幾,幾乎沒有效果?;诖朔N狀況,筆者進行了有計劃和針對性的中日附和應答比較研究,總結使用規律,比較異同,提出適合我國日語學習者的應答表現學習策略,同時探索行之有效的教授法,相信能夠對我國日語學習者的日語水平提高及日語教學起到有效的參考作用。我們在高校教學中使用的大部分教科書現在都集中在理論語法的教學內容上,很少涉及聽眾如何回應說話者的相關內容。也就是說基礎日語、日語會話與日語聽力教學相對獨立,互相關聯融合進行教學的比較少,所以每一課程所教授的內容都比較孤立,因此在實際交流中就不能將理論語法與說、聽融會貫通。對于使用場合、語氣等,如果教師不注意教學過程,學生就不會與人交談,也不會回答。日語恰恰是在談話中重視彼此溝通的語言。會話交流的前提是說話者和聽者同時存在,雙方都是不可或缺的。為了使雙方的語言行為順利有效,發言者通常根據對聽眾相關反應的觀察來選擇會話內容和會話形式,聽眾的響應同樣重要。如果可以真正、完全地體會、掌握日語附和應答在日語交流中的作用,就可以使發言者與聽眾之間的談話氛圍融洽、和諧,從而使談話無障礙地順利進行。這一點也從側面表現出了日本“大和民族”中“和”的思想精髓。中日文化之間存在差異,所以往往在交流中會因為語句使用不恰當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從而進一步使交流雙方關系惡化,更嚴重的會產生糾紛。因此,作為多年從事大學日語教學的日語教師,應與從事基礎日語、日語會話與日語聽力的授課教師溝通配合,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注意如何能更行之有效地進行日語附和語的教授,然后通過課堂的實際運用與練習,真正讓學生適應日語語言環境下與說話人的溝通和交流,這樣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使學生在理論語法與實際情景下的交流水平都得到提高,對聽力與會話教學都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對學生聽力與會話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助益,這樣學生學到的才不是“啞巴”日語,而是真正的溝通交流工具。通過對“應答反應”的語言研究,在更深層次上探索日語和文化特征,對掌握正宗的日語有很大幫助。
2 日語附和語含義與對其的研究
在以往的附和語相關研究中,關于日語附和語的解釋也是存在異同的。
國外研究:
Miyaji(1959)指出,在說話者和聽話者的語言交流過程中,對話的焦點不在于說話者,而在于聽話者。他將聽眾的反應分為無聲的反應等。轉向是改變話題,休息是阻止對方說出來。在日常的日語會話中,回答的使用與句子的表現密切相關。
Komiya(1986)提出,附和表達是指聽者只是表明他正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傾聽和認識。
今石幸子(1993)解釋的日語附和語含義中涵蓋功能、方式、雙方是否交替交流、說話者的說話方式等。
Menard(1993)認為,日語反應表現是發言者和聽眾推進對話的重要策略。
崛口純子(1997)總結的日語附和語特點:一是應在說話者說話期間運用附和語;二是附和應答主要是聽眾進行;三是聽眾附和語的作用是向說話者表達“你說我傾聽”和“我理解”“我明白”等信息,并推進談話順利進行;四是附和語的表現形式較為簡短。
國內研究:
劉建華(1987)從中日比較研究的角度對電話談話的響應頻率進行了調查。
梁興宇(2008)針對中日男女之間的稱贊語應答方式進行了考察。
呂萍(2010)歸納為說話者在行使話語權與結束談話之后,由聽話人對對方所提供的信息中有同感的相關內容做出相應的反饋與簡短表現。
陳亞蘋(2014)分析了日語初級教科書中附和語的功能分布及存在的問題。
黃寶珍(2015)從語用學角度對日本式“相づち”進行了考察。指出其存在是日本人心靈深處依賴心理的體現,是日本人建立和維護和諧人際關系的一個重要的語用策略。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將附和語定義為:在發言者行使發言權時,聽眾沒有維持對話,同時奪取了對方的話語權,而使用一種簡短的應答表現方式。(包括點頭、搖頭、微笑、眼神等非語言表達方式)
3 日語附和語表現形式
附和語是通過某種信號來表現的,這種信息的表達既可以是語言形式,又可以是非語言形式,但無論哪一種方式,最后都可以給說話者提供反饋,使談話繼續。
3.1 語言形式表達附和語
聽話者運用“はい”“うん”“はあ”“そうですね”“そうですか”“なるほど”等類似的語言表達,就是“相づち”。這些附和語的運用使聽話人沒有奪取對方的話語權,可以使對方的說話繼續。①其主要功能是營造一個易于談話的氣氛,促使交流順暢進行,同時彌補對方說話時停頓、維護交流過程的連續性。例:
第一,もし、この旅行社みたい(うん)それともそういうような旅行機関があったら、就職してもいいと思うんですが、一般の會社なんては(うん)いつか首になるだろう。
第二,激發對方傳達信息的熱情,催促對方繼續談論上一個話題,以便給自己帶來更為詳盡的信息:高校の時、お兄さんと海辺で流星を見ていたんだよ。(それで?)
第三,讓談話的氛圍變得高漲:一昨年、北京に行ったけど、萬里の長城がね、すごく立派だったよ。(えっ、そうなんですが)
第四,向對方傳達共感,表示共鳴,使對方對他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樹立起信心,增強自信:あら、どの方がよろしいかしら、それじゃ、これ、體に合いそうなので。(なるほど)
第五,向對方表示關心、體諒、理解和同情。聽話人意在說明非常理解對方告訴自己某件事時的心情及感受,表明自己與對方有著同樣的感受,為對方的成功等感到喜悅,對對方的不幸感到同情:二泊3日は40000円かな。(あ、すごい)
3.2 非語言形式的附和語
對話中的信息得到了回應,點頭是在附和語中經常使用的一種非語言形式,一般表明在交談答話中表示“肯定”“允諾”等意義。
以上兩種語言與非語言的附和應答表達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可以將它們根據情境結合運用,起到加強附和的效果。
4 日語附和語的作用
談話中的附和應答是常見的,通過談話雙方的共同努力,可以使兩者之間談話交流順暢進行,對說話者來說,希望聽眾可以一直關注自己的表達內容,并同意、配合自己的話題內容,對聽話人來說,有義務聽對方的話語,并予以一定的反饋,表達收到相關信息的含義,在比較恰當的時機,向說話人表達應和,讓對方明白并可以根據聽眾的應和來繼續后面的交流。
5 對日語附和語教學的建議
5.1 使用時機與情境
在實際生活、社交活動中,日本人頻繁使用附和語,但也要在使用上做到適度、恰當、自然、有效,還必須告訴學生把握好時機、分清情景、看準對象。一般過早或過晚都不利于談話的進行。太早顯得有些不耐煩,會使人誤認為不愿意聽對方說話;太晚又顯得很隨意,會讓人感到彼此無視。同時還要注意使用情景,分清是一對多的發言還是僅是雙方的交流;還要因人而異,既要注意雙方的年齡、社會地位等上下關系,同時又要留意雙方的親疏、心理距離等內外關系。
5.2 教材
現代日語教學是一門過分關注發音、詞匯和語法三個模塊的課程。對所有課程來說,教材的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但對我們中國的日語學習者來講,直接接觸日語語言環境的機會少之又少,基本上都是通過教材、音頻、視頻、漫畫等來體會。因此就使得人們忽視了交流能力與技巧的培養,導致教材的知識與實際運用脫節,所以編寫怎樣的教材可以提升交流能力與技巧也就成了一項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這里筆者要提到的是影視資料也應該作為使用教材之一被重視起來,特別是作為多年從事聽力教學的專任教師,筆者感覺在聽力教學中使用音頻與視頻的相關教材才是最有效的教材,它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較長時間保持集中,對提高學生的交流水平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5.3 教法
過于拘泥于語法教學,就會導致實際運用語言能力得不到鍛煉。因此通過使用報紙、音頻、視頻和其他媒體手段,或觀看生動的日語會話場景,學生將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并將具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5.4 學習環境
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日語教師的作用,除此之外,排演日劇小品、進行日語演講等活動都會創造出人為的語言環境,有利于日語的學習。
6 結語
為了使日語學習者更加行之有效地掌握附和語的使用方法,從事日語教育的相關人員必須盡可能地觀察、體會、理解日語語言行為,同時,還要強調平時對附和語運用的相關練習。對今后的教學,筆者也提出了幾點不成熟的意見和建議。日語附和語的使用作為今后的課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如討論聽力教學中附和語對聽力理解的影響等。
參考文獻:
[1] 堀口純子.日本語教育と會話分析[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社,1997:25-33.
[2] 水谷信子.あいづち論[J].日本語學·明治書院,1988:15-20.
[3] 郭舉昆.與日本人交流時的必備行為因素——あいづち[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5(1):49-52.
[4] 王慧.從教育的角度看日語的附和語[J].安徽文學(下),2008(03):242.
[5] 楊晶晶.初級日語學習者“附和行為”探析[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9,17(04):102-104.
作者簡介:祁洋(1979—),女,黑龍江佳木斯人,碩士,佳木斯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學與日語教育。
蓋鑫(1982—),女,山東平原人,碩士,綏化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日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