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丹 楊浩楠
摘 要:為了提升鄉村旅游建設過程中本土居民集體生活品質以及外來游客對于游憩環境舒適感的要求,本文從心理學、人機工程學和現代美學角度出發,以完善的功能性、可變的交互性和低碳的可適性為設計原則,設計一組可放置于多種郊野場所的戶外家具。家具由“凹”和“凸”兩個富有道家哲學思想的基本模塊單體組成,通過多變的組合方法,形成坐具、臥具、桌具、花壇、隔斷、藝術裝置等多種造型,既可以滿足居民日常的農閑活動、小型集會及舉行民俗儀式的場所要求,又可以滿足外來游客追求異質化旅游、希望與環境互動的體驗心理。
關鍵詞:鄉村場所;家具;交互性;生態環保;經濟適用
0 引言
經過調研發現,目前我國的鄉村環境建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一方面,隨著城鎮化的逐漸加劇,農村大量耕地被占用,鄉村社區公共空間不多,居民缺乏活動和交流的場所。從深層次來看,這導致鄉村精神的凝聚力不強甚至離散。另一方面,從游客的角度出發,鄉村旅游同質化嚴重,公共設施簡陋,鄉村空間中缺乏較為人性化的休閑場所。游客無法從鄉村旅游中獲得樂趣,從而無法滿足讓內心得到舒緩、釋放的需求。上述因素大大阻礙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也進一步說明了對鄉村公共空間進行創新型的改造對于社會發展的意義及重要性。
1 概念與闡述
1.1 戶外家具的概念與闡述
家具的表層含義是指在人們日常和社會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具有坐臥、倚靠、儲藏、間隔等功能的器具,一般由若干個零部件按一定的結合方式組合而成。從深層含義來講,家具是人們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用具,是一種滿足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需要、追求舒適感與美感的產物。戶外家具設計作為家具設計的分支,也在逐漸豐富人們的社會活動。例如,在我們生活的場所中,戶外家具既是環境文化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能從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該場所的文化底蘊。優秀的戶外家具設計可以提升整個環境的品質,提高游客的認可度。此外,戶外家具設計在注重造型藝術的同時還應該更加注重對新型環保材料的開發和運用,在材料的選擇以及設計的細節處理上都應該體現“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理念。讓戶外家具在美觀實用的基礎上更加具有生態價值,讓人們在游憩的同時不忘愛護環境,在強調體驗的同時也注重綠色、生態。
1.2 交互、低耗性設計理念的引入
“交互設計”是一個定義并設計人造系統的行為設計領域,它定義了兩個或多個互動的個體之間交流的內容及結構,使其相互配合,從而共同達成某種目的。交互設計作為一門關注交互體驗的新學科,在20世紀80年代產生,它強調的是可用性以及用戶體驗,關注以人為本的用戶需求。開始起源于網站設計與圖形設計,但現在它已經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領域設計如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對于景觀設計方面也同樣受到重視,交互設計注重人的體驗,而景觀設計強調以人為本,兩個理念相互統一。因此,在戶外家具設計中融入交互概念,更能讓使用者在體驗的同時感受到它給自身帶來的樂趣,從而達到緩解壓力的目的,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共融。
1.3 設計實踐探索
本次設計地點為天津市津南區北閘口鎮西南端的前進村,村子位于津港公路西側,毗鄰小站鎮,歷史上就是小站稻的種植區。2016年津南區旅游局決定將前進村定為發展鄉村旅游試點單位,以“休閑農業園”或農家院為重點,打造聚休閑、觀光、旅游于一體的新型休閑旅游項目。因此,憑借自身的資源優勢吸引城市的居民來體驗生活,度假游玩。本次設計目標是在此鄉村集散空間內進行一系列具有低耗、交互特點的可變性戶外家具,使用對象為外來游客及本村村民。通過實地調研,游人來此僅可以進行一些游走、觀景等常規的游園活動,缺乏一些可圈可點的創意交互裝置。村民在農閑時的聚集場地多為宅院門口以及街頭小巷,缺乏集體議事或者組織活動的場所。為了改善現狀,本研究擬設計一系列具有可變性的戶外家具:設計構思是以“凹”和“凸”兩個模塊作為基本單元體如圖1所示。賦予其形狀的變化及多向的疊加,創造出變化無窮的模塊化組合戶外家具。模塊間的組合運用示意如圖2所示。“凹”和“凸”原本就是一對互補的概念,更暗含了“榫卯”的意向在其中。二者作為本就獨立的單體,原本就具有不同的擺放方式,本次設計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將二者相結合,針對不同年齡段的游客,進行一系列可變性戶外家具設計,力求傳達低耗交互性的設計理念,符合“以人為本”的審美原則。
設計為一個系列,整體造型是由一個長方體分裂、解構后形變而來,散落在空間中的若干體塊可以根據使用需求進行不斷的位移演化。根據用途,家具模塊組合可以整體化使用,也可塑造出3個獨立的功能場所空間,整體效果見圖3。
第一部分的設計預想是一個小型舞臺造型,設計解讀是將人與自然共生關系的生動再現。主要應用人群為中、青年,由立體“凸”與“凹”造型各為長450mm、寬450mm、高300mm的單體咬合而成一個長、寬、高均為450mm的正方體,并進行重復延展而成。人們可以盡情地在這里展示自己,愛好文學的中、青年人也可以在此舉辦小型的讀書會等活動,分享各自喜愛的美文、談論有趣的話題。從而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種放置在鄉野中的舞臺能夠緩解積壓在中、青年人群身上日趨沉重的生活壓力,使他們的身心得到極大的放松。
第二部分以一個觀眾席的造型呈現,由若干個“凹”形模塊平鋪而成。從使用功能上講適宜相對靜態的活動,主要使用人群除了面對舞臺的觀眾,主要為老年群體。有演出活動時,觀眾可以坐在這一區域靜靜欣賞舞臺上的精彩。模塊的尺寸同樣照顧到老年人的生理需求與肢體活動范圍,老年用戶在平常時間可以坐在這里曬太陽拉家常,還可以將二者組合成桌具、坐具,供老人們下棋等。同時,“凹”“凸”模塊經過改裝,凹槽可以用來盆栽綠植,既可以點綴場所,也可調節局部氣候的微循環。
第三部分模擬游樂場所里的迷陣布局,主要應用人群為兒童。結合兒童的年齡特點,設計更加靈動、富有活力。同樣是由“凹”“凸”兩個模塊單體變換組合而成的低矮隔斷,構成了一組迷陣形態的娛樂區域。孩子們可以通過體塊的相互穿插組合,實現攀爬、躲藏、移動、坐臥、嬉戲等活動。此外,看護者可根據孩童的年齡大小和場地變化,加以輔助移動體塊變換成多種豐富的布局。基于材料自身密度強、形體之間咬合緊密、高度合理的考慮,可以保證安全系數,適合孩童嬉戲玩耍,這也可以增強游客體驗的樂趣,激發兒童的創造力以及團結協作能力。
用于鄉村集散空間的交互性家具不僅造型要簡單,具有可變性,材料選擇也要經濟適用。因此,本次家具設計選用的是禾香板材。這是一種由本土稻草、麥草、蘆葦、果樹枝條等農作物的剩余物為主要原料,并施加MDI生態膠及功能性添加劑,經高溫高壓制作而成的。與以往的人造板材相比較,禾香板屬于低碳環保建材。首先,制作MDI黏合劑不含甲醛,對人體無害。其次,它將農作物秸稈進行加工利用,可以緩解田地里廢棄農作物燃燒的污染問題。從性能上考慮,禾香板強度大,表面平整光滑,結構均勻,穩定性好,不易變形;禾香板采用的秸稈原料表面具有天然蠟質層,具有防潮作用;秸稈纖維中富含二氧化硅,屬天然防火物質,防阻燃性能較好,可作為理想的戶外家具建材。
2 結語
“凸”與“凹”兩個字體形狀的設計凝聚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具有道家哲學的縮影,二者矛盾相生、相互依存。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亦是如此,只有相互協調,才能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本次設計充分考慮了兒童、青年、中、老年幾個年齡群體在場所里進行不同活動的特點,在原本單一的場所基礎上做了一種富有生氣的低耗交互性設計嘗試。該設計以鄉村戶外家具設計過程為契機,思考人與外界物象環境的關系為相互依存、和諧共融。同時,設計通過研究場所家具的互動性來思考如何增強城鎮中不同社群的凝聚力。在以商業價值作為主流衡量標準的時代,設計師要有社會責任感,使作品既能滿足功能需求,又要重視大眾情懷和人文關懷,以提升場所的在地性魅力。
參考文獻:
[1] 黃震方,陸林,蘇勤,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鄉村旅游發展——理論反思與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2015,34(8):1409-1421.
[2] 張蕾,史佳林,張明亮.天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現狀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3,19(1):63-67.
[3] 王所玲.城市家具中坐具的設計[J].包裝工程,2013(20):43-46.
[4] 陸沙駿.城市戶外家具的人性化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04.
[5] 劉新煒,王列.城市戶外家具及其審美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5):604-609.
[6] 劉雅平.當代公共藝術在鄉村公共空間中的應用[D].湖南大學,2013.
[7] 過偉敏,周方旻.城市的“道具”——戶外家具的設計思考[J].家具,2001(3):25-27.
作者簡介:李迎丹(1983—),女,山東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
通訊作者:楊浩楠(1997—),女,山東人,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