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全
摘 要:赫哲族作為中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在其存在的背景下培育了一種特有的民族音樂文化,這是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資源的寶貴財富。分析赫哲族音樂文化的歷史,研究赫哲族音樂文化的發展現狀,了解赫哲族的生活現狀,才能更有效地保護其音樂文化。
關鍵詞:赫哲族音樂;發展;音樂;道路
赫哲族是中國北方的主要以漁牧業和以打獵為生的少數民族。赫哲族人民生活在黑龍江下游、烏蘇里江和松花江流域的核心地帶。赫哲族祖先不為世人所知,居住很分散,生產力比較低下,音樂文化發展緩慢,長期以來一直以口傳身教的形式把音樂和文化流傳至今。
赫哲族具有獨特的民族音樂文化,是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和創造出來的,更多的是反映民族生活,因而具有深厚的捕魚場景和狩獵場景的文化底蘊。同時,也賦予了音樂本身更加鮮明的民族特點。具體表現為:第一,在音樂的主旋律中,它反映了“搖擺式”和“波浪式”的有機統一旋律。其中,“搖擺式”旋律特征指的是赫哲人在劃船時來回地搖擺。“劃動雙槳的擺動動作”這種音樂的節奏明朗、輕快,有明顯的人與水、水與船以及人與船之間的“旋律轉換和調性的轉移和匹配”。深刻理解少數民族的生活節奏,有助于我們掌握赫哲族音樂的旋律特征和節奏特點。“波浪式”旋律的基本特征既有“常規連續反跳”,又有“分解和弦進行”,“大三度,小四度,純四度,和純四度連續反復進行”等等,欣賞后“給人以波濤洶涌起伏、浪花激蕩滾滾的感覺”,《打魚歌》和《節日歌》《等阿哥》等曲調具有相似的旋律特征。第二,在旋律、節奏、音階和音調方面,赫哲人的音樂主要是“五音音階”,“宮調式”和“徵調式”形式居多。“商調式”“角調式”“羽調式”則稍少些。音樂節拍“多為2/4和4/4,其次是3/4和3/8”,幾乎沒有完全自由節拍的樂曲。第三,赫哲族歌曲的結構也相當有特色,它基本上多是單段體結構,一些歌曲由一個樂句組成,一些歌曲由兩個對比樂句組成。有的歌曲則是由四個樂句構成的,還有的歌曲樂句長短不規整。《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書中記載的《不如意》等赫哲族古代民歌多數由一個樂句組成。雖然中間“由于字音語言的變化,旋律有一些個別音符的跳動”,但這絲毫不改變樂段的根本性質。《找情郎》的旋律由兩個對比的樂句組成。至于不規則的曲調,主要是伊瑪堪調式,由于歌詞形式的變化和劇情的不確定性,旋律“自由、靈活、戲劇性和可塑性強”的特征特別明顯。
對赫哲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現狀進行了解和分析,從1985年以來,赫哲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就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其主要方面表現為:
第一,近年來,專業性音樂組織的涌現。少數民族民間藝術與多國進行交流,日本、俄羅斯、韓國、美國等國家的交流并不少見,如與臺灣少數民族的交流、中央電視臺文藝欄目中的多次參演等。在首屆烏日貢大會之后,1986年成立了“佳木斯市城區赫哲族聯誼會”;1987年,成立了赫哲少數民族第一個群眾性學術團體——“同江市赫哲族研究會”;2011年,在街津口赫哲族鄉建立了“赫哲伊馬堪藝術團”;2014年,建立了一個伊馬堪藝術和文化產業發展實體,如“赫哲族研究所和解放口的赫哲族藝術文化機構”。2007年,“東北五音樂文化研究小組”成立,并成立了“佳木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室”,即“赫哲族音樂舞蹈文化研究室”;同年,與中國音樂學院聯合研究基地成功上市。在現階段,建立了許多相關赫哲族專業音樂和文化組織,并建立了赫哲族的藝術和文化機構,從長遠來看,不僅要強調赫哲族音樂文化,而且對赫哲族音樂文化的繼承和保護都是我們要研究的課題。
第二,藝術傳播使得大量優秀的赫哲族音樂作品得以傳播。1985年以來,涌現出大批文化藝術工作者,為赫哲族歌舞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傳承和保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要指出的是,這些優秀的文藝工作者的音樂作品為赫哲族音樂文化品牌的推廣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促進了赫哲族地區文化特色產業的發展與交流。新一代赫哲族文藝工作者于1991年參加“黑龍江省少數民族文藝調演”,1992年“日本北海道東北亞少數民族民俗交流”,1999年“中國臺灣少數民族民俗交流”,2005年、2006年、2009年、2012年與“俄羅斯那乃區那乃族的文化藝術交流”,2013年在北京文化宮“佳木斯赫哲族文化周”隆重開幕。
第三,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伊馬堪”是赫哲時代的一種長篇民間說唱文學,一直以來是以口口相傳的形式流傳至今。說與唱的結合,說一段,唱一段,結合歌手中的說詞、唱段進行表演,歌唱形式簡單,民歌內容豐富,娛樂性和敘事性極強,被稱為“歷史民俗”和“世俗稀有”的珍寶。赫哲族“伊馬堪”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于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985年,烏日貢第一批赫哲人,赫哲著名的伊馬堪歌手葛德勝,以及伊馬堪的尤樹林的表演出現在舞臺上,使這個國家瑰寶可以重新展現在我們面前。遺憾的是,在1989年和1997年,兩位老人先后去世,使得“伊馬堪”的傳統音樂幾乎陷入了難以生存的危機。幸運的是,其在烏日貢大會的舞臺上,給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使得黑龍江省和相關機構對此特別關注,實行救援措施。赫哲“伊馬堪”可以傳承下去,原因可以說大部分來自烏日貢會議。
未來赫哲族音樂文化的發展道路將向何方?如何發展赫哲族的音樂文化?國家給予了大量的支持和幫助;社會的進步將那些已經與人們日常生活分離的赫哲音樂文化帶入了博物館。倘若赫哲音樂文化的發展能夠及時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拓寬發展空間,擺脫對新生活的思想束縛,在保留的基礎上更新舊形式。通過吸收現代音樂的多樣化形式,必將重新激發其活力。20世紀末,世界多元文化的興起引起了人們對曾經沒有被重視的赫哲族音樂文化的興趣。如今,大量的赫哲音樂文化已被挖掘出來,并且運用到新音樂內容的創作實踐中。在現代嘈雜的城市環境中,擁擠的空間和快節奏的生活使現代的都市人深感疲憊,回歸大自然的意識重新受到人們的重視。廣泛傳唱的“烏蘇里船歌”,相關部門都大力發掘了“伊馬堪”,這些事實表明赫哲族音樂的特色、旋律、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當代人民群眾的接受和喜愛,可以給人們帶來無盡的遐想;使迷失的心靈得以回歸,使緊張的神經得到放松,而且已被人們接受和認可。赫哲族音樂文化在現代音樂市場中已經占有一席之地,為赫哲族的音樂文化擴大了發展的空間。赫哲音樂文化必將在歷史的舞臺上日益壯大。
赫哲族的音樂文化是中國少數民族的藝術瑰寶,赫哲族的歷史文化以捕撈的生活特征融進并演變成音樂文化為特征,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發展并逐步形成,這些都與赫哲族的歷史形成和生活發展協同。隨著文化的進步和發展,也把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提上了一個新的議程。我們應為赫哲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的健康、持續發展而努力。赫哲族作為我國最具特色的少數民族之一,其民族文化具有地域性、歷史性和獨特性。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的迅猛發展,赫哲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也在逐步發生改變。為了保護中國傳統赫哲族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各界人士都應采取各種措施,保護正在衰落的赫哲族音樂文化。同時,我們應該傳承、保護和創新文化,讓赫哲族音樂文化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壯大。傳承、保護赫哲族音樂文化需要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互助,共同攜手、互相扶持,促進赫哲族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在我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交流學習,從而培養出更多的音樂文化人才,為赫哲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創造有利的環境,促進赫哲族音樂文化的發展,突出赫哲族音樂文化本身的獨特魅力。在不久的將來,赫哲族作為中華民族優秀音樂文化,必將成為全世界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