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煥剛
摘 要:從雕塑藝術的發展來看,如今的雕塑藝術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在計算機數字技術高度普及的今天,數字雕塑已經成為藝術家常用的藝術創作方式,而數字雕塑如今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語言,這種新技術不僅使創作過程變得更加便捷,也給藝術創作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關鍵詞:數字雕塑;現代雕塑;數字技術;3D打印
1 現代雕塑概述
大約在200萬年之前,人類文明便已經誕生。而在人類文明誕生的伊始,藝術便已經開始萌芽。
在豐富的藝術海洋中,雕塑是藝術所呈現的形式之一。從本質上來說,雕塑是人們通過有意識的創造所形成的實體。創作于公元前2.5萬年左右的威倫道夫的維納斯便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人類最早期的雕塑作品。原始人民通過對女性生殖特征的夸張和放大,表達出他們對于繁衍后代的渴望和景仰。
在浩瀚的雕塑藝術史的長河中,前有古希臘、古羅馬古典嚴謹的人體雕塑和驚艷世人的秦漢兵馬俑。此后又誕生了以奧古斯特·羅丹為代表的浪漫主義雕塑。隨著社會形態的變革,人們的思維得到拓展,自杜尚起,人們對藝術本質的全新探索逐步被打開,于是便有了以巴勃羅·畢加索為代表的現代主義風格的雕塑。
隨著時代的進步,對于雕塑這個藝術門類來說,它所包含的形式、題材以及內容和概念的范圍越來越大,且與其他藝術門類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
在現代雕塑藝術概念的范疇中,“雕”與“塑”已經不再是雕塑創作唯一的手段,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雕塑創作的手段與方法再一次融合了技術的革新,開啟了全新的時代。
2 數字雕塑發生的時代背景及其發展史概述
2.1 數字雕塑發生的時代背景
早年,著名咨詢公司的創始人詹姆斯·麥肯錫就提出:“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隨著計算機的高度普及,“數字化”成為21世紀最為鮮明的代名詞之一。而整個藝術領域也呈現為普遍的“數字化”特質,曾經的物質與實體已經不再是信息的主要載體,計算機使虛擬的數字模型變得可視化,電子媒介成為藝術品全新的承載方式。
三維數字化技術更是這樣全新的雕塑手段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三維數字化技術即利用計算機語言——二進制數據,通過計算機的復雜運算,將數據進行存儲和傳輸。如今的3D打印技術,還能將這種三維數字化的模型精準地轉換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實現從現實到虛擬再到現實的三度轉化,是體現當今藝術在不斷進化與發展的一項重要標志。
2.2 數字雕塑發展史概述
確切來說,數字雕塑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在初期,數字雕塑首先是被小范圍地運用在了電影和動畫領域。隨著3D打印技術的崛起,雕塑家也開始大范圍地學習和使用這種技術。在大型城市雕塑與建筑領域,人們通過數字建模,精準地制作出所需要的模型,并根據模型施工。在工藝品雕塑與首飾藝術等領域,數字雕塑技術更是被廣泛應用于批量化的生產中,通過數字化的設計與建模以及機械手段的復刻,從一個母模中制作出成千上萬的復刻品,大大降低了雕塑工藝品的生產成本。而隨著機械生產技術的一步步革新,通過數字手段生產出的雕塑工藝品在材質上的突破也是日新月異。在如今的社會,這種技術已經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鏈。
早在80年代,以布魯斯·比斯利(Bruce Beasley)為代表的第一代數字雕塑家已經開始嘗試用數字技術進行雕塑創作。他的著名數字雕塑系列作品《Coriolis》,這位畢業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藝術家在不懈的探索中創作出了許多由3D建模得來的雕塑作品,他的作品既融合了建筑和幾何學的嚴謹構成,又結合了雕塑的空間美感,風格以抽象為主,是當今世界上最卓越的數字藝術家之一。
來自曼徹斯特大學藝術學院的教授Keith Brown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數字雕塑家之一,這兩件色彩斑斕、妙趣橫生的作品是他通過數字建模,利用一臺全彩的Mcor3D打印機完成的作品。
如今,用數字技術進行雕塑的創作已經不乏為當今藝術家一種常見的創作手段,數字技術所帶來的未來感強烈的藝術作品及其獨特的形式語言影響了如今一大批藝術家,形成一股新興的藝術潮流。
3 數字雕塑對現代雕塑創作的影響
3.1 數字雕塑的語言特質
(1)模型的幾何構成性。在計算機的3D建模過程中,每一個模型的每一個點都有自己在三維空間內的坐標,每個面都有其精確的位置,這些點與面之間形成了精確而復雜的構成關系。相較于傳統雕塑,這些點、線、面的大小位置及空間構成關系不受材質與重力以及客觀條件的約束,而是遵循嚴謹的幾何構成關系,相對于人工創作的隨機感,數字雕塑在雕塑語言上能更好、更工整地呈現出相應的幾何構成感。
(2)精確的對稱性。由于受重力、材料、工藝方法以及人為操作所造成的誤差的限制,傳統的雕塑很難達到理想狀態下的完全對稱,并且在需要對稱構成的情況下,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調整出肉眼認為對稱的狀態。而使用數字建模方法制作的數字雕塑完全不用操心這個問題,用很簡便快捷的操作就能使成品達到理想狀態下的完美對稱。
(3)無限可復制性。相對于傳統意義的雕塑,數字雕塑在進行復制重組的問題上幾乎是小菜一碟。如今的許多藝術家也常常運用這種復制重組的手法創作出效果震撼的雕塑。這種無限可復制性正是數字雕塑的藝術語言的一大特征。
(4)形體的穿透與疊加性。在考慮到重力和雕塑各方面的承重力等物理環境的約束下,傳統雕塑的創作常常會受到工藝的限制。而數字技術建模的雕塑是虛擬的,在形體的穿透和疊加上有無限的自由,無須受到任何物理條件的限制。雕塑在形體的穿透與疊加組合上有無限的可能。
3.2 數字雕塑對當代雕塑創作的積極影響
數字雕塑對當今的雕塑創作帶來了重大的影響,總的來看,有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其中,積極影響如下:
(1)創作過程的便捷性。因為只需一臺電腦就可完成整個建模過程,3D打印以及各種數字雕刻機也實現了將數字模型迅速轉化為實體的可能性。在這種技術的支持下,雕塑創作的過程變得越來越簡單,對場地和空間客觀位置的要求也越來越低,整個創作過程變得十分便捷。
(2)創作成果的可控性和精確性。在傳統雕塑的創作過程中,我們往往很難把控最終實際的創作效果,對于不熟悉的材質,也需要一定的實驗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對于最終的創作效果而言,在創作初期往往是很難想象的。這種不可控性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許多失敗的經歷,整個創作成果的可控性并不高。
而對于數字雕塑而言,通過建模和渲染就基本上能預先在電腦上看到最終的成果,藝術家對于結果的可控性相對較強,能將腦中的設想較為精確地付諸實施。在這種情況下,若有不滿意,也能預先在模型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其中耗費的修改成本大大降低。
(3)后期制作的簡化。傳統雕塑由于材質和工藝的不同,往往要經歷多次的翻制和鑄磨過程,在反復的材質轉換的過程中,往往會遭遇一定程度上的變形和細節的丟失,此外,其耗費的成本也是非常巨大的,整個過程相當復雜。而數字雕塑往往能通過3D打印技術一次成形,不需要太復雜的后期工藝,使整個制作過程簡化了許多。
(4)雕塑創作的可復制性與大眾化。由于數字模型的可復制性,雕塑作品能實現大批量的生產操作,因此也越來越大眾化。例如,著名的思想者雕塑不再需要臨摹者手動完成復制并制作成縮小版的復制品投放于市場,用3D掃描技術便能直接完成這件曠世奇作的精準復制,因此降低成本,使其越來越大眾化。
(5)雕塑創作語言、材質與形式的豐富。數字雕塑和傳統雕塑有完全不一樣的創作手法,因此前者也形成了獨到的藝術語言。數字雕塑作品往往具備傳統雕塑作品達不到的精準性和復雜度,而傳統雕塑作品也比數字雕塑作品多一份人工制作的痕跡和感性意味。數字雕塑也擴充了雕塑創作的材質和形式。總體而言,數字雕塑豐富了雕塑創作之道,為其平添了一份科技感色彩。
3.3 數字雕塑對現代雕塑創作的消極影響
(1)藝術家參與感的削弱。數字雕塑由于極大的便捷性,在制作上需要藝術家參與的環節大大減少。尤其是寫實雕塑這一塊,即便是不懂雕塑的人,利用3D掃描技術,也能將實物直接轉化為3D模型完成數字雕塑的制作。在這個過程中,數字雕塑比傳統雕塑在藝術語言上更缺乏人為的主觀處理,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的參與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
(2)手工制作的情感性的削弱。藝術是需要人的情感進行創作的。手工制作的藝術品,在藝術語言上往往會呈現出一定的情感特質。藝術家在用手塑造形體的過程中,本身就是一個移情狀物的過程。即便是寫實雕塑,通過不同人的視角,在形態上也會呈現出某些夸張處理的成分,而不是將現實模擬照搬。但對于數字雕塑而言,正由于其制作到成形一步到位的便捷性,使得數字雕塑比傳統雕塑往往少一層手工制作的情感性。
(3)可復制性帶來的版權問題。相較于傳統雕塑只能通過臨摹和翻制實現的可復制性,數字雕塑最大的特點就是可無限精準復制。同一個模型可以制作出千萬個相同的雕塑,通過電腦進行虛擬模型的傳輸,數字雕塑已經消解了實體。在這種情況下,數字雕塑極易被人拿來進行非法的復制與模仿,而如今國內的藝術品版權保護體系尚不健全,數字雕塑極大的便捷性背后往往也容易引發一些版權問題。
4 藝術與技術的辯證統一
4.1 藝術離不開技術
自工業革命伊始,人類開始進入了機器代替手工的時代。在幾百年的變革中,人們逐步進入了數字時代,開始通過計算機的演算與網絡信息的傳播形成新的生產與生活模式。
馬克思主義認為,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因此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變化,藝術的形式與內容均根據其變化而變化。
早在19世紀,管狀顏料的發明直接打開了戶外油畫創作的可能性,從而催生了藝術史上聞名遐邇的藝術流派——印象派。便攜的顏料改變了藝術家在工作室內夜以繼日地長線作畫的創作方式,徹底改寫了藝術史的進程。
著名藝術家大衛·霍克尼在他的著作《隱秘的知識》中斷言15世紀藝術家曾大批使用透鏡成像技術作畫。在攝影技術尚未誕生的時代,早期的藝術家發現了透鏡這樣的光學設備能將實物直接投影在畫布上,從而完成精準的造型創作,從而創作出極為精確的作品。因此,從后來的藝術作品來看,當時的藝術家的確創作出了一大批造型技巧極為逼真的作品。
1839年,世界上第一臺照相機誕生,除了催生出攝影藝術這一新興的藝術領域。繪畫不再以寫實為主流,隨著時代的推進,人們回歸藝術的本質,思維及創造力成為藝術價值判斷的核心因素。而如攝影、攝像、數碼等技術的產生,也不斷豐富藝術創作的手段。由此看來,藝術的進步離不開技術的進步。
4.2 技術無法替代藝術
曾經,攝影技術的問世的確對寫實的架上繪畫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但這種沖擊并未造成架上繪畫的消亡,而是引導寫實的架上繪畫發揮自己本身的優勢,尋找新的方向。如今人們欣賞寫實架上繪畫的寫實性,也更關注其中人的創作所帶來的情感性,同時也催生出抽象的架上繪畫。藝術并沒有被技術取代,而是吸取了其優點,變得更加多元化和多樣化,擴充了其形式與內容。
如今數字雕塑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雕塑的創作方式。例如,曾經的寫實雕塑需要對實體進行臨摹,而如今有了3D掃描槍,直接通過掃描,就能完成實體的精準模擬。但這種模擬并不代表寫實雕塑就此消亡。相反,通過人的主觀進行形態的調整和再創作,才是如今寫實雕塑的核心。技術是創作的方法與工具,唯有人的主觀創造才是藝術的核心。技術只是拓寬和方便了藝術家的創作方式,并不可能真正取代藝術。
4.3 藝術與技術辯證統一
在技術革新的背景下,藝術家們閉門造車,不去了解和學習新的技術自然是不可取的,但盲目追求技術,不去思考藝術的本質和價值,沒有個人的主觀創作,也是不可取的。藝術和技術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只有做到將二者結合,使藝術和技術達到辯證統一的高度,才能在如今新時代的背景下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5 結語
本文從數字雕塑產生的背景出發,探討了其在當今的發展過程,分析了數字雕塑作為一種全新的雕塑手段,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和特點,并將數字雕塑與傳統雕塑進行比較,分析這種全新的手段對于雕塑創作的優劣性,將其產生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從形式、過程、語言以及藝術家的主觀制作方面進行了剖析。最后從小見大,由數字雕塑這個點上升到藝術與技術的關系的討論,即藝術與技術的辯證統一關系。最后得到的結論是:數字雕塑作為新時代背景下的一種全新的創作手段,在技術上給雕塑創作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與方便,也滋生了新的雕塑語言。但也不能完全替代傳統雕塑的創作,藝術終究要回歸本質。藝術家們應該辯證地看待數字雕塑所帶來的利與弊,以積極的心態將新的技術融入自己的創作中,與時代緊密結合,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參考文獻:
[1] 大衛·霍克尼.隱秘的知識[M].萬木春,張俊,蘭友利,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2] 赫德·里普森. 3D打印:從想象到現實[M].賽迪研究院專家組,譯.中信出版社,2013.
[3] 鄧威.數字雕塑發展現狀分析[J].美術大觀,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