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家偉
摘 要:山西原平炕圍畫作為一種集合了審美與實用的藝術形式,凝聚了地方的民俗風情,是晉北地區的一朵奇葩。隨著時代的變遷,其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炕圍畫及其繪制者的轉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關鍵詞:炕圍畫;傳承與轉型
炕圍畫也叫“炕圍子”“炕頭畫”,是一種民間裝飾藝術,具有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文化內涵,主要分布在以“炕”為主要休息載體的北方,集中在山西、陜西、內蒙古等地。其中山西的炕圍畫最為有名,2009年原平炕圍畫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 炕圍畫的起源與發展
炕圍畫的出現并非偶然,而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據《原平縣志》記載,炕圍畫最早出現于北宋。
北宋經濟的發展為炕圍畫的出現提供了適宜的社會環境,使得炕圍畫的受眾群體增多。宋朝對文治的重視體現在炕圍畫中,則是以“二十四孝圖”為主。此外,界畫在這一時期發展相對迅速,界畫中亭臺樓閣的畫法有助于對炕圍畫邊道及畫空的處理。“以豪記寸,以分記尺,以尺記丈,曾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規度,曾無小差。”[1]在炕圍畫的繪制中,這種界尺引線的方法流傳至今。
明清炕圍畫發展迅速,版畫的出現增加了炕圍畫題材,清代西洋畫傳入,透視技法在炕圍畫中通過顏色的深淺過渡表現出來。“文革”期間,炕圍畫的繪畫內容有重大改變,在墻上畫空位置直接書寫毛主席語錄。改革開放后,炕圍畫發展一度蕭條。而今,隨著現代建筑材料等多方面的改進,炕圍畫適用范圍越來越小,這一古老裝飾形式發展舉步維艱。
2 炕圍畫的流變
炕圍畫的出現至今已有數個世紀,炕圍畫最初是貴族的標志,之后使用階層逐漸平民化,至今,關注炕圍畫的僅剩一些研究者和已過花甲的民間老藝人。
2.1 炕圍畫本體的流變
灶臺、炕是北方生活標志性的物件組合,炕圍畫最開始是為了防止墻皮脫落或蹭臟衣服和被褥,房主一般在離炕2.2~2.3尺的墻上刷上混合膠,經濟發展后,炕圍的高度也增加到了2.5~2.6尺,人們的審美追求提高,考慮到美觀,開始繪畫不同的圖案,主要有梅蘭竹菊“四君子”圖、“歲寒三友”圖、“二十四孝”圖以及民眾喜歡的花鳥魚蟲、亭臺樓閣和戲劇人物,“文革”時期繪畫內容包括工農兵、紅燈記、沙家浜等,改革開放后,繪畫內容又回歸傳統,也有少量的當代題材,炕圍畫的需求量有所減小。
建筑材料改進后,灶臺、炕的組合形式也相應發生轉變,炕圍畫的需求量減少,到現在,即使是在農村,年輕一代了解炕圍畫的人也寥寥無幾。筆者在文殊村考查的時候,發現老村的炕圍畫保存得比較多,新村極少。慶幸的是,原平成立了一個“原平炕圍畫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將炕圍畫作為藝術作品、旅游紀念物保留。炕圍畫由過去的實用型向藝術型轉型,由民間工藝向文化產業轉化,成為新形勢下炕圍畫的一條出路。
2.2 炕圍畫制作者的流變
炕圍畫最初的流行得力于北宋文人高超的技藝水平,但這些文人僅提升了繪畫內容的水平,相應的,專門從事炕圍畫的畫工提升了繪畫技巧,豐富了繪畫內容。筆者在考查過程中發現,在解放時期,炕圍畫的繪制者有一批木匠。木匠在做門、窗等時,承攬了炕圍畫的繪制。首先是因為對于工藝人而言,“藝多不壓身”,更容易找到生活的經費來源;其次,對于房子的主人而言,請一個除了會木工外,還能繪制炕圍畫的木匠,節約成本。現在,在原平地區,能夠繪制炕圍畫的人寥寥無幾,遠近聞名的是張村的弓家。據弓進壽先生講,他父親也是炕圍畫繪制高手,他父親弓效忠先是跟隨他爺爺學習,后來跟隨敬開師傅學習,他們兄弟三人,只有他傳承了父親的衣缽,他二哥是遠近聞名的木匠。因為政策的引導,原平成立了“原平炕圍畫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因此,弓進壽先生也算是職業的炕圍畫繪制者。弓師傅先后收了幾個徒弟,有弓海原、李江生,但因目前只守著炕圍畫繪制難以生存,他們都相繼轉行,或從事裝潢,或從事木工,或徹底轉行農商業。
3 炕圍畫的傳承
民俗的傳承方式主要有群體傳承、家庭傳承以及社會傳承幾種。據弓師傅介紹,即使炕圍畫成為非遺項目,地方成立了炕圍畫公司,來學習炕圍畫繪制的人也依舊很少。家庭傳承是比較普遍的一種傳承方式,標志就是以血緣為紐帶,技術性較強,弓師傅他們學習炕圍畫就是家庭傳承流傳下來的。
原平炕圍畫的傳承方式主要是后兩種,家庭傳承和社會傳承。弓家就是典型的家庭傳承,據老人們說,張村在以前有很多戶人家都擅長炕圍畫的繪制。因為炕圍畫是一種娛人的藝術形式,故而具有展覽性,現在炕圍畫公司的發展就是借用了炕圍畫的觀賞作用將炕圍畫以一定的比例縮小成藝術品,供人們觀賞。
炕圍畫公司的成立是一種新時代的傳承,在國家政策的幫助下,將已經淡出人們視線的炕圍畫由實用性轉向藝術性,做成藝術展覽品供人欣賞,這是一種新的傳承方式。有些老藝人在轉行后給廟里畫畫,廟里邊角處的繪畫和炕圍畫的邊道等處的內容不謀而合,也有人轉行裝潢或刮漆。將這個技術從不同角度帶到其他領域也算是多方向的發展傳承。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與保護工作的開展,炕圍畫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是,在西方文化與本土文化交融的情況下,各民族的生活習俗、居住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與傳統漸行漸遠。原平炕圍畫作為實用性與審美性相統一的民俗文化載體,為研究地方歷史、民俗風情提供了重要資料。炕圍畫本體的流變與繪制者身份、工作等的轉變,未嘗不是一種新的流傳方式。
參考文獻:
[1]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M].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