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丹
摘 要:高校藝術設計基礎課程是專業教育的根基,設計素描則是基礎之本。在以往的教學反饋中,學生總是擺脫不了傳統素描帶來的束縛感,有膽量無創意、有創意無創新。本文將探討對原有教學方法的改革,融入基礎課程新的教學理念,意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并有效為其后面專業課程的學習做過渡性訓練。
關鍵詞:設計素描;創意與創新;思維模式
由于“基礎課程”傳統思維模式的影響,諸多教師一直把設計素描的授課重點放在對造型基礎的訓練上,而恰恰忽略了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和思維空間的擴展。在當代開放性的藝術語境下,藝術的面貌樣式、畫面的視覺藝術效果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有的教學模式、課程設置不再能滿足多元化的趨勢,現代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的教學方法理應隨之改變。
1 創意之美——設計素描的觀察方法
設計素描課程要想打破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首先從觀察方法上就要有所改變。設計素描往往更注重觀察、理解和表現過程,它并不一定是一幅獨立的“作品”,也不強求畫面的完整性,但表達構思和設計意圖一定要讓受眾有所感知。
在教學初期,要求學生通過觀察的方式認知與表現事物。可以選擇對物象的多角度觀察與研究,摒棄以往習慣性的視覺經驗,注重表現宏觀和微觀世界的不同。用心觀察,從遠觀、近觀到微觀,再從輪廓、局部到視角,體會描繪對象的每一處細節,發現不同事物之間的變化與差異、尋找同類事物中的個體與獨特、變換視角并體會不同的空間與景象。不同的觀察視角會帶給我們不同的視覺感受,這種情緒會為我們畫面的表現帶來更多技巧。它的創意源于對物象更深刻的認知與理解,對畫面整體結構空間的控制,對局部深度超寫實的刻畫,對主觀抽象的表現等。用自己獨到的“思維見解”,既可以滿足視覺上的審美需求,又能觸及思維上的通感,充分體現每幅作品的個性化特征。
設計素描即表達,通過觀察、造型、審美傾向、抒情表意,創意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潛力,培養學生的設計意識,體現作品源于質感和個性表現的創意之美。
2 創造之趣——設計素描的表現形式和手段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有這樣的現象存在:有一類學生在畫傳統素描的時候,畫得“很像”“栩栩如生”,然而一到開始上專業設計課時,問題就暴露了,畫面“舊調重彈”“墨守成規”,毫無創造力。筆者在實際教學中深有體會,并根據經驗得出,把設計素描的表現形式和手段作為激發學生創造力的方法,是可行的。
“創造”,即為達到某種目的,做出新的東西。傳統的素描是“由技到造”,用排線的手段“塑造”體積。而設計素描中的“造”則是一種“重造”,是建立在觀察之后對事物的重新詮釋,可以理解為“由理到造”。表現形式和手段意味著作品的整體特征,所有的創造都依賴于對表現形式和手段的處理。學生們在選擇靜物的時候,可以是一組也可以是單件物體:先用“觀察方法”根據個人的直覺自由選擇組合和構圖方式;努力在形象與空間關系中尋找可以深化的切入點,對畫面整體結構進行分析;打破原有輪廓線的束縛,重新創造全新的畫面視覺秩序感,完成從形態、形體、空間到情感意境的創作過程。
設計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勞動,學生們要善于將自己的思路,通過獨特的形式和手段記錄下來。只有對表現形式和手段有了透徹的了解和掌握,我們才有可能達到用“視覺描繪精神上的自我表現”,體味趣味的所在,找到個性化的創造方式。
3 創新之道——設計素描的思維方式
創新不等同于創意和創造,創意更類似于人們突發奇想產生的一個好點子,創造是從無到有,而創新則需要具有推理的過程和突破。創造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過程,創新則是一種思維。學生只有掌握了設計的思維方式,才能以創新的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
傳統的素描教學方法是單一的,只加入了對畫面主觀創意聯想的因素。而設計素描的思維方式更看重學習的過程。對學生“創新之道”的培養,筆者通過“啟發—聯想—塑造—意象”,體會視覺語言在每一個階段過程的推理性研究。我們從對蘋果進行解構與重構的訓練開始。第一,解構面前的蘋果,目的是為了重構;第二,用兩種以上相同性質或不同性質的事物,對其進行變化、轉移或融合,使其最后形成一個全新的形象;第三,依據人們視覺心理規律加入合情合理的聯想,對作品進行典型性的塑造表達。蘋果是一個概念的綜合體,它的存在詮釋了“人類出現—萬有引力—移動智能—對世界農業產生革命性影響”的全過程,學生對蘋果的了解可以說是熟悉并不熟知。用蘋果做訓練,意在激發學生藝術創意的原動力,開拓創造的過程性,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設計思維。有了創意的先行者,才有科技創造,才有人文創新。
4 結語
本文以設計素描課程教學方法為例,探討創新思維模式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設計基礎課程教學中的重要性。藝術設計專業的宗旨是培養出富有創新思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基于新形勢下的培養要求,適時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的能力,幫助學生完成從創意向創新的思維轉變。創新,是一種思維方式,創新的最大價值不在于我們創造了什么,而在于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收獲了什么。
參考文獻:
[1] 黃漢軍,張人杰.設計素描[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 周至禹.其土石出——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基礎教學作品集[M].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