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李瑩瑩 胡桅可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為了讓貧困地區的孩子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貴定多措并舉保障義務教育,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失學,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黔南州貴定縣的“福來家園”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內,一大早便出現了學生上學的身影。
平坦寬闊的馬路上,手牽著手走在上學路上的學生,大多是今年搬出大山“進城上學”的孩子。告別了鄉村崎嶇泥濘的上學路,縣城里、家門口的學校是這些孩子擁抱新生活的起點。
教育保障是扶貧脫困的治本之策,近年來,貴定縣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要求,以實現“義務教育階段‘零輟學’、精準資助不漏一人”為目標,認真做好教育保障各項工作。貴定縣還根據安置區情況,完成建設四點半學校等服務設施,各移民安置點均滿足移民就近就學、就醫,適齡子女全部實現就近入學。
離“福來家園”僅10分鐘路程的貴定縣第六小學,今年便接收了190名因易地扶貧搬遷來就讀的孩子。明年,這里還將迎來更多易地扶貧搬遷戶子女。對此,學校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一方面,加大硬件投入滿足教學需求;另一方面加強關懷,讓孩子們盡快融入新環境。
走進貴定縣第六小學,一棟漂亮大氣的五層教學樓映入眼簾。操場上是紅白相間的標準塑膠跑道和綠色人造草皮鋪就的足球場,窗明幾凈的教室、圖書室、音樂角、實驗室等一應俱全,設施完善。
順著樓梯走上去,三樓五(2)班的教室里不時傳來孩子們的笑聲。透過玻璃窗可以看見,孩子們端坐在座位上,眼睛亮亮的,認真聽著老師講課。老師講到有趣的地方,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柏明星今年13歲,也是五(2)班的學生。她覺得,這里和自己之前就讀的學校太不一樣了:不光環境好,老師也好,在這里,自己更愛上課,更愛學習了。
“學校比老家的大得多、新得多,而且離家很近,我才來沒多久就認識了很多新朋友,在這里讀書我很高興?!?/p>
柏明星之前就讀于貴定縣德新鎮喇亞村喇亞小學。每天,她需要步行3.5公里才能到學校。喇亞小學大部分是貧困兒童和留守兒童,因為地處偏遠,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設施簡陋,已遠遠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但就連在這樣條件艱苦的學校上學,差點也成了柏明星的奢望。
柏明星的父母沒有固定收入,靠打零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去年,家里的老屋因山體滑坡變成了危房,讓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
剛剛初中畢業的大姐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多次表示想放棄學業外出打工,早點掙錢養家。每次聽到姐姐這么說,柏明星都忍不住掉眼淚。
幸運的是,柏明星一家遇到了國家的好政策:被納為易地扶貧搬遷幫扶對象,喜訊吹散了籠罩在一家人頭上的“烏云”。
2019年1月31日,柏明星和家人一起,從喇亞村搬到了縣城里,住進了“福來家園”。不但住房問題解決了,教育也有了保障。
在語文老師羅光志看來,柏明星是個乖巧懂事的孩子,小小年紀的她其實是家里的“小家長”。柏明星的爺爺柏登園年邁多病,在家靜養,父母在老家德新鎮打工,每周日才回來一次,大姐則在貴陽讀職校,在“大人”都不在家的情況下,柏明星擔負起了照顧妹妹們的重任。
每天上學放學,柏明星要接送兩個妹妹。晚上回家,還要負責輔導妹妹們的功課。即便如此,年少的柏明星也從未抱怨過,在她心里,只要還能去上學,就是最大的幸福。
搬到縣城后,最令爺爺感到高興的是,除了上學條件的改善,孩子們的午餐也不用操心了。

貴定縣第六小學五(2)班的孩子們。

柏明星在教室里學習。
貴定縣第六小學從2012年開始實行營養午餐制度,柏明星和妹妹可以在學校吃到既營養又豐富的午餐,且全部免費。
柏登園老人說:“只要孩子們肯讀,讀高中,上大學也好,家里都支持,希望孩子們能夠用知識來改變命運?!?/p>
在貴定縣第六小學,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這些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們,因為國家的義務教育保障政策,看到了充滿希望的人生。
【微訪談】
貴定縣副縣長徐守丹:一個都不能少
近年來,貴定縣通過實施《貴定教育基礎設施保障工程》等“四大工程”和《貴定縣教育精準扶貧計劃》等“四大計劃”,實現了農村學生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轉變,實現了“應助盡助,不漏一人”的目標。
在解決貧困生輟學問題上,貴定縣著力從建制度、強宣傳、夯責任、重關愛、強建設等五個方面開展工作。建立輟學報告、勸返復學、整班移交等制度,最大限度減少學生流失;編制《教育精準扶貧惠民政策宣傳手冊》等宣傳資料,擴大宣傳,確保貧困學生人人知曉并應享盡享教育惠民各項政策;實行“八長”負責制(縣長、局長、鎮長、站長、村長、校長、師長、家長),明確控輟保學責任主體,形成雙線合一的控輟保學工作格局;加強對孤、殘等困境兒童的關愛和扶持,為廣大學生搭建健康成長的平臺;大力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快薄弱學校改造,累計投入資金5.8億元,新建、改擴建69所義務教育學校,添置補齊各種教育設施設備,補充師資494人,確保城鄉學生均能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目前,貴定縣義務教育階段無一人因貧失學、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