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周文君 蔣明鎦
基本醫療保障解除困難群眾看病之憂,讓“小病不再扛,大病不再拖”,真正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
“兩年前孩子查出先天性心臟病的時候,醫生說至少要準備20萬元,這對我們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黔東南州麻江縣宣威鎮臘白村村民韋德琴坐在自家堂屋的矮凳上,說起這番經歷至今仍不勝唏噓。
2017年,韋德琴剛滿1歲的兒子龍龍(患者乳名)被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這對于這個6口之家而言,猶如晴天霹靂。20萬元的治療費用讓全家人束手無策。“找親戚、砸鍋賣鐵我們也湊不出那么多錢啊。”韋德琴一家人的生活就靠丈夫做些農活,打點散工。“幸好有那個‘活動’,解決了所有醫療費,龍龍去年在上海順利完成了手術。”韋德琴眼泛淚光。
韋德琴口中的“活動”,是黔東南州衛計委、州計生協會、州醫學會、州人民醫院等單位聯合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心動中國”項目組以及上海遠大心胸醫院啟動的“健康扶貧·幸福心動——貴州黔東南州先心病患兒救助行動”,專門針對州里貧困先心病患兒以及貧困復雜先心病成人患者進行免費援助手術。救助資金由當地居民醫療保險和上海遠大心胸醫院共同承擔。
“目前我們已幫助14個貧困家庭重病患者轉診到北京、上海等三甲醫院進行免費治療。”黔東南州麻江縣衛生健康局副局長付江濤告訴記者,這樣的健康扶貧救助活動,只是麻江縣醫療保障的舉措之一。“這張‘醫療保障大網’,就像一把撐開的健康‘保護傘’。不僅針對重病患者家庭,還惠及更多的困難群眾,讓他們真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讓困難群眾充分享受新農合政策,是麻江縣醫療保障的又一重要舉措。通過加大醫療保障政策宣傳力度,提高廣大困難群眾知曉率,2018年,麻江縣共有貧困人口56000余人參加新農合,實現貧困人口參合率100%。截至目前,政策范圍內醫療費用保障水平達到92.5%以上。
在麻江縣谷硐鎮中心衛生院醫務科主任黎明松看來,自從有了新農合政策,農合報銷比例大大提高了。“以前村民看病全自費,現在不僅減輕了他們的經濟負擔,還解決了看病慢、看病貴的問題。”
58歲的宣威鎮光明村村民吳忠衛是一名白內障患者,患病七八年了。為治病,家里欠了不少錢。如今,因病致貧的他,在享受醫療保障政策報銷了所有的醫療費用后,眼睛也得到了及時的治療。
通過全面落實醫療保障政策,麻江縣為所有參加新農合群眾購買了大病醫療保險,還及時兌現縣級財政專項救助資金。付江濤介紹,對于大病患者,他們都會集中免費救治,有效減輕了患者就醫的經濟負擔。“‘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的即時結算措施,讓困難群眾真正感受到了便利。”
好政策總能惠及更多人。2018年,麻江縣域內就診率達91.4%。
麻江縣抓住機遇,利用“232”醫學人才培養計劃(用三年時間輪訓2000名鄉鎮衛生院醫生、3000名鄉村醫生、200名鄉鎮衛生院院長)和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支援幫扶,強化縣鄉村三級醫務人員培訓。“如今,我們已實現了鄉鎮衛生院執業醫師、全科醫生、村衛生室鄉村醫生的全覆蓋。”麻江縣衛計局健康扶貧辦主任羅先伍說。
2018年,貴州率先在全國建成覆蓋省、市、縣、鄉四級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的遠程醫療服務體系,麻江縣也不例外,建立了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實現遠程醫療全覆蓋,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上級醫療機構的優質醫療服務。其中,鄉鎮衛生院全部達到規范化建設要求,杏山、宣威、谷硐3個鄉鎮衛生院先后獲得“全國群眾滿意的鄉鎮衛生院”稱號。
“我們在全省率先實施了鄉村醫生‘員額制’改革,為鄉村醫生繳納4險,提高補助待遇,留住醫生,才能讓群眾就近就醫。”羅先伍說,麻江縣還推行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按照“一村一醫,一村一護”的標準,選派85名縣級專家下沉到7個鄉鎮(街道)63個行政村,夯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

麻江縣醫務人員在開展遠程診斷。(麻江縣衛計局供圖)
陳華美是杏山街道良田村的簽約家庭醫生。“現在的醫療保障可比過去好太多了,我們接到電話就會帶上藥品及時上門為簽約患者檢查和治療。”陳華美說,村民對他們很信任,平時有什么關于健康方面的問題,都會直接咨詢他們。
過去,偏遠地區的村民往往是“小病靠扛、大病靠拖”,缺醫少藥的情況屢見不鮮。如今,“家庭醫生”簽約措施的實施,徹底解決了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家庭醫生主要提供公共衛生、農村婦女‘兩癌’篩查、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詢、中醫干預等綜合服務。”羅先伍說,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大病、重病、慢性病患者實現了100%簽約。
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三保障”中的基本醫療保障,是實現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同步小康的目標之一。麻江縣構建多重醫療保障體系,解除困難群眾看病之憂,讓“小病不再扛,大病不再拖”,真正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
【微訪談】
鄉村簽約家庭醫生陳華美:患者的笑容令我欣慰

陳華美(左)給村民提供醫療服務。(受訪者供圖)
作為麻江縣杏山中心衛生院的臨床醫生,2018年9月,我加入了健康扶貧隊伍,成為一名簽約家庭醫生,負責給村民提供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詢、中醫干預等服務。
我平時在衛生院工作,一旦接到求助電話,就背著藥箱到村里,對有需要的村民進行免費檢查和治療。每周我都會到村里走訪,提供健康體檢服務,對需要服藥的病人,免費發放藥品。
至于所需藥品,也不用我們家庭醫生操心。縣里專門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張貼“連心牌”、發放“暖心袋”,為慢性病患者發放“暖心藥箱”,建立慢性藥品免費超市,提供免費藥品。這一系列貼心服務,讓村里貧困群眾方便看病、及時看病、看得好病。
現在的醫療保障讓貧困群眾真正實現了病有所醫,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有了。為村民看病之余,我時常想起曾經為母親患病焦慮不已、卻又無可奈何的情景。如今,能盡自己綿薄之力,為困難群眾提供醫療服務,為他們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每每看到患病村民得到及時救治后露出的笑臉,我感到特別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