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華姝
4月23日,記者走進穿洞村1400畝的茶葉基地,茶香撲鼻。今年52歲的穿洞村村民楊應平正在基地除草。
“在茶葉基地干活,離家近,又簡單,干一天就有80塊錢的收入,這比我以前在家自己種地劃算多了。”楊應平開心地說。
楊應平一家5口人,他和妻子因身體原因,沒辦法外出打工,家里一直十分貧困,既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又是低保戶。
穿洞村開始建設茶葉基地,村干部動員楊應平到基地務工。“我干不好。”楊應平的第一反應是拒絕。
村干部沒有放棄,一人接著一人、一次接著一次,不斷給楊應平做工作,并邀請他到茶葉基地實地參觀,增強他的信心。
產業發展的春風吹進了穿洞村,也吹進了楊應平的心坎里。從最初的“干兩天試試”到后來主動去基地務工,楊應平一家的日子發生了很大變化。
“現在不愁吃、不愁穿了,我一定會好好做事,讓一家人早點過上好日子。”在茶葉基地,經常都能看到楊應平和妻子忙碌的身影。
在不遠處的辣椒基地,村民們正干得熱火朝天,有的忙著施肥,有的忙著給田壟蓋塑料薄膜,一片繁忙景象。
今年55歲的徐清榮是一名家庭婦女,一直賦閑在家。聽說辣椒基地在招工,就去應聘上崗了。
“太好了!沒想到在家門口就有工作,辣椒基地離我家就五分鐘的路程,我可以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家庭了。”徐清榮說,“我自從來基地務工,每個月至少有2000元的收入,全家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了。”
“我們用每年每畝300元的價格,從村民手中流轉了80畝土地,發展辣椒產業。農忙時,基地可吸納20人就業。”辣椒基地負責人安正剛說。
“今年穿洞村的辣椒產量預計達到20萬斤,目前,已經和開陽縣四季碩果五彩泡椒廠談好了收購協議,以每斤1.4元的價格進行收購。”安正剛向記者介紹,訂單式農業免除了村民的后顧之憂,辣椒的銷售利潤,一部分留在合作社,用于擴大規模,一部分用來獎勵干活認真的村民。
曾經的穿洞村,僅有玉米、烤煙等傳統農作物,產業結構單一,群眾收入極低。為了打好脫貧攻堅戰,村支“兩委”在轉變產業發展方式上苦下功夫,成立了硒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穿洞經濟開發有限公司等4家集體經濟組織,培育了6家村級民營企業,村級經濟不斷壯大。
目前,穿洞村已發展茶葉1400畝、桃樹500畝、蔬菜基地800畝,種植辣椒50畝、白芨50畝、食用菌5畝、優質水稻200畝,多數產業已實現訂單式生產。高效農業產業為村民快一步、高一格致富奔小康增動力、添后勁。
下一步,穿洞村將利用距離貴陽市區較近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在山下發展蔬菜基地,在山坡發展茶產業,在山頂發展水果產業,打造立體式產業發展新格局。

為了打好脫貧攻堅戰,穿洞村村支“兩委”調整發展思路,轉變產業發展方式。圖為穿洞村黨總支書記姚家宏(右一)在蔬菜大棚里與村民討論蔬菜種植。(開陽縣禾豐鄉穿洞村村委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