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馬紅梅

穿洞村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助力鄉村美起來、富起來。圖為村干部查看白芨長勢。
進入4月,穿洞村的天氣漸漸熱了,村民李朝華喜歡在自己的院壩里納涼。
“以前我家院壩沒這么寬,門口有牛圈,天氣一熱臭不可聞,我不愛待在家里。”提及從前的生活,李朝華連連皺眉。
2 0 1 2 年,在村干部的帶領下,村民拆除了牛圈、豬圈,在院壩里栽種綠植,7年過去了,當初村民栽種的綠植已亭亭如蓋。
綠化鄉村環境一直是穿洞村堅持綠色發展的重點,為此,穿洞村于2016年新建了垃圾中轉站。這個垃圾中轉站設計轉運能力為每天50噸,可服務周邊近兩萬名群眾及長官司等景區的游客。
穿洞村的垃圾經過中轉站壓縮處理后,再轉運至縣里的垃圾處理廠統一處理,從根本上解決了以前垃圾圍村的問題。
不僅如此,穿洞村還每年投入70多萬元維護村里的環境衛生。
讓鄉村美起來,一直是穿洞村努力的方向。
穿洞村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曾有企業找上門來想與村里合作采礦,被斷然拒絕了。
“我們要走綠色發展道路,挖礦一定會破壞穿洞村的生態環境,我們不愿意用短期的利益換可持續的發展。”村黨總支副書記熊峰說,“為了長遠考慮,我們慎重選擇進村的企業,寧愿發展慢一些,也不愿穿洞村有被污染的風險。”
村民安正烈此前一直以栽種烤煙為主要經濟來源,考慮到烤煙采摘結束后,需要翻新耕地,裸露的土壤會影響穿洞的“顏值”,他索性放棄栽種烤煙,轉向既能美化村莊又能帶來經濟價值的藥用植物——白芨。
3年過去,安正烈栽種的20畝白芨長勢良好,紫色的花朵燦然盛開,微風拂過,白芨基地仿佛一片紫色的海洋,成為穿洞村一道亮麗的風景。
2010年前,穿洞村以種植烤煙、水稻和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為主,依靠種植這些農作物,村民一年收入不夠半年用,紛紛外出務工。
當時大量山地被開墾出來種植農作物,導致當地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
2010年后,穿洞村找準發展定位,堅持以綠色發展帶動全村經濟發展。如今,穿洞村森林覆蓋率高達80%。
“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主要是為今后的鄉村旅游作準備。”穿洞村黨總支書記姚家宏說,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結合有助于穿洞村農旅一體化發展,通過鄉村旅游,進一步提升廣大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從穿洞村的通村公路一直蜿蜒前行,滿山的植被蒼翠欲滴,林間各類不知名的花開得很艷,微風拂過,草香、花香撲鼻而來,細碎的陽光透過樹木灑落在柏油馬路上,令人流連忘返。
前來游玩的旅客在路上拍照、或進入農家小院采摘櫻桃,一路上的歡聲笑語讓這個美麗的小山村充滿了活力。
“穿洞村的旅游蓄勢待發,我們目前正在做前期準備。”熊峰告訴記者,接下來,穿洞村還將向村民流轉1000畝坡耕地種植可觀賞的藥用植物,讓村莊更美、村民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