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馬紅梅

通過治理,穿洞村一改往日的臟亂差,處處干凈整潔。圖為開陽縣禾豐鄉穿洞村通村公路。
走進開陽縣禾豐鄉穿洞村,山上的映山紅迎風搖曳,綴滿枝頭的櫻桃紅得誘人,寬闊的通村公路旁綠樹成蔭,儼然一個美麗小城鎮。
村委會對面的院壩內不時傳來“沙沙”聲。
“肯定是毛永太在打掃自家院壩。”穿洞村黨總支副書記朱時剛說。
事實上,村民毛永太家的院壩一直很干凈,但2012年以來,他堅持每隔兩三天就要打掃一次,這源于2010的一場牽“牛鼻子”運動。
2010年,姚家宏擔任穿洞村黨總支書記。彼時的穿洞村還是省級二類貧困村,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惡劣,周邊環境臟亂差,人畜混居現象比較普遍。姚家宏見狀,決定帶領新一屆班子成員在村里來一場牽“牛鼻子”運動。
牽“牛鼻子”運動有兩個內涵:第一個是指扭轉村民喂豬過年、喂牛犁田、養雞賣錢換鹽巴的傳統思想,一起發展村集體經濟;第二個是指讓村民把家中的牛牽出去賣了,把牛圈拆除,徹底改善人居環境。
說干就干,干部帶頭,全村效仿。
“一開始,村民抵觸情緒大得很。”姚家宏告訴記者,“起初很多村民都接受不了,質問我,把牛賣了,他們拿什么犁田地?我跟他們說今后村里會通過合作社帶領他們增收致富,但他們不相信。”
村民不信,姚家宏便組織村民到湄潭、平壩等地去看美麗鄉村建設。
看到那些富裕的村寨獨具特色、干凈整潔的風貌,當地村民不用種植傳統農業,依靠鄉村旅游及合作社過上了好日子,穿洞村村民豁然開朗,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牛賣了,一切聽村干部安排。
兩年時間,穿洞村的牛圈和烤房全拆了,牛全部賣了,土地也大部分流轉給合作社發展產業,穿洞村也從貧困村出列了。
但是,就在大部分村民都積極配合村干部的時候,毛永太愣是不配合,揚言:“你們干什么我管不著,但我家院壩我說了算,掃不掃是我的事,我忙得很,沒時間整這些沒用的。”
眼看毛永太橫豎不配合,村干部便自發到他家去打掃衛生。日子久了,毛永太不好意思起來,開始自己打掃院壩。“村里家家戶戶都干干凈凈,大馬路上都雇了保潔打掃,我再拖后腿就不對了。”毛永太笑言。
整治村里的環境衛生不過是穿洞村鄉村治理的其中一環。
為將穿洞村建設得更好,穿洞村將各類社會信息、各項管理職能融為一體,建立網格化工作站,以網格管理為基礎,以信息化平臺為支撐,以全程服務為目標進行全程管理,筑牢農村社會治理根基。
同時,穿洞村依托群眾服務室和綜治工作室的建設,形成以群眾工作網格為核心,綜治、信訪、司法等業務綜合服務的矛盾糾紛化解平臺,有效控制刑事治安案件、公共安全事故、群體性事件等發生,確保了群眾話有地方說、事有地方辦、困難有人幫、問題有人管。實現了零治安發案率、零群體上訪、零違章建筑、零干部違紀、零亂辦酒席“五個零”的工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