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李衛紅 王寧 李中迪 聞雙
鮑曙光說,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夠了,他這一輩子要做好的這件事,就是當好一個“新貴州人”。
遇到鮑曙光,是在百里杜鵑管理區大水鄉大石希望小學“本禹志愿服務隊”的采訪座談會上。
作為百里杜鵑管理區黨工委宣傳部部長,鮑曙光在座談會上表示自己也是一位建設貴州的“志愿者”,無意間說起了他來到貴州后的三次流淚。動情之處,幾度哽咽。
鮑曙光是山東肥城人,2013年1月15日,作為跨省引進干部,來到畢節市黔西縣甘棠鎮任黨委書記。

鮑曙光(左一)陪同中國作協副主席、作家葉辛(中)考察百里杜鵑管理區。(受訪者供圖)
平時的鮑曙光幽默、風趣,處處洋溢著山東大漢的灑脫和豪爽。可提起三次流淚,他就變得嚴肅起來,語氣也漸漸低沉。
“一次在群眾家里,一次在電視臺直播間,一次在自己家里。”面對記者,鮑曙光開始了他的講述。
2013年5月中旬,到任4個月的鮑曙光經過深入調研后,在甘棠鎮金星村呂吉發老人家中開起了群眾會。
“鄉親們,金星村有皮家河和宣尉洞,大寨村有歷史名人李世杰和龍潭河,馬上高速公路要從此地經過,我們齊心協力做好農文旅產業,發展鄉村旅游,你們支不支持?”

鮑曙光和妻子女兒如今已在貴州安家落戶。(受訪者供圖)
讓鮑曙光意外的是,他的激情發言,不僅沒有收獲群眾的掌聲,反而招來部分村民的反對。
“貴州這么多有名的洞,哪個來看宣尉洞?”
“我們這里文化底子這么弱,靠什么打造‘世杰故里’?”
面對村民們的聲聲質疑和諸多不理解,鮑曙光著急了:“一心想為當地群眾謀發展,為什么群眾不支持?難道因為我是外地來的,群眾不信任?”
心里一急,眼淚就涌上了眼眶。但他回過頭稍微定定神,又繼續耐心地給村民講解發展思路、分析發展優勢、規劃發展路徑。經過近兩小時的思想工作,村民們改變了最初的看法,愿意和他一起,為村里的發展和改變奮力一搏。他那顆著急為當地群眾謀發展、奔致富的心,終于放下了。
2013年11月17日,首屆“寸草報春暉·共圓中國夢”全國電視演講大賽總決賽在貴州電視臺1號演播大廳舉行,鮑曙光作為一名基層干部,從600多名選手中“殺出重圍”,最終榮獲全國一等獎。
領獎時,鮑曙光又一次熱淚盈眶,因為這份榮譽不是為了他自己,而是為了宣傳貴州,宣傳他工作和生活的第二故鄉。
“我就是一只南飛的燕子。我堅信,一定會有更多的燕子飛來貴州。我堅信,我們一定能建設好新貴州,共圓中國夢!”翻開鮑曙光的演講辭,記錄的全是他在貴州工作生活的情景,述說的全是他這個外來干部對貴州的感恩之情。站上領獎臺的那一刻,他為宣傳貴州、宣傳甘棠做出的努力,化作淚水,灑落舞臺。
2 0 1 4 年1 月2 8 日,農 歷 臘 月二十八,第一次在貴州過春節的鮑曙光和妻子、女兒在黔西縣的房子里包著水餃。第一次在異鄉過年,一家人心里喜悅的同時,又有點說不清楚的低落。
為了反映外地人在貴州的生活情況,貴州電視臺新春走基層記者敲開了鮑曙光的家門,想用鏡頭記錄這不尋常的春節。
但是情緒不佳的女兒跑進房間反鎖了房門,妻子也不同意記者用攝像機拍攝包餃子的過程……僵持不下,妻子哭了,鮑曙光也流下兩行熱淚。他知道妻子跟著他遠離家鄉的不適應,也無比期盼妻子能支持他,在新的工作和環境里,為當地的發展做好工作,作出貢獻。
為了群眾和村寨的發展,為了宣傳貴州和黔西,為了更好地服務貴州,山東漢子鮑曙光三次流淚。
“他鄉人”變“新貴州人”。如今,鮑曙光一家已在貴州生活6年,他也從鎮黨委書記成為百里杜鵑管理區黨工委宣傳部長。
“我和貴州的緣分是天注定的,2005年,我在電視上看到感動中國2004年年度人物徐本禹在貴州畢節支教的故事,就曾感動落淚。現在,我也到了貴州,到了畢節,也在為貴州的發展努力作出自己的貢獻。”鮑曙光說,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夠了,他這一輩子要做好的這件事,就是當好一個“新貴州人”。
記者手記:
一位山東漢子,從國企職工變為下崗工人,再考上公務員,又遠走他鄉,來到貴州畢節工作。鮑曙光在他的人生道路上,經歷了很多的起落,也在他的人生轉折點上做出了眾多的重要決定。但選擇貴州,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
6年時間,鮑曙光在貴州找尋人生意義,在貴州實現工作突破。如今,他在貴州安家落戶,妻子和女兒都來到貴州生活。鮑曙光說,貴州就是他的第二故鄉,他就是“新貴州人”。
在決戰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還有許多如鮑曙光一樣跨越千里、遠離家鄉的引進干部在貴州大地上奮斗、奉獻,他們帶來新的思想和方法,為貴州發展盡心竭力,為貴州未來努力奮斗。
正是有了這樣一批“新貴州人”的加入,貴州脫貧攻堅的步伐才走得更加堅實。
感謝你們,“他鄉人”!歡迎你們,“新貴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