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冉斌 向永東 黃霞
71歲,從醫51年,背壞8個出診箱,雍元書為湄潭縣復興鎮湄江湖村用去了太多的時間。2018年,在由中央電視臺與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共同主辦“尋找最美醫生”的活動中,鄉村醫生雍元書榮獲“最美醫生”稱號,是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村醫。

4月24日,遠嫁湖北的曹海燕給雍元書打來視頻電話。她說,是雍元書給了她新的生命。
步行攀山,船行過湖。
雍元書在湄江湖村是一個“傳奇”,方圓15公里處處留痕。
青絲染白,初心不移。
雍元書在村醫路上更是一個“傳奇”,行醫51年惠及3385名群眾。
1948年,雍元書出生在距離湄潭縣城50公里的湄江湖村。
“我小時候身體不好,經常生病,走三四個小時到鎮上去看病是常事。”在雍元書的記憶里,看病是村里人最大的“難關”,“我算是運氣好的,幾次生病都挺了過來,但是我的家人就沒有這么幸運。”每每說起親人因病離世的往事,雍元書的心里都隱隱作痛。
“那是一個大熱天,年幼的弟弟說頭暈后就回家躺下了,沒過多久就開始口吐白沫、昏迷不醒,很快就沒有了氣息。”中暑、麻疹等常見病讓雍元書失去了親人,讓整個家庭籠罩在悲痛的氣氛中,雍元書不希望這樣的悲劇再發生在村里。
“湄江湖村需要一個醫生。”1968年,20歲的雍元書成為一名衛生員。
為提高自己的醫療技能,雍元書先后在湄潭縣衛校、北京鄉村醫生刊授學校進修,積極參加上級衛生部門組織的專業培訓,省吃儉用購買了大量醫學書籍。
“邊看病邊學習,行醫路上本來就沒有盡頭。”從20歲年少立志到71歲年過古稀堅持為村民診治,雍元書沒有一刻放松,嚴謹的態度使他成為村民們最信賴的人。
“雍元書是個不要命的人。”
在湄江湖村,雍元書的膽大是出了名的,深夜還在走家串戶,再深的山他也敢進。
“不是不怕,如果我不去,病人怎么好得了?”解密“膽大”背后藏著太多深情。
在雍元書的行醫路上,遇到過不少艱險,最驚險的一次莫過于救治王明會、曹海燕母女倆的經歷。
那是30年前的一個寒冬。
“生下海燕后,母女倆同時高燒不斷。”剛生產3天的王明會一家住在湄江湖的對岸,如果下山看病需要走近兩個小時的山路,為了爭取救治時間,家里人想到用船來接雍元書。
“雍醫生,雍醫生,找你救命。”來不及聽完來人的敘述,雍元書就背上出診箱跳上了船。
“驚險,僅夠一個人乘坐的漁船坐了兩個人,三分之二的船身都在湖里面,尤其到轉彎處船身更加不穩。”凜冽的寒風吹起湖面,曾有兩次差一點就吹翻了小船,戰戰兢兢中,雍元書的雙手緊緊地抓住船幫。
20多分鐘,雍元書趕到王明會家。一刻也不敢耽擱,檢查、詢問、用藥,幾個小時之后,母女倆的體溫漸漸恢復了正常,臉上也開始有了血色。
“如果把他摔到河里面去了,那該怎么辦?”得知驚險過程的王明會除了感激,更多的是內疚。
為了給外村的病人看病,雍元書曾從摩托車上摔下,頭部受傷,在遵義醫學院住院11天,但這除了妻子劉元碧之外,至今連子女們都不知道;
半夜打著電筒出診,田坎上、堡坎下稍不注意就摔一跤,身上總是青一塊紫一塊;
母親過世時,他正在衛生室看病,忍著心痛看完最后一個病人,回到家里雙膝跪地,不舍與委屈隨著淚水奪眶而出……
51年來,雍元書的足跡遍布湄江湖村的每一寸土地,通往各家各戶的路,他已經記不清走了多少個來回,但病人的資料和病情變化都在他的腦子里,一清二楚。
但是再清晰的記憶里,也有空白點。
“幾個孩子的學習我沒有參與,家長會我也沒有去開,成長的過程里就是他母親一人包辦。”對于子女和家人,雍元書心有虧欠,作為一名醫生,自己兒女生病時卻不能及時照顧。
“女兒雍艷6歲時,有一次夜里發燒脫水,而雍元書正在村民家里看診,沒辦法趕回家。”當時,心急如焚的劉云碧只能叫上年邁的老父親,將女兒連夜送去湄潭縣醫院,而女兒住院期間,雍元書仍然奔波于村民家中。
“抱怨他但也理解他,因為村里的病人就只能依靠他一人。”年復一年,雍元書的堅持打動了劉元碧,不解變成理解,埋怨變成支持。

雍元書(左)為村民量 血壓。
“你不能退休喲,你退休了我們的病誰看?”
“反正就算你退休了,我還是要找你看病。”
湄江湖村村民如今最“聽不得”的話就是“雍元書老了,要退休了”。
年過古稀的雍元書視力和聽力都在慢慢退化,他的心里開始擔憂:“村醫很苦,就怕沒有年輕人愿意接手干。”
村醫路,的確很苦。從醫以來,雍元書一直非常忙碌,幾乎全年都沒有休息,全村0到6歲兒童的預防接種及兒童健康體檢、目標兒童的動態管理、65歲以上老人每年一次的體檢、慢性病患者的每月隨訪、宣傳資料的發放等,以及整理、記錄相關資料,都是他的工作。
“2020年,穩定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在雍元書的心里,基層群眾能夠得到更好的醫療保障就是他多年以來的奮斗目標。
“這個接力棒,一定要有人接。”復興鎮黨委書記熊國全說。
1997年,村里的年輕人潘勝志從衛校畢業后回到湄江湖村開始行醫。如今,湄江湖村有了兩個村衛生室,雍元書單打獨斗的“村醫路”已成往事。
“我們從小就是請雍醫生看病的,能夠幫他分擔也算是感激的一種方式。”從協助到獨當一面,潘勝志接過老一輩村醫的接力棒,開啟了新時代的“村醫路”。
看到村醫事業“后繼有人”,雍元書的擔憂也漸漸消散,但他依然希望社會各界更加尊重村醫這個職業,希望有關村醫的保障機制能夠得到進一步完善,希望更多優秀的年輕人走進山村,加入村醫隊伍。
記者手記:
從木制到皮質,再到鋁合金,村衛生室里的木架上并排放置著各式各樣的出診箱,它們見證了雍元書一生“村醫路”,坎坷和磨難都在村民的健康中消失殆盡。他扎根鄉村,奉獻所有,只因對湄江湖村、對醫生這份職業愛得深沉。
正如“最美醫生”頒獎詞里說的那樣:“云貴高原里,湄潭情深遠。50年里的鄉村行醫路用心丈量,3000多個村民的康健用真情守望,奉獻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無怨無悔。”
村醫與村,這份深情,難舍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