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王一丁
貴州生態環境系統堅持問題導向,不斷破解難題,形成了系統、完整的河流生態治理機制和模式,走出了一條人水和諧之路,也為下一步的流域水環境保護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4月14日至1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丁仲禮率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就貴州省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情況開展執法檢查。對貴州貫徹落實水污染防治法的各項工作和取得的成效給予充分肯定。貴州省是如何增強憂患意識、危機意識,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全力抓好水污染防治這一重點生態建設工作的?
陳程:流域水環境保護歷來是貴州省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貴州省生態環境系統著力推進綠色發展,認真落實國家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重點組織實施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長江和珠江上游生態屏障保護修復、黑臭水體整治、磷污染治理四大重點專項行動,著力將“碧水保衛戰”向縱深推進。同時,我們建立了完善的水環境監測系統,實現了省級統一運維管理及水質監測數據實時發布,通過及時發布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監測信息保障公民的環境知情權,加強社會監督。此外,我們建設的貴州省重點污染源大數據智能化監管平臺,已基本實現了對自動監控設施運行的信息分析、異常信息判別評價、污染物排放實時超標預警督辦。
陳程:是的,截至2018年底,貴州省151個地表水省控斷面水質狀況總體為“優”,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為97.4%,同比上升2.7個百分點。在貴州省納入國家《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的55個地表水考核監測斷面中,達到Ⅰ~Ⅲ類水質斷面(53個)占96.4%;Ⅳ類水質斷面(2個)占3.6%;無Ⅴ類及劣Ⅴ類斷面。同時,除全面完成國家《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相關考核目標任務外,在2018年,烏江干流首次實現總體達標,而近十年來長期為劣Ⅴ類水質的清水江重安江大橋斷面也首次達到地表水Ⅲ類水質。經過不懈努力,貴州省總磷污染防治取得階段性成效,烏江干流貴州省出境的沿河斷面水質總磷濃度下降了64%。
水,是綠色之源,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發力的關鍵。貴州生態環境系統以鐵腕治水、用情護水、實干興水的工作作風真抓實干,堅持問題導向,不斷破解難題,形成了系統、完整的河流生態治理機制和模式,走出了一條人水和諧之路,也為下一步的流域水環境保護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陳程:做好飲用水水源保護,防止水污染,對于保障人民群眾飲水安全和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近年來,貴州生態環境系統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扎實做好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逐步改善水源生態環境,有效保障居民飲水安全:
一是適時修訂《貴州省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辦法》。2018年10月16日,由貴州省生態環境廳參與修訂的《貴州省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辦法》經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后印發實施,堅持從嚴把關,明確審核責任。
二是及時優化調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2017年11月以來,按照“總量不減、占補平衡、生態功能相當、水質更優”的原則,貴州省根據國家要求對部分不滿足劃分技術規范的保護區依法依規進行適當調整。調整后,全省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總面積增加了55平方公里。
三是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按照長江經濟帶飲用水水源地集中整治的要求,近年來,貴州省累計投入8 5 億元左右,先后完成2 4個地級飲用水水源地和74個縣級飲用水水源地264個突出問題整治。貴州生態環境系統比國家要求更早、更嚴地對千人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開展專項排查,僅2018年就排查了1614個水源地,同時督促指導地方政府結合存在問題制定整改方案,并要求于2019年底前完成整改。
截至2 0 1 8 年底,貴州省納入國家“水十條”考核的22個地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126個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個數達標率和水量達標率均為99.6%,水源地水質總體狀況位于全國前列。
陳程:水污染防治工作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們重點開展了以下幾項工作:

陳程(前左二)到盤州市竹海鎮貧困村走訪脫貧攻堅工作。(貴州省生態環境廳供圖)
一是加強地方環境立法。緊扣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要求,努力構建貴州生態環境保護地方法規體系。按照貴州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府相關立法計劃,制訂并頒布實施《貴州省水污染防治條例》,從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各個環節出發,明晰權責和規定,防治水污染,保護和改善水環境,保障用水安全;組織編制起草《貴州省生態環境環保條例(修訂草案)》《貴州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組織開展了《貴州省紅楓湖百花湖水資源環境保護條例》的后評估及草案修訂工作。
二是開展執法專項行動,加強水污染執法監管。2016年以來,貴州省各級環保部門認真落實“80%的人員、80%的時間深入一線執法”的“兩個80%”規定,先后組織開展環保執法“風暴”行動、“六個一律”環保“利劍”執法專項行動、百日攻堅行動、“守護多彩貴州 嚴打環境犯罪”專項行動、打“六黑”(黑煙囪、黑臭水、黑項目、黑廢油、黑數據、黑名單)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向水體違法違規排放污染物、不正常使用水污染處理設施等違法行為。截至目前,全省共立案查處各類環境違法案件7 5 7 0件,罰款7.25億元,實施限制生產、停產整治案件248件,實施查封扣押案件326件。
三是加強法律實施手段創新,推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2016年以來,我們全面啟動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以案例為抓手,以健全生態環境損害的民事法律制度為突破口,有效破解對公眾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賠償責任的制度缺失難題。制定了《貴州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辦法(試行)》,建立司法登記確認制度,制定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規則,成立生態環境保護人民調解委員會,初步構建生態環境損害修復治理機制。至2018年底,貴州省完成了1 1 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例,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金額近6000萬元,有效保護了公眾的環境權益和生態環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