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覃淋
貴州省婦聯以產業為基,以人才為本、環境為優,聚全會之力,組織廣大城鄉婦女建功鄉村振興,合力脫貧攻堅,建設富美鄉村。
4月中旬,在羅甸縣龍坪鎮羅化蔬菜基地,貴州省農科院名譽院長、蔬菜專家李桂蓮正給村民們指導推廣“春夏葉菜套種”高效種植模式。
“辣椒套種春白菜高效模式,在不影響辣椒產量的前提下,每畝凈增加五六千元;茄子里面也可以套種春白菜,一點都不影響茄子產量。”李桂蓮介紹說。
李桂蓮是貴州有名的蔬菜專家,致力蔬菜科研工作50余年,由她主持的早熟蔬菜、夏秋等反季節無公害蔬菜的研究、示范、推廣,累計輻射推廣6000多萬畝,產值超過3000億元,為貴州蔬菜產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做出重大貢獻。
近年來,貴州把實施“鄉村振興巾幗行動”和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緊密結合起來,及時制定下發貴州省婦聯“鄉村振興巾幗行動”實施方案,圍繞“一引領五參與”,實現了行動實施全省覆蓋,以產業為基,以人才為本,環境為優,聚全會之力,組織廣大城鄉婦女建功鄉村振興,合力脫貧攻堅,建設富美鄉村。
不僅是余留芬,在脫貧攻堅主戰場、在鄉村振興最前沿、在社會治理各領域,建新功、有作為,傳美德、樹新風,處處激蕩著女性的光榮和夢想,閃耀著女性的智慧與創造。
“女愚公”鄧迎香一錘一鎬鑿通生活富裕路。鄧迎香是黔南州羅甸縣沫陽鎮麻懷聯村黨總支書記,十多年來,只有小學文化水平的她帶領麻懷村幾十戶村民把大山鑿穿,開出了一條216米的“小康之路”。5年間,她不等不靠,帶著村民發展產業,先后與人合作試種鐵皮石斛,制定出養殖肉牛、綠殼蛋雞,種植中藥材、果蔬的產業發展規劃。在鄧迎香帶領下,麻懷村的面貌發生了巨變,不僅退出了貧困村行列,現在的人均年收入達到約1萬元。
開陽縣“致富帶頭人”嚴芳回報家鄉,利用自己的資源開展“扶貧計劃”,在村里、鎮里和縣里先后成立了四家外貿頭飾手工作坊,帶動360多名婦女就業創業,人均月工資在4000—5000元。
…………
“李桂蓮、余留芬、鄧迎香等一大批先進典型,成為引領全省婦女積極向善、拼搏向上的時代標桿,展現了自信進取、實干奉獻的時代風采。”貴州省婦聯主席楊玲說。
1988年,20歲的余留芬嫁到了盤州市淤泥鄉巖博村。當時,村里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門就是豬糞塘,一年種糧半年飽,有女不嫁巖博郎。”面對這樣的窘境,余留芬開始思考如何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我當時的念頭就是,致富一定要靠發展產業。”
2001年,余留芬擔任村支部書記。任職以來,她帶領村民修路、辦養殖場、開酒廠,帶動了村子經濟快速發展。這讓更多人認識了余留芬,認識了巖博村。2018年,巖博酒業銷售額高達3億元,經銷商覆蓋33個省份,巖博村人均純收入達到2.26萬元。一些村里的老人拿到分紅后喜極而泣,“真是做夢也想不到會有這樣一天啊”!
“右手在架子上,左手在架子下,拿好針線,一針一針來,注意每一針之間的穿插……”走進開陽縣高寨鄉平寨村王大英苗族服飾非遺傳習所,王大英正手把手教授婦女制作苗繡。
“苗族民間文化技藝豐富,這些技藝都是我們苗家人的寶貝,只要自己還有力氣,一定會讓更多愿意學習苗文化的年輕人掌握相關技藝,苗家的寶貝要永久流傳。”王大英告訴記者。
王大英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族服飾代表性傳承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也是平寨村民族小學的退休教師。從教50載的她,利用課余時間教學生刺繡、蠟染,跳苗族蘆笙舞。同時,為了傳承民族工藝,還創建了“開陽縣小花苗民族手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有苗族合伙人5名,帶動15名繡娘就業,150多名婦女經過培訓掌握了一技之長。
鄉村振興,產業為基,人才為本。貴州省婦聯把“錦繡計劃”作為“鄉村振興巾幗行動”中精準扶貧與文化傳承的連接線,促進婦女增收。截至目前,“錦繡計劃”培育發展了婦女特色手工企業和專業合作社1354家,婦女手工業產值達60億元,從事婦女手工產業及輔助行業的婦女達50萬人。
同時,主動聯合貴州省扶貧辦、貴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啟動實施新一輪“三女培育”(錦繡女、家政女、持家女)三年行動計劃。目前已培訓婦女近4萬人次,全省脫貧婦女67.8萬人。
以雙向服務為出發點,為城鄉婦女提供就業平臺,組織開展“春風送崗位行動”,2018年各級婦聯共參與組織專場招聘會208場,提供就業崗位5萬余個,解決3.5萬名婦女就業問題。
組織開展“巾幗脫貧示范基地”“錦繡計劃巧手脫貧示范基地”創建工作和城鄉婦女崗位建功先進集體(個人)評選表彰活動,進一步激發城鄉婦女參與鄉村振興的熱情。
一棟棟白墻青瓦的農家小院、一條條平坦開闊的串寨路……在畢節市納雍縣五一村,記者看到的是一幅欣欣向榮的新農村景象。
“我們村能有今天的面貌,婦女的貢獻很大。”五一村相關負責人說。
抓群眾主體,變“男當家”為“女當家”。2015年以來,五一村立足當前農村男人多數外出務工、婦女帶領老弱病殘“看家護院”這一實際,充分發揮婦女“半邊天”作用,采取“婦女講給婦女聽,婦女帶領婦女干,婦女做給婦女看”的辦法,在廣大婦女同胞中形成了比、學、趕、超的氛圍。

在開陽縣高寨鄉平寨村王大英苗族服飾非遺傳習所,兩名苗族婦女正在繪制蠟畫。(開陽縣婦聯供圖)
抓星級創評,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啟動“誰說女子不如男,文明創建我為先”為主題的“十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引導群眾人人動手、戶戶參與,從思想深處增強了做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的榮譽感、認同感和獲得感。
經過一系列舉措,五一村變美了,榮獲“2017貴州美麗鄉村推薦旅游目的地”稱號。
近年來,全省各級婦聯還扎實開展“百萬婦女攜手·共建美麗家園”環境衛生整治活動、“家庭衛生好·要靠主婦巧”評比活動 、“持家、發展、家教”能力提升、“新農屋新庭院新生活清潔行動”、“農村清潔風暴 巾幗在行動”等活動,積極參與“廁所革命”,依托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婦女之家”等陣地,婦聯做給婦女看,婦聯帶著婦女干,向廣大農村婦女傳播衛生清潔、綠色生態、節能環保、科學文明的知識理念,農村婦女群眾人人參與、家家行動,以家庭帶動村居、以村居推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格局正在形成。
楊玲認為,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中,婦女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力量,是鄉村振興的享有者、受益者,更是推動者、建設者。下一步,貴州省婦聯將進一步深化實施“鄉村振興巾幗行動”,組織婦女參與產業發展助增收、參與技能培訓強素質、參與鄉村治理促和諧、參與志愿服務幫鄰里、參與文明創建樹新風,凝聚城鄉婦女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動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