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江婷婷 王法
隨著各類人才接踵“進山”,昔日“長在深閨人未識”的貴州農特產品正量質齊升,以“泉涌”的勢頭暢銷國內、遠銷海外,風行天下。
“興仁處于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往南往北拓展海外市場都大有可為。”興仁引力農產品加工商貿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鄒穎說,在創業之初,自己就已經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國外市場,筑夢“新絲路”,“我們不僅要做好國內市場,更要放眼全球,大膽走出去”。
2016年,在黔西南州相關部門組織下,鄒穎隨團到柬埔寨、泰國、老撾等地考察,并與老撾GD農業公司簽訂了3萬畝薏仁米種植基地與1萬噸的收購合同。同時,公司生產的薏仁米遠銷美國、加拿大及東南亞地區。2018年公司農產品出口創匯近2000萬美元,占總銷量的65%。
從最初的薏仁米加工發展成為全國唯一一家薏仁米進出口生產企業,鄒穎僅用了5年。
深化農村產業革命,推動“黔貨”出山,人才不可或缺。近年來,貴州持續加大流通企業人才和農產品經紀人培育引進力度,并出臺了一攬子培養扶持政策措施。
隨著各類人才接踵“進山”,昔日“長在深閨人未識”的貴州農特產品正量質齊升,以“猛虎下山”的勢頭暢銷國內、遠銷海外、風行天下。
“15噸香菇,1天售罄!”面對這樣的數字,銅仁市萬山區的農戶們既驚喜,又詫異。
才不到一年時間,萬山農特產品已成為蘇州市場的“香餑餑”。
“萬山農特產品雖然味美質優,但市場曾一度出現疲軟,優勢該如何引爆?”這對蘇州高新區派往萬山區掛職幫扶干部楊亮來說,是他要著手解決的第一件事。
如何為農產品找到穩定的市場?楊亮帶著萬山區農口干部通過密集走訪調研后,形成三個共識:一是市場鎖定蘇州高新區,逐漸輻射到蘇州、上海、無錫等地;二是要種植能經受長途顛簸損耗、保鮮期較長的產品并提高其附加值;三是要生產符合東部城市飲食習慣的產品。
“只有將種植規模化、組織化才能保證蔬菜的質和量,達到上述三個要求。”楊亮說。
按照這樣的思路,萬山區出臺了大棚設施蔬菜種植技術應用推廣方案和建設標準,選定白菜、辣椒、西紅柿等適合在本地栽種的蔬菜品種,制訂涵蓋選種育苗、土壤有機改良、種植密度、管理維護和檢測上市等內容的蔬菜種植實施標準。
同時聘用九豐農業博覽園的專業技術骨干分別到全區9個鄉鎮(街道)擔任科技副鄉長,由他們培育當地大棚種植技術人才,全力推廣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建立專業技術骨干包片機制和“24小時”問題處理機制,通過遠程教育和現代網絡技術,針對產業種養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實時溝通反饋,第一時間解決技術問題。
技術有了保障,規模也要跟上。“我們通過萬山區電商生態城主動與農業基地對接,從產品包裝設計、資質申請、產品檢測、活動策劃等方面全程服務,并借助穩定的渠道銷售其產品,最終倒逼基地擴大種植面積。”楊亮說。
拿萬山區敖寨鄉金中大棚蔬菜種植示范園區來說,整個園區從規劃到建設再到蔬菜上市僅僅只用了3個月時間。
“目前,園區的絲瓜種植近53畝,西紅柿37.4畝,黃瓜32畝,我們按照九豐蔬菜種植技術進行種植,產品質量和口感都得到改善,在蘇州市場供不應求。園區的年產值已達300余萬元。”敖寨鄉黨委書記楊勤說。
如今,萬山區新建成標準化大棚蔬菜基地57個,覆蓋43個村,建設規模達1.2萬余畝,并逐步推動農業市場化運作、合作化經營、專業化管理、科技化支撐的“四化融合”發展。
查看訂單、分揀貨物、打包、寄送……在息烽縣永靖鎮立碑村,電商行業風生水起,一戶戶民房里,孕育了一家家農村淘寶網店。
“我已經能夠熟練地完成收單、發貨等工作,最多的時候一天可以接100多單。”在息烽中正電子商務中心,年過五旬的陳華芝正在電腦前忙著處理新訂單。
從電商“門外漢”成功轉型成為“檻內人”,陳華芝的底氣源自哪里?
2016年,息烽縣提出人才驅動電商發展戰略,與阿里巴巴淘寶大學合作,建立貴州首個淘寶大學縣域培訓基地,為電子商務在息烽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培育支撐。
通過培訓,立碑村越來越多的“陳華芝”成了電商的“一把好手”。據不完全統計,立碑村已注冊淘寶網店183家,建立了網貨開發中心、產品中心、孵化中心等12個職能中心。
近年來,貴州省委、省政府將農村電商作為扶貧開發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70個縣(市、區)獲批國家級電商示范縣。
冉阿周,沿河自治縣官舟鎮人,大學畢業后只身回鄉,于2015年創辦了沿河第一家電子商務公司。在公司創辦的第一年,當地上千斤的空心李及上萬斤的蜜柚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
黔貨要出山,電商需先行。全省大數據風生水起為“黔貨出山”插上了科技翅膀,貴州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全省限額以上法人企業(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商品零售額87.54億元,比上年增長16.7%。
無形的“信息高速路”被打通,有形的交通路網也在加速完善。得益于“組組通”,甕安縣猴場鎮馬場坪村村民陳開全的太子參產業有了好“錢途”。“自從路修好了,銷路更不愁了,一畝地收入能達到1萬塊左右。”
“我的大白蘿卜,個頭大、水分多、味道甜、質地脆、口感好。”講起大白蘿卜的特點,余慧明滔滔不絕。
余慧明是碧秀佳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法人代表,除了合作社法人,她還有另一重身份——畢節市七星關區農牧局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

在農技專家余慧明的帶領下,七星關區碧秀佳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的白蘿卜遠銷海外。圖為合作社群眾在采收白蘿卜。(王純亮 / 攝)
長期從事蔬菜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的推廣,潛心研究蘿卜種植技術有20年之久,這樣的專業背景,讓余慧明種出的蘿卜“不一般”。
今年1月,一張國外訂單慕名而來。合作社10萬斤的白蘿卜被運往深圳港口,裝船出口到迪拜。
畢節到迪拜,幾千公里的距離。畢節蘿卜憑什么“漂洋過海”?
余慧明給出的答案是:“品質和品牌。”
“我們的蘿卜全部采用有機栽培,種植過程中不使用化肥。并不斷根據種植情況研究調整,讓種出來的蘿卜口感甜脆。”
有了品質保障,“碧秀佳”大白蘿卜開始了品牌塑造。結合消費需求,“碧秀佳”大白蘿卜不斷提升消費體驗,把綠色優質農產品“附加值”變成“倍加值”。
“‘碧秀佳’先后榮獲‘烏蒙山寶·畢節珍好’品牌系列產品,綠色食品認證產品、有機轉換認證產品、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蔬菜類)產品、貴州省名牌產品等榮譽。”據余慧明介紹,合作社已注冊了“碧秀佳”商標。
品牌帶來競爭力,這樣的例子在貴州全省并不少見。
普定縣白巖鎮,依托省農科院、貴州大學、安順市農科院等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的技術支持,組織成立技術服務小組,嚴格按照韭黃原產地地理標志產品生產技術規程組織生產,打造無公害綠色品牌,直接銷往浙江、上海、廣東等地,讓韭黃變成了“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