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邱勝
從2016年院士專家醫療衛生援黔行動正式啟動以來,援黔專家下沉基層,共計開展門急診診療330537人次、手術14429例、會診疑難病例23514次,新技術新業務推廣705項,培訓醫務和管理人員近萬人,全面提升了受援醫院診療水平。
“能不能掛眼科門診青島專家張醫生的號?”
早晨9點,紫云自治縣人民醫院眼科門診的候診處擠滿了前來看病的人,他們口中的張醫生是從山東青島來到安順的援黔醫生張道敬。
張道敬在紫云自治縣設立眼科門診工作站,為白內障、青光眼、角膜炎等眼病患者進行手術治療,讓他們重見光明。
查房、會診、專科門診、疑難討論、專題講座、深入臨床一線指導工作……對于每一個援黔專家來說,這是他們工作的日常,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黃永輝也不例外。
2016年,黃永輝積極自愿報名,成為院士專家醫療衛生援黔行動第一批受聘的“醫療衛生援黔專家團”核心專家,擅長消化內鏡診斷的他,目前已成功拯救多名貴州消化疾病患者。
在貴州,援黔專家充分發揮自己在醫療、科研、教育及管理上的優勢,在醫療技術、學科建設等方面進行深度幫扶。
“能不能給我掛個廣州專家的號?”“請問骨科門診在幾樓?”……早晨10點,赫章縣中醫院骨科門診的候診處,排隊等候問診的患者絡繹不絕。
但在一年前,中醫院門診卻是無人問津,每天前來看病的群眾寥寥無幾。
“我們當時就是縣里最弱、最差的醫院,一個月手術不超過30臺。”說起醫院當時的情況,院長王桂芬毫不避諱。
改變發生在2017年,廣州市番禺區開始對赫章縣中醫院進行對口幫扶。龔利鑫、譚本前等專家先后組團為赫章縣中醫院帶去新技術,為醫院創造了多個“首例”,促使醫院快速發展。
不僅僅是廣州,上海、大連、蘇州、杭州、寧波、青島等東部六省七市醫院、軍隊有關醫院對口幫扶貴州15個市級、66個貧困縣人民醫院,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直屬醫院和福建、遼寧等省共64家三級中醫醫院,分別對口幫扶貴州64家中醫醫院。
40年來,茅臺集團在不斷加大內部環境保護的同時,積極參與周邊環境及赤水河流域保護工作。1994年,茅臺集團委托貴州省環保科研所進行赤水河生態環境的調研工作,確定了“國酒水源保護區”范圍和相應保護措施,投資上億元修建長約3公里多功能茅臺河堤。2003年,茅臺集團聯合省環保局、省環科院組成專題調研組,對赤水河中段“國酒基地”生態環境進行實地調研,取得良好成效。此外,從2014年起,茅臺集團將連續十年每年出資5000萬元用于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切實把赤水河環境保護工作的責任扛在肩上,落實到行動中。
情系萬里,山海相連。從2016年院士專家醫療衛生援黔行動正式啟動以來,援黔專家下沉基層,共計開展門急診診療330537人次、手術14429例、會診疑難病例23514次,新技術新業務推廣705項,培訓醫務和管理人員近萬人,全面提升了受援醫院診療水平。
援黔行動就是要發揮專家所長,“給貴州最需要的”。
“援助是全方位的。”作為專家團團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學專家鐘南山將衛生援黔定義為一次“大健康”行動,援助不僅僅局限于單個的疑難病例或者搶救病人,而是要貫穿整個醫療衛生事業全流程。
為此,“醫療衛生援黔專家團”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以“造血”與“輸血”相結合為手段,從醫院管理、人才交流、業務培訓、學科建設、等級創建等多領域入手,開展全方位幫扶。
在對口支援過程中,一批批優秀的援黔醫務人員將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管理理念帶到黔中大地,指導開展多項新技術、新項目,為貴州基層醫院的發展注入了勃勃生機。
強制度、改流程、育人才、傳技術、增設備、建學科、整環境、創品質,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到貴州省臺江縣人民醫院擔任執行院長的汪四花,用3年時間對醫院進行“輸血型”幫扶,使得臺江縣人民醫院有了一定的“造血”功能。

援黔專家黃永輝(中)在畢節市第一人民醫院手術示教。(安順市委宣傳部供圖)
“汪院長來之后,常常開展院內培訓,疑難病例的討論、手術施教、急救演練,讓醫務人員技術能力慢慢得到提升。”醫生小王對學習培訓感受深刻。
如今,臺江縣人民醫院從2016年日均門診病人量不足200人增長到現在的450人,手術人次增長了141%,轉診率下降了55%。
“援黔專家的到來,不僅填補了當地醫療技術空白,還帶來了先進的思想觀念和管理理念,有助于提升醫院的管理水平。”貴州省衛健委醫政醫管處處長劉志遠說。
為提升“造血功能”,“醫療衛生援黔專家團”聘請鐘南山、王辰等54名院士,邀請黃永輝、余振球等1116名核心專家加入。其中,37名院士在貴州建立院士工作站(室)43個,幫扶醫院71家。
目前,援黔院士專家已實現對貴州省級醫院、市級綜合醫院幫扶的全覆蓋,與11家縣級醫院建立了幫扶關系,并逐步向全省其他縣級醫院輻射。
同時,貴州以“黔醫人才計劃”為平臺,搭建了貴州省三級醫院與首都醫院交流合作的橋梁,使多個支、受援醫院之間形成了醫聯體單位,在遠程醫療、人才培養等方面有深入合作。
健康扶貧,醫路黔行。
如何將援黔醫療衛生資源優勢和貴州健康扶貧實際需求相結合,讓貧困群眾盡享健康紅利,成為醫療援黔計劃努力的目標。
對于醫療扶貧,來自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院的援黔醫生劉建剛表達了他的看法:村里建好標準化衛生室,鎮上建好規范化衛生院,縣上不斷提升縣醫院、中醫院的醫療服務能力,最終讓大家小病不出鎮村,大病不出縣。
劉建剛作為第一批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對口幫扶石阡縣人民醫院的隊員,主要任務是對神經外科進行幫扶。
在3個月的時間里,他開展重點專科建設,為神經外科帶來了手術顯微鏡,開展了包括腦腫瘤切除術、動脈瘤夾閉術等新技術,使石阡縣人民醫院診療水平大大提升。
去年,當地一名學生不幸遭遇車禍,導致肢體偏癱,劉建剛評估病情后及時為她進行開顱手術,讓患者得以康復。
援黔醫療衛生對口幫扶使得貴州老百姓能夠在家門口就醫,大大降低了山區群眾看病花銷,讓“大病不出縣”成為可能。
此外,“醫療衛生援黔專家團”還對困難患者實施免費診療,減輕了他們的負擔,使廣大人民群眾得到實惠。
就在前兩月,安順市有85名患兒在青島接受了免費治療。來自關嶺自治縣沙營鎮的曾艷(化名)就是此次救助活動的受益者。
當記者見到曾艷時,她已經帶著孩子從青島康復歸來。“剛開始聽到可以帶孩子到青島做手術,我心里喜憂參半、忐忑不已。”曾艷說,來到青島以后,援黔醫護人員鼓勵他們勇敢面對疾病,安心接受治療,一切都很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