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邱勝
清鎮市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效益優先,促進“農、旅、文、健、養”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推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
4月下旬,清鎮市犁倭鎮玉冠山下的萬畝桃園內,一株株桃樹結滿了果實——犁倭 “玉冠桃”。
經過十多年來的培育、發展,犁倭“玉冠桃”種植面積已達到3.5萬畝,年產量2萬余噸,年銷售收入8000余萬元,帶動農戶4000余戶。
“這是清鎮市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效益優先,促進‘農、旅、文、健、養’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推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的成果。”清鎮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張勁松說。
“果子長勢不錯!”在清鎮市新店鎮鴨甸河村,村支書范后金每天都會到村里的桑葚園轉一下,看看果苗的長勢,瞧瞧掛果情況。
鴨甸河村是清鎮市一個偏遠山村,受地理環境影響,這里土地貧瘠。
“要發展經濟,只有在種植上做文章。”鴨甸河村委會主任鄒紅說,種植傳統產業收入低,大家都沒積極性,只有發展特色產業,走高效種植之路,才有奔頭。
從2017年初開始,范后金帶領大家改良了這片600多畝的荒山,請來專家論證,開始種植桑葚、無花果和金邊黃花。
發展方向有了,但村民參與度卻不高。
“村民們對于這些‘新鮮’事物,總是不敢嘗試。”鄒紅說,除了擔心收成外,村民們還擔心這些果子沒有銷路。
為了讓村民放心,范后金當起了“領頭羊”,率先將自家的土地改種了桑葚,并聯合村支“兩委”一起動員村民發展特色種植。
去年4月底,范后金的桑葚地畝產達到3000多斤。原先還處在“觀望”的村民,看到種下的桑葚有了收益,都紛紛將自家的土地拿出來改種桑葚。如今,村民的年收入平均能上9000元。
“把低效傳統種植面積全部調下來,把特色優質高效農作物種上去。”這是清鎮農業產業發展的長遠規劃。
在規劃及種苗保障方面,清鎮根據資源稟賦、氣候條件、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合理做好產業布局規劃,因地制宜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培育了一批本土電商平臺和農特產品牌,形成了“清鎮黃粑”“清鎮酥李”“衛城辣子雞”“山韻茶葉”“紅楓葡萄”“玉冠桃”等地標品牌,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農產品正源源不斷從田間直供市民餐桌。
在清鎮市犁倭鎮翁林村,仿野生種植的鐵皮石斛遍布山林。
“這是我們2017年種下的鐵皮石斛,是村里近兩年發展的特色產業。”翁林村村支書譚躍武說,“以前,犁倭的鐵皮石斛是大棚種植的,經濟效益不高。”改種仿野生種植的鐵皮石斛后,每畝干品能賣到上萬元,經濟效益大幅提升。
同時,翁林村還引進貴州濟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鐵皮石斛的種植提供種苗、種植技術、銷售渠道等,鐵皮石斛品質和銷售量大大提高。
在衛城鎮銀橋村,美國紅楓、藍莓、紅海棠等經果林種植前景喜人。銀橋村引進的龍頭企業貴州吉福成農旅發展有限公司利用這里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走農旅一體發展新路。
公司負責人李春福說,通過農旅結合,銀橋村將呈現“四季有花開,四季有果采”的美景。
在紅楓湖鎮蘆荻哨村,精品果蔬種植正實現精細化管理。
“李老師你看,這是去年育的西紅柿和辣椒苗。”
“這塊地用了一種新型發酵肥,李老師你看看效果是不是不一樣?”
走進蘆荻哨蔬菜基地的育苗大棚,只見村民們圍著清鎮市蔬菜工作辦公室高級農藝師李景明詢問各種問題。
辣豐3號、黔椒5號、中豌6號、騰飛5號……從2011年開始,李景明選育出一批又一批高質量蔬菜品種,總結出多套生態化栽培技術,實現精細化種植,幫助農戶實現高產。
李景明帶著團隊一邊實驗一邊推廣,5年時間,清鎮市形成“五個萬畝”蔬菜基地,成為“貴州十大蔬菜基地縣”之一。
萬畝蔬菜、萬畝茶葉、萬畝藥材、萬畝刺梨、萬畝桃、萬畝酥李,這是清鎮重點打造的六大特色產業,現已覆蓋全市9個鄉鎮,農業產業正向“量質并增”方向轉變。
同時,清鎮以特色主導產業為重點,狠抓觀光園區建設、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商、農業經營體系創新,打造一批全產業鏈農特產品,推動三二一產業融合發展。

清鎮市中華茶博園紅楓萬畝茶園。(貴州民投集團供圖)
4月23日下午,陽光燦爛,天藍云白。
清鎮市王莊鄉小坡村一片忙碌景象。王莊鄉貴苗夫田園綜合體農業發展公司(以下簡稱貴苗夫)買來的香樟樹正好運到,大家一起準備著種植。
貴苗夫是王莊鄉引進的農業產業公司,公司入駐后,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啟動了“農旅一體有機高效農業”項目,種植了黃桃、李、藍莓、櫻桃等精品水果20余萬株,并同步發展香豬、肉雞等養殖項目。
“我們這里的產業結構調整,主要是將傳統產業調整為果樹種植,同時,養殖效益好的香豬。”小坡村村支書蘭竹說,如今,全村人都以土地入股或者勞動力入股的形式,加入產投公司。
“以土地入股,每畝每年5 0 0元,5年遞增一次。”
“參加果樹種植,每天80元,3年左右果樹掛果,還有分成。”
…………
土地入股有保底,參加種植有收入,小坡村村民向記者表達著心中的喜悅。
去年11月,清鎮市“中華茶博園”項目在蘆荻哨村開工建園,茶產業的發展不僅是紅楓湖鎮的一道綠色屏障,也成為了村民的“綠色銀行”。
站在中華茶博園觀景亭向四周望去,近處是一壟壟翠綠的茶樹,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
“我們現在主要采取兩種分紅模式,一種模式是從村民手中直接流轉土地,每年每畝有700元的固定分紅,同步享受17%的利潤分紅,或三年每畝遞增100元分紅。”貴州民投集團清鎮中華茶博園項目負責人江燕勇說,最終,茶園要帶動1000余人就業。
茶博園通過“以茶帶旅,以旅促茶”的發展路徑,打造以茶馬文化為主題的民宿,圍繞“吃、住、行”,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蘆荻哨村村民黃勇表達了自己的喜悅之情,茶博園建起來,蘆荻哨村也跟著發生變化:不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村寨也越來越漂亮……
目前,清鎮通過深化農村“三變”改革,采用全域“三變+”等發展模式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共享項目45個,入股農戶達到8536戶、24320人,實現入股分紅96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