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楊聰

萬山區推廣“九豐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已建成1.2萬畝標準化大棚蔬菜種植基地,今年預計還將新增1萬畝。圖為萬山區敖寨鄉蔬菜基地。
“去年退貧后,我家該享受的扶持政策樣樣沒少,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4月中旬,在銅仁市萬山區茶店街道垢溪村,去年摘掉“窮帽”的村民姚銀花說,除產業分紅、到村產業基地務工拿工資外,她家已列入地質災害搬遷戶,即將搬進城。
截至2018年9月,萬山區累計37個貧困村出列,7214戶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1.18%,實現整區“摘帽”。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銅仁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萬山區委書記田玉軍說,萬山始終把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作為重要政治責任,堅持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繼續保持攻堅態勢補短板、強弱項,確保每村、每戶穩定脫貧不返貧。
自2018年9月以來,萬山結合實際制定了“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行動方案”,聚焦“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三率一度”等核心指標,對未脫貧人口和未出列貧困村繼續加大攻堅力度,同時繼續幫扶已脫貧摘帽的農戶,全面提升已出列的30個貧困村,確保貧困戶穩定脫貧不返貧、貧困村如期出列不反彈。
繼續實施“常委領導包鄉、其他縣級領導包村、鄉鎮干部包片、‘5321’結對幫扶干部包戶”扶貧機制,將已脫貧戶繼續列為幫扶對象,確保幫扶措施、幫扶責任不變。萬山區魚塘鄉高峰村去年成功“摘帽”,但駐村第一書記向存治說,他和駐村干部依舊長期駐扎村中,帶領村民抓產業、走村串戶解民憂。
建立健全貧困動態監管機制,利用扶貧信息管理系統對已脫貧戶進行全面監測,在攻堅期內原有的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金融扶貧、社會保障等脫貧攻堅政策繼續保持不變,對新致貧、返貧的群眾立即納入相關政策保障范疇。
制定常態開展“回頭看、回頭幫”工作方案,圍繞“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和“四個好”目標,在抓好年度脫貧攻堅任務的基礎上,加快補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成效,確保不出現返貧情況,不漏一戶一人地實現全面小康。
萬山還明確財政每年預算2000萬元用于脫貧攻堅工作,并積極爭取政策項目資金支持,堅持財政涉農資金整合使用制度,將項目資金打捆投入貧困地區、貧困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同時,常態開展工作督導、巡查回訪,對查找問題不實、幫扶措施不到位、幫扶機制不完善影響工作的進行通報,對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推進不力、效果不佳的單位和個人嚴格實施問責。
幫扶力量不撤,幫扶政策不變,幫扶力度不減,監管尺度不松,萬山用過硬的作風、有力的措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堅定了群眾感黨恩、奔小康的決心。
“我在社區制衣廠上班,離家近待遇好。”從思南易地扶貧搬遷到萬山的貧困居民安秋霞,起初最擔心搬遷后找不到工作,沒有收入來源。
為幫扶從銅仁西部遷來的居民,萬山大力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興建“扶貧微工廠”,讓他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既解決生計,又照顧家庭,實現安居樂業。
既要扶上馬,還要送一程。萬山正持續加大投入,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推動脫貧村基礎設施、產業發展、鄉村旅游、群眾增收邁上新臺階,鋪就鄉村振興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