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凌忠云
群眾住進好房子、過著好日子、找到產業好路子、走上就業好崗位……4月24日,鎮遠摘帽退出貧困縣。
4月24日,鎮遠古城翻開了新的歷史篇章。經過層層嚴格評估檢查,2018年鎮遠縣累計減貧12107戶47859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20.30%下降到1.75%,成為貴州省2018年退出貧困縣的18個縣(市、區)之一。
2014年開展建檔立卡精準扶貧時,鎮遠縣仍有貧困鄉鎮7個,貧困村57個(其中深度貧困村25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6376戶47700人,綜合貧困發生率為20.30%。
2017年8月4日,鎮遠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暨減貧摘帽誓師大會舉行,急驟吹響了“脫貧摘帽”沖鋒號。“貧困群眾要實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貧困村要實現‘五有五通’,全縣上下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緊盯脫貧攻堅目標,堅持問題導向,聚焦薄弱環節,集中精力、集中火力,組織推動好脫貧攻堅決戰,為實現減貧摘帽目標奠定堅實基礎。”鎮遠縣委書記劉建新的話擲地有聲,代表縣委、縣政府向全縣人民作出莊嚴承諾。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為此,鎮遠實行縣委書記、縣長“雙組長”責任制和“五主五包”責任制,采取“領導掛點、部門包村、干部包戶”等方式,將各項脫貧目標任務分解到村到戶到人,做到責任環環相扣、壓力層層傳導,確保人人肩上有責任,個個身上有任務。同時成立縣級總指揮部,把全縣12個鄉鎮劃為12個戰區,成立12個前沿指揮部,19名副縣級領導干部坐鎮戰區掛圖作戰、靠前指揮,縣級領導每人掛幫一個貧困村,每個村組建一個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縣、鄉、村三級分別簽訂《脫貧攻堅責任狀》,三級聯動、縱向到底,確保軍令暢通、責任壓實。
全縣3248名干部結對幫扶13823戶貧困戶,實現干部幫扶全覆蓋。
2018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6329元增長到9342元,年均增長10.2%,增速高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實現7個貧困鄉鎮減貧摘帽,56個貧困村出列,累計減貧12107戶47859人,未脫貧1716戶4118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75%。
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這是擺在鎮遠縣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務和民生大事,也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面對農業產業結構不優、農民收入來源不廣等諸多短板,鎮遠縣緊緊圍繞脫貧攻堅工作部署,集中一切力量、調動一切資源、想盡一切辦法,全力攻克貧困。
陽光明媚,春風徐徐,鎮遠縣羊場鎮的千畝?陽茶場里,村民們正有說有笑地采著春茶。
“每天把娃娃送學校了我才來,采摘茶葉又不是體力活,還可以給娃娃掙點零用錢。”羊場鎮金盆村新寨組村民李光玉笑著對記者說,到茶山采茶是按采摘量來算工資的,平均一天能掙100元左右,加上平時在茶場干些零活,一年下來也能有一筆可觀的收入。
“每年的清明節前后是開采茶葉的最佳時期,采茶工的需求比較大,基本上每天都有200多人在茶場干活。”茶場負責人謝煜介紹。
春日和煦的陽光下,報京鄉全自動化蛋雞養殖場的生產如火如荼。雞場養雞規模達到10萬羽,實現全鄉6個村1313戶貧困戶5442人全覆蓋,戶均每年分紅約700元,同時可帶動20余戶貧困戶近30人穩定就業。
“在家門口上班,按月拿工資,以前想都不敢想。”今年40歲的羅玉花是報京鄉石橋村的貧困戶,現在已是蛋雞養殖場的一名正式員工。
只有通過發展產業,才能實現永久脫貧。鎮遠縣因地制宜,將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第一場硬仗”,以“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為目標,累計投入產業發展資金24.38億元,因地制宜發展烤煙、花卉、蔬菜、精品水果、茶葉、中藥材、生態畜牧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幫助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鎮遠縣將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第一場硬仗”,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幫助貧困群眾穩定增收。圖為鎮遠縣江古鎮養蜂群眾在查看蜂箱情況。(吳賢和 / 攝)
全縣種植4.29萬畝烤煙、14.78萬畝蔬菜、6.91萬畝精品水果、2.36萬畝中藥材,年出欄生豬11.54萬頭、肉牛1.25萬頭、生態禽58.65萬羽、稻田綜合種養2.1萬畝……一項項產業發展數據背后,釋放的是貧困戶依托產業實現實實在在增收的信息:全縣貧困戶至少實現每戶2至3個產業覆蓋,戶均收入5000元以上。
在花木繁茂的春天,鎮遠縣干部群眾上下一心,用一組組充滿獲得感的數據,為五年的脫貧攻堅工作交上了一份充滿著無限生機的美麗答卷。
“現在的政策真是太好了,房子改造了,路也硬化了,看病也不愁,日子是越來越好。”鎮遠縣大地鄉雙壩村貧困戶鄧廷均贊道。
“就在小區大門口,好找。”從金堡鄉貴凱村搬遷到兩路口移民小區的萬合妹總是記不住所在工廠的全名,以前從沒摸過縫紉機的她邊學邊做,在移民小區附近找到了工作。新房子,新工作,新生活,對于萬合妹來說,一切都是新的。
貧困群眾通過政策扶持,甩掉了貧困帽子,加入了致富奔小康的行列。他們在家門口貼上了一幅幅感謝黨、感謝政府的對聯,用最質樸的方式,感恩這個偉大時代賦予他們的幸福生活。
2014年以來,通過不懈努力和苦干實干,鎮遠縣通過整合涉農資金、社會幫扶資金等方式投入109億元,用于發展扶貧產業、易地扶貧搬遷、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確保貧困群眾實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獲得感更實、幸福感更強。
全面落實教育扶貧政策。2014年以來,全縣發放教育補助資金1.69億元,惠及學生20.28萬人次,投入6.1億元改善辦學條件。
全面落實健康扶貧政策。各年度農村貧困人口參合率均達100%,醫療補償救助政策全面落實,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全面提升,貧困戶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率達100%,有效防范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
全面落實農村住房保障政策。按照“應改盡改”要求,2014年以來,全縣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3880戶,兌現危改資金1.53億元。2018年同步實施改廚、改廁、改圈1027戶,投入資金1860萬元實施農村老舊住房透風漏雨整治1882戶。
全力打好易地扶貧搬遷硬仗。緊盯“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深度貧困村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落實搬遷對象2147戶9120人,落實就業崗位10747個、就業3270人,真正做到搬遷一戶、脫貧一戶。
切實兜牢民生底線。將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貧困戶3983戶9151人全部納入低保救助范圍,累計發放低保金1.28億元,發揮了低保的兜底保障作用。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接下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推動鄉村振興的偉大進程中,鎮遠縣將持續深化產業扶貧促穩定增收、持續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再提質、持續落實各項政策促穩定脫貧、持續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按照脫貧不脫政策、不脫責任的要求,做到力度不減、工作不松,持續鞏固和擴大扶貧成果,奮力向全面小康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