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沅沅

胃疼、胃脹、反酸,一吃飯就難受,吃啥都沒食欲……有這些癥狀,如果用藥不能緩解、胃鏡查不明白,會發生什么?最近,張女士的遭遇讓人大吃一驚——
56歲的張女士覺得上腹脹痛,加上腰背部疼痛、反酸、燒心,咽喉還有異物感,最初以為是吃壞了胃,在家試了各種健胃偏方,還吃了一些助消化藥物,甚至還去針灸按摩,都不見好轉。
她去基層醫院查了胃鏡、喉鏡,結果提示為淺表性胃炎、胃食管反流、咽喉炎,按照這個診斷結果斷斷續續吃了3個月的藥,效果仍不明顯。由于飲食不佳,幾個月下來,她瘦了快10斤。
由于脹痛等各種不適情況加重,張女士來到河南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就診。
醫生詢問病史后發現,她有5年的高血壓史,其余并無特殊病情。復查胃鏡,結果顯示確實有胃炎,遂予以抑酸、護胃等對癥處理。而如果僅僅是胃炎,幾個月治療不緩解反而加重,非常可疑。
消化內科為其延伸相關檢查,將病情與胃癌或者肝硬化、胰腺癌等進行鑒別診斷,在排除了消化系統嚴重病變的可能之后,醫生考慮可能引發疼痛的其他因素,如不典型心絞痛、胸椎腫瘤壓迫神經根等,雖然病變不在腹部,但都可能引起腹痛,因此為患者做了胸部CT檢查。
當患者胸部CT片子結果出來后,醫生發現患者胸椎管內及椎旁有占位,初步考慮可能是神經源性腫瘤。見到這種情況,醫生請神經外科醫生會診后,將其轉診到神經外科一病區,準備解決胸椎問題。
該患者腫瘤不僅生長于胸椎椎管及椎間孔,壓迫脊髓和神經根,產生胸髓壓迫癥,還長入胸腔,壓迫椎旁組織、肺實質、主動脈等,腫瘤與周邊組織緊密相連,切除難度較大。
經與患者和家屬溝通,告知胸椎相關手術的必要性和危險性,醫生為其進行全麻下胸椎管內及椎旁占位切除術+腦脊液漏修補術。
術中經后正中椎間隙內入路,先在包膜內分塊切除,待瘤體縮小后再分離切除包膜,盡量保證包膜完整。這樣既能在起源部位(神經根)徹底切除腫瘤,防止腫瘤的殘留、術后復發,又能避免脊髓、神經根因出血、牽拉、壓迫引起的損傷,且不切除椎板,不影響術后脊柱穩定性。
經過醫生精心手術,被椎管周邊韌帶束成“葫蘆”狀、約6cm×3cm的腫瘤被順利切除。術后患者恢復良好。
目前電話隨訪顯示,患者胸悶、脹痛等不適感明顯消退。
河南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步星耀提醒,患者出現胸部、上腹部疼痛或感覺異常等情況,若排除心血管、消化道常見疾病或藥物治療無效時,要考慮與胸椎部的疾病相關。
若未及時就診,腫瘤進一步生長,壓迫神經根,可能引起對應脊髓平面疼痛、感覺異常;若向內壓迫脊髓,可引起感覺喪失及雙下肢癱瘓等嚴重后果。
早發現、早治療,才能盡快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