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商貿學院相關研究人員
要實現精準扶貧,必須通過對貧困戶和貧困村的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引導各類扶貧資源優化配置,構建精準扶貧長效機制,為科學扶貧、精準脫貧奠定堅實基礎。
在社會治理中,實現精準扶貧目標,體現了扶貧治理結構是物質救濟與制度保障的有機統一。既有的扶貧模式,從以經濟增長促進物質財富總量增長的視角,經由資金資本注入和人力資本提升的雙重驅動,整合貧困地區的區域資源和區位比較優勢,以實現貧困人口和貧困區域的雙重脫貧。
既有的扶貧模式,以行政一元救濟的科層制管理為主體,以資金投入、技術輸入和人力資本提升作為制度化工具,通過“自上而下”的政策落實和社會動員,解決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行政治理中單一化主體的“任務型”推進,決定其精準識別的模糊性和精準管理的有限性;社會治理取向的精準扶貧,將關注民生和強化貧困區域的公共服務功能合為一體,將貧困人口“需求表達—利益滿足—公共服務供給”融入“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的治理框架之中。其中,黨委領導表征為整合多元社會力量,凝練精準扶貧共識,提升精準扶貧責任;政府主導表征為合理配置扶貧資金、資源和人力,提高扶貧滿意度;社會協同表征為,通過社會多元主體的協同參與,增進扶貧治理的開放性,從而形成集扶貧治理和區域發展為一體的黨和政府與社會和諧統一的互動渠道。這一通道不僅為黨的基層組織直接嵌入扶貧事務之中,構建了實踐性支撐,而且為基層黨組織向貧困社區的制度化融入提供了合法性依據;既增進了黨執政的社會性質和意義,又確保了扶貧質量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