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書籍設計是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專業核心課程,最早開設的課程名稱為書籍裝幀設計,一般以在二維平面中的書籍裝潢和工藝物化的層面上來教學,涉及包裝裝潢、印刷工藝、紙張材質、編輯出版等內容。中國書籍設計大家呂敬人先生提出:“書籍設計是編輯設計、編排設計和裝幀設計三個層面的工作,三者缺一不可,是令書籍載體兼具時間與空間、造型與神態、動與靜的信息構筑藝術。”由此催化了書籍裝幀設計進階為書籍設計,課程的內容與教學發展也隨即發生變化,創新加入了書籍編輯設計的概念與學習,并在原先已有的裝幀設計學習中注入“工匠精神”,這對于書籍設計人才的培養無疑是立竿見影,對于書籍的傳播與發展更是行之有效。
關鍵詞:書籍設計;編輯設計;工匠精神;革新與優化
1 書籍設計課程發展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中最早開設關于書籍的設計課程為書籍裝幀設計,涉及包裝裝潢、印刷工藝、紙張材質、編輯與出版等內容。“裝幀”一詞早在20多年前日本設計界就已經開始反思,在《日本現代設計事典》1989年增補改訂版中對“裝幀”“圖書設計”“BOOK DESIGN”分別進行了表述,但這一概念并未被出版界或同行認同。在信息、圖文時代的今天,書籍設計不應停留在裝潢層面,更應重視內容的視覺傳達規律和書籍整體架構的閱讀思考。對此,視覺傳達設計由平面設計優化而更名,促使書籍裝幀設計進階為書籍設計,課程的內容與教學發展也隨即革新。
2 書籍設計課程的核心內容
中國書籍設計大家呂敬人先生提出:“書籍設計是編輯設計、編排設計和裝幀設計三個層面的工作,三者缺一不可,是令書籍載體兼具時間與空間、造型與神態、動與靜的信息構筑藝術。”與以往書籍裝幀概念的不同之處在于加入了一個新概念——編輯設計。編輯設計要求設計者如電影導演般,通過對文本的分析,在理解的基礎上注入對信息的邏輯分辨和組織一個整體內容傳達的視覺化結構系統,要求設計語言元素貫穿于文本信息傳達的始終,在層次、節奏、時間和空間上有一個把控。編輯設計就是將已經有的東西以視覺傳達的角度進行重新編排的作業,并注入一種秩序的存在,同時添加對這個事物的看法,完成邏輯思維和視覺審美相結合的理性創作活動。而編排設計與裝幀設計,則與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中設置的版式設計課程、書籍裝幀的內容基本一致。
美術院校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中,從書籍裝幀到書籍設計的概念轉換,其教學內容發生了革新與優化,體現如下:
2.1 “超前”的編輯參與
書籍設計課程不是單一的個體呈現,也不是純粹的平面視覺,其兼具互動性、時間性與多重性,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應把書籍作品理解成一種集各復雜要素為內容的綜合體。以往的書籍多是由作者寫完文字,經由編輯潤飾處理(這一步也可由作者完成),再移交到設計師手中展開設計,如此一來,設計師很多情況下未能完全通識和理解文本內容,設計成品也較難與書籍內容高度統一。大部分書籍作者并不希望把文本內容直接照搬到書籍中,而是應把開本、頁數、圖像、閱讀順序等因素一并納入創作中,使一本紙質書的視覺和物理形態完全成為內容的一部分。這一課程更名,根本變化即是把傳統意義上的“裝幀”概念進階為書籍整體設計。編輯設計是一本書成形前的第一步,直接導致了后面的結果,無論文本內容與書籍設計是否出自一人之手,書籍設計的形式與文本內容均要做到高度統一。在漢語詞典中,“編”字有一種陳述為按照一定的條理或順序組織或排列,而“輯”則陳述為將收集整理的資料按內容、順序編纂成集。二者組合而成的編輯既是動詞,也是名詞。那么對于書籍設計課程而言,學生第一步需掌握的即是將書籍文本信息進行邏輯整合和有序組織信息閱讀架構。這就是筆者提出的“超前”的編輯參與。
書籍設計的課程作業多為對一本既定內容的書籍進行整體設計,或自由主題設計一本或一套書籍,要求學生收集與編撰書籍文本的內容,這樣編輯設計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編撰書籍文本等內容是書籍作者的工作,若是設計師加入編輯設計概念或設計師與作者本是同一人,就能將書籍的內涵與精神通過設計展現出來。例如,學生作品《五感票圈》,全書內容為作者的微信朋友圈的五感體驗,作者與編輯均出自一人之手,編輯設計從五感分類入手,將朋友圈的“視”“聽”“嗅”“味”整合起來,再從書籍紙張中引入“觸覺”,易于讀者理解,這對于剛接觸編輯設計的學生而言,是一種合適的練習方式。
編輯設計的另一種方式是收集現有的圖文等資料,在已有文本的基礎上下功夫,這更接近于編輯與設計師之間的工作往來,亦可在本課程學習中得到嘗試。插畫師Tango在作品《別做夢了》中就像一個以視覺來寫作的作家,用簡單的筆墨線條勾勒出一個個幽默、荒誕而富有詩意的畫面。書籍設計師楊林青扮演的不僅僅是設計師。
還是一個策劃與編輯。設計師要對“視覺語言”具備一定的分析和判斷能力,筆者將這個稱為“視覺編輯”。在翻閱過程中,畫面間的聯系構成了一條視覺流線,讀者可沿著它的提示,去猜測下一個畫面的內容。設計師打破了作者“每日一畫”的時間順序,重新解構和組織畫面,有時獨處在頁面角落,有時則分解成幾個鏡頭,然后靠翻閱來連接。這些現實中出現的元素,通過隱含的關系,虛構一個新的夢境,這種編輯設計手法就是引導讀者解夢的手段。
所以,編輯設計之于書籍設計,是一個決定性的始發因素,手段也呈現出多樣化。這一創新內容的融入,使書籍裝幀概念的局限性與被認知性得以優化,從僅是為書籍做包裝到書籍整體設計,教學發生了根本上的革新。
2.2 發揮“工匠精神”的作用
書籍是一個靜態與動態的產物,靜態的信息和動態的翻閱建立了一種文本主體語言和視覺符號相互作用的關系,為讀者提供了新的視覺體驗。裝幀設計作為書籍設計中的物化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認為裝幀設計的部分應由印刷廠完成,其實不然,對于裝幀的物化形式,應從書籍一開始做編輯設計時就進行思考,再到編排設計,實物才得以呈現,在這其中,給學生強調“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參考價值值得深思。裝幀設計與純美術作品不同,并不是藝術家個人的情感宣泄,而是從創意思考到實質設計再到物化過程,均從書籍內容出發,最終享受書籍在手中升華的過程。書籍作為物化的信息,需要印制與裝訂工藝來實現,將五感體驗帶入設計中,才能真正打動閱讀者,這便是“工匠精神”在裝幀設計中的體現。黃永松領頭的漢聲雜志社致力于保護與弘揚中國傳統民間藝術,親力奔走于民間,完成大量民間文化的收集與整合,把“工匠精神”賦予到書籍設計中,不遺余力把中國傳統藝術慢條斯理地調查、提取、采集并“裝訂”出來。以《美哉漢字》為例,全書以工藝美術家張道一的“民間美術字”開篇,將古今中國民間美術字的歷史流源與字圖特色一并清晰道出,配以解說。《美哉漢字》具有“工匠精神”的原因有三個:其一,書籍目錄與章節設計巧妙地運用“書中有書卷”的圖形,信息排置其中,達到“書中有書,書中有字”的境界。其二,在書中最容易忽視的頁眉與頁碼運用手寫中文數字與圖形搭配,一點、一線、大小、長短、粗細都經過了精心推敲。其三,翻至內頁,即使是同一跨頁,因左右頁面內容的不同,也有兩種不同的手寫體頁碼分別排列,打破單一的設計手法,在書籍氛圍的渲染上下足功夫,從而使美感蔓延到全書整體。這種藝術創造性不是憑空出現的,它源自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并發揮“工匠精神”的作用。設計者發揮“工匠精神”,在設計作品中準確傳達出書籍的藝術情感與氣息,同時賦予了讀者一種美的感受,使其達到賞心悅目的境界。
3 結語
德國設計家烏塔·施奈德說:“書籍壘起我們的文化身份。它們體現了幻想、創造、知識和直覺。”的確,獲取信息不僅僅是閱讀的唯一目的,還要通過閱讀開啟自身想象和智慧延伸。書籍設計是一種能呈現文本隱含的形而上的思維和作者觀念的手段,使閱讀行為成為讀者、作者和設計者的交流游戲。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中,書籍設計課程的開設與革新是必然和必要的,傳統意義上的書籍裝幀僅停留在裝潢與包裝的物化形式和編排設計的手法上,對于文本等內容的剖析與理解未能達到完整且理想的效果,其中也缺乏“工匠精神”所提倡的精益求精和慢工出細活的重要意義。在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增加書籍編輯設計,讓學生能從書籍內容入手,經過一定的編輯、整合、排序等手法完全理解書籍內容,使設計與文本內容得到高度統一,再將“工匠精神”貫穿其中,這對于書籍設計人才的培養無疑是立竿見影,對于書籍的傳播與發展更是行之有效。
參考文獻:
[1] 呂敬人.“書·筑”展——書籍是信息詩意棲息的建筑[J].書籍設計,2013(10).
[2] 呂敬人.書藝問道[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
[3] 杉浦康平(日).亞洲的書籍、文字與設計[M].三聯書店,2006.
[4] 李德庚.固態閱讀—Irma Boom的書籍設計[M].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5] 羅樾.書籍中的閱讀導視設計研究[D].廣州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6.
[6] 劉群.論現代書籍設計的非線性時間結構[J].裝飾,2011(9).
作者簡介:羅樾(1990—),男,廣東饒平人,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博士在讀,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專任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書籍設計,資訊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