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瓷制造是中國的獨門絕技,是中國的名片和象征。本文先對陶瓷題材紀錄片的意義進行簡析,然后在以小見大、民俗痕跡和世界大同相關基礎上,詳細分析和闡述陶瓷題材紀錄片《瓷路》的文化隱喻。
關鍵詞:陶瓷紀錄片;《瓷路》;文化隱喻
陶瓷題材的紀錄片《瓷路》2014年在全世界巡回傳播,此紀錄片記錄了中國的瓷器之路。《瓷路》是中央電視臺制作的歷史紀錄片,聚焦中國陶瓷文化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是一部反映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交流歷史的重大制作。基于中國獨有的藝術文化,入手拍攝一部紀錄片,其目的并不是僅僅在于讓國人了解陶瓷,弘揚和傳承陶瓷文化;同時立志將陶瓷作為媒介,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夠看到中國的藝術,從而塑造國家形象。在《瓷路》這部紀錄片中,穿插了古代陶瓷制作的起源,對當前國內的傳統陶器制作發展進行分析,同時還記錄了國外對中國瓷器由衷的喜愛。在各種多元化多形式的內容交織中,《瓷路》已經不僅僅是一部單純的紀錄片,而是一種影視形式的工藝品,在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呈現了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很好地宣傳了中國文化。因此,對《瓷路》這部紀錄片的文化隱喻進行分析有一定現實意義。
1 陶瓷紀錄片所承載的意義
1.1 塑造中國形象
絲綢、茶和陶瓷是古代中國三大外銷商品,這三種商品都有著全球性的影響力。將陶瓷作為題材的紀錄片,其傳播會讓觀眾獲得情感上的共鳴,并且加強民族自豪感。中國人民所擁有的勤勞、質樸和堅毅,為中國陶瓷賦予了生命的意義和溫度。中國陶瓷題材的紀錄片把陶瓷放進歷史和現實、中國與世界、經濟與文化等多個維度進行研究;通過多角度地簡述陶瓷文化發展歷程,對中國歷史進行梳理,以一種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態度向全世界講述中國好故事,讓中國的文化可以更好地傳播出去。以陶瓷為題材拍攝紀錄片,以此講述中國故事,用瓷器的發展來呈現歷史故事,其所匯聚的是中國人民的精神和歷史文化,所體現的是中國在人類命運共同發展中的責任。中國陶瓷題材紀錄片在塑造國家形象上有著很大的意義。
1.2 傳承陶瓷文化
陶瓷文化十分多元,其中包含了社會、物質、精神與風俗等文化。陶瓷是中國的名片,其造型、外觀和紋路都呈現了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追求。陶瓷文化實際上是一種與樣式外觀沒有關系的存在,其代表的是一種靈性與地位,是在物體上產生的韻味。陶瓷匯聚了中國人的智慧與汗水,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陶瓷文化正在逐漸地豐富,逐漸融入了傳統思想、哲學以及美學等內容。中國陶瓷題材的紀錄片呈現了中國人傳承民族文化的現象,體現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們在陶瓷制作中使用自然材料,將其制作成人們生活的器具,而這個行為就是人們感恩自然饋贈的表現,將自然的材料變化成一種新的物質。陶瓷樸實的特點在世界各國文化交流之中發光,把瓷土經過一定工序加工成瓷器的技藝,依舊是中國人獨有的一種秘訣,其被一代一代的中國人傳承著。古代中國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也是極高的,所以在國外也不乏有很多喜愛陶瓷的外國人士,其將陶瓷當作珍寶,這讓陶瓷受到各方虔誠地觀賞。中國陶瓷藝術有著委婉含蓄之美。陶瓷題材的紀錄片把歷史和現實相互交織,從陶瓷文化入手,以文化作為基礎和載體。傳承與發展陶瓷文化是所有中國人民美好的愿望,中國文化以此獲得世界的認同。中國在關注文化保護的基礎上,堅守文化自信,為世界呈現中國瓷器之美。在《瓷路》這部紀錄片中,敘述了我國一些傳統手藝人的故事,他們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著豐富且珍貴的文化遺產。這也體現了國家文化自覺保護意識、國民整體素養的提升,從而能夠很好地傳承與發揚陶瓷文化。
2 陶瓷題材紀錄片《瓷路》的文化隱喻
2.1 以小見大
紀錄片作為一種講故事的形式,以小見大的敘述方式十分常見。以小見大本身就是一種隱喻的方式,在很多紀錄片中都喜歡用以小見大的方式來呈現不同的意義和思想。中華民族上下5000年的歷史十分宏大,要想完美地呈現出這幅歷史畫卷,難度很大,需要合理處理整體和局部之間的關系。瓷,可以匯聚成為壯闊的中國歷史,從而引導人們尋找中華民族的生命歷史軌跡。在《瓷路》這部紀錄片中就是如此,在第一集的《抙土》中,首先講述的是陶器的制作,然后才引出陶瓷,完整地呈現出了陶瓷的發展歷程。《瓷路》這部紀錄片的總導演曾經說過:“瓷器就是一本書,從這本書里,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故事和歷史,感悟很多人的悲歡離合,它和中國人的生活關系太密切。”如今,因為各種歷史發展的原因,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國陶瓷有很多,星羅棋布。從陶瓷的外形、花紋和制作工藝上,表面可以看出陶瓷的發展歷程,但同時也代表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瓷路》這部紀錄片記錄了很多人類文明,從盛唐、宋朝、元朝一直到明清兩朝,對我國陶瓷的發展進行了一一敘述。在這個過程中,將陶瓷作為媒介講述了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若是把這些陶瓷依據時間來排列,中國朝代發展順序十分清楚;若是再詳細觀察紋樣和外形,歷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都能呼之欲出。因為瓷器上的圖案從一開始的花鳥蟲魚,發展到后來的人物場景,都有對當時的文化進行記錄,創作者把想要表達的內容布局在瓷器上,我們可以從中解讀出很多中國歷史與文化。小小的一個瓷器,延伸發展出了豐富的中華文明,隱喻了燦爛的中國文化,甚至延伸到國民對傳統文化的自信,上升到對當前國情的思考和分析。
2.2 人本關懷
歷史文化與文化藝術在研究的初期階段,主要站在較高的立場入手,然后逐漸才向小的、細的方向發展。所以紀錄片也開始出現了研究重點的變化,其開始關注社會變遷之中人們的命運,關注人的生活,讓人在宏大的時代背景中可以凸顯出自己的地位和價值,成為時代的傳感器。瓷器本身就能代表勞動人民,它是由匠人經過反復的實踐制作而成的,所以在陶瓷題材的紀錄片中,也對人文關懷進行了隱喻。比如在《異彩》這一集中,將景德鎮北部瑤里鎮的一名退休窯工吳師傅作為切入點來講述故事。吳師傅的人生和瓷緊密相連,即便是他已經不再做瓷器相關的工作,但是他的生活中仍深深留下了瓷文化的印記。他在生活中使用的器具是瓷器,裝飾的是瓷器,行走的巷道也是窯磚制作而成,這是景德鎮瓷都被賦予的歷史使命與宿命。除此之外,第一集出現的傳統制陶人玉南恩,因為丈夫的早逝,她需要依靠這門手藝來維持自己的生活。玉南恩制作瓷器使用的制作方式是最傳統的,和黃帝時期寧封子的辦法是一樣的。這部紀錄片雖然主講的是陶瓷,但是將瓷器與制陶之人聯系在一起,講述了這些平凡人與陶瓷的故事。這些看似平凡無關的小人物,在歷史變遷和發展中,無形地構成了壯麗的瓷器歷史,是中國5000年歷史文化的縮影。所有歷史都要由個人感知、選材和提煉。藝術表現之中,歷史被截斷并且放大,其中所呈現出來的面目更加復雜和多樣化;經過對個人命運和經歷的描述,對人本的關懷和體現,可以清楚地刻畫出歷史輪廓。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歷史具有人性化和溫度,讓中國瓷器具有靈性色彩。
2.3 民俗痕跡
除了有關瓷器內容的呈現,《瓷路》中還體現了很多和瓷器沒有太大關系的內容,比如服飾、飲食和建筑等相關方面。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氣候特點和地理環境,所以也會造就不同的服裝風格,而這些內容在《瓷路》中也有一定的體現。比如在上文中提到的玉南恩是傣族人,其服裝特點就是具有傣族風格的筒裙。而在飲食方面,主要體現在第四集的《異彩》中,其中介紹了牧民孟克那松一家,其早餐飲料是奶茶,這主要是因為當地是牛羊養殖為主業。在第二集《夢幻》中,介紹了西安坊上的一個地方,當地大多數是回族,所以那里的清真美食比較出名。在第三集《天青》中講述了福建泉州的婦女都在漲潮之前到海邊挖牡蠣,大海贈予了當地豐富的海產。而在居住的建筑上也可以看到民俗的痕跡,在《瓷路》中呈現了西雙版納,當地的氣候比較濕熱,傣族建筑通常都是靠著山水的桿欄式建筑。主人公玉南恩燒制陶瓷的作坊就是欄桿式的房屋,一般都是純木結構,外形是正方形。在陶器制作中也可以看到民俗的內容,其不僅是體現在制作陶瓷的過程中,也體現在陶瓷本身,比如外形和圖案等。
2.4 世界大同
人類對藝術追求的熱情一直都沒有消退,在歷史發展中,國家和國家之間相互借鑒和學習,了解彼此的文化和藝術,這一現象在當下社會也一直沒有改變。在《瓷路》這部紀錄片的開頭就介紹了德國的茨溫閣宮,并以此引出了被外國人看成白金的瓷。在紀錄片的第四集《異彩》中,主要就介紹了中國文化的輸出,在第五集的《望海》和第六集的《窯變》中,都詳細地講述了中國瓷器走向國外,走向世界的過程。海外地區對東方神器的傾慕沒有因為朝代的變化而減弱,瓷器作為中國獨有的產物,它代表著中國,承載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明朝朱棣時期,瓷器大氣壯美,艷麗非凡。除了永樂青花之外,還有永樂甜白釉,其滑潤白膩,是一種難得的珍品。曾經有人推算過,僅僅是16世紀運輸到歐洲的瓷器就有200萬件。瓷器給歐洲帶來新的潮流與時尚。面對東方這個難以抵御的誘惑,西方國家開始探索陶瓷的奧秘,所以中國陶瓷仿造開始。在第六集的《窯變》中,主要講述了清朝引發的世界性中國風。在龐大國力支撐和皇家的推動之下,美輪美奐的瓷器成為世界的焦點和西方貴族所希望擁有的奢侈品。但是,隨著國家和國家之間的距離逐漸縮小,游戲的規則悄然發生變化。在19世紀的列強眼中,大清就好像是一件精美而碩大的瓷器,成為外國列強眼中虎視眈眈的爭奪品,隨時可能被瓜分。隨著整個清朝的世界性中國風的發展,爭奪在這場多方面的較量之中燃燒,瓷器出現了難以預料的窯變。當今社會,陶瓷依舊是名揚海外的藝術文化,從外國人對中國瓷器的追求和喜愛上我們可以知道的是,人類對于藝術的審美和追求都是一樣的,這一點即便是在不同的朝代和時空中也是不會變的。通過整個《瓷路》所講述的故事脈絡來看,片中雖然是講述中國的瓷器,但是呈現的卻是整個中國文明的發展,為外界呈現的是一個完整的陶瓷發展歷程和中國文化發展歷程。當下的中國實力已經在逐漸加強,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領導人提出的一個理論,既然中國人和外國人都在陶瓷上能夠形成統一的審美,那么世界大同,各個國家之間和諧相處也是很有可能的。
3 結語
《瓷路》呈現的雖然是中國瓷器的發展歷程,但是在紀錄片的內容中,經過對人文的取材,從小細節上展現出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史;同時也在整個故事的脈絡上,呈現出世界各個國家對中國瓷器的喜愛,片子對人文、民俗以及國際形勢進行了一定的隱喻,以此來體現中國人民的精神和智慧。
參考文獻:
[1] 常靜.“景德鎮陶瓷”題材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策略[J].青年記者,2017(35):73-74.
[2] 韋璐.“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陶瓷紀錄片文化發展路徑[J].改革與開放,2018(7):12-13.
[3] 董浩珉.向管理要質量——《瓷路》創作管理談[J].中國電視(紀錄),2014(12):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