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各類婚戀交友類節目層出不窮,形式、內容花樣百出,這類節目不斷強化娛樂性、戲劇性,卻喪失了原有的情感服務功能。在受眾、媒介、市場三方力量的作用下,婚戀交友類節目面臨諸多挑戰,因此,其必須堅守節目宗旨,不斷提高原創水平,增強責任擔當,才能贏得受眾、贏得市場。
關鍵詞:婚戀交友類節目;娛樂性傾向;受眾心理
“婚戀交友類電視節目起源于1965年的美國”,[1]直到1998年才出現在我國。20年間,我國各類婚戀交友類節目層出不窮,不斷創造關注熱潮。一方面,婚戀交友類節目具有情感類節目的特征,節目主題、環節設置、價值導向等都與“兩性情感”這一話題緊密相關;另一方面,此類節目在發展過程中日益凸顯真人秀屬性,體驗化、泛娛樂化成為其發展趨勢。
本文將通過分析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的典型婚戀交友類節目,進一步梳理我國婚戀交友類節目的發展狀況,并分析此類節目當下所面臨的困境及突圍方向,為其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1 節目發展現狀
我國第一檔婚戀節目《玫瑰之約》在初播時期曾為湖南衛視創下收視奇跡,但21世紀初,此類節目并未大火,直至2010年,《非誠勿擾》才掀起收視狂潮。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婚戀觀念的轉變,再加上電視節目自身發展趨勢的影響,近年來,婚戀交友類節目形態不斷發生變化:從《鄉約》等傳統型婚戀相親節目到《非誠勿擾》等舞臺型婚戀相親節目,從以《我們相愛吧》為代表的明星配對類節目到《心動的信號》等素人戀愛類節目,總體呈現出婚戀交友類節目在繼承中不斷創新的發展特點。
1.1 傳統類
這類節目的初衷是為普通人搭建一個相親平臺,解決青年群體的結婚難問題。節目在形式上簡單不花哨——通常是男女主人公通過自我介紹互相了解,然后再由主持人來引導以加深互動和了解。此類節目一般不設游戲或約會環節,娛樂性、故事性、演繹性的成分很少,節目嘉賓均是未經過任何包裝的普通老百姓,真實性較強。
傳統相親類節目主要以電視為傳播媒介,很少在新媒體中出現,節目受眾平均年齡也偏大。隨著傳播媒介的不斷革新,這類節目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1.2 舞臺相親類
舞臺相親類節目實質上可以說是傳統型相親節目的升級版,以《非誠勿擾》為典型代表,這類節目多數在演播室內拍攝,注重舞臺效果。節目組會提前挑選個性鮮明、特點突出的節目嘉賓。節目中,嘉賓都會精心打扮并提前拍攝MV,一定程度上具有表演成分。節目環節設置精細,增設情感專家,現場進行情感分析。此類節目風格更加活潑,受眾覆蓋面更廣,取得了較高的關注度和討論度,但與此同時,節目也不斷陷入嘉賓身份造假、“牽手造假”等負面輿論風波,真實性受到質疑。
1.3 明星戀愛類
這類節目一般以當紅明星為噱頭,以“秀”為主要特征,將明星兩兩組合成假想情侶,向觀眾展現甜蜜的戀愛生活,典型代表是《我們相愛吧》。節目主要通過策劃環節、給定任務等方式推進相處進程。節目的宗旨是分享愛、練習愛、學會愛。
這類節目的受眾以年輕群體為主。因嘉賓明星自帶流量,加之受眾窺探明星情感生活的獵奇心理,往往一經播出就擁有較高的話題度和關注度。
1.4 素人戀愛類
如果說舞臺相親類節目是傳統相親類節目的升級版,那素人戀愛類節目就是明星戀愛類節目的現實落地版。素人體驗類情感節目以城市青年適齡男女為表現對象,通過規定情景的體驗式相處,謀求男女間的配對。
在這類節目中,最為火爆的就是騰訊視頻于2018年下半年推出的《心動的信號》。該節目將素人嘉賓邀請入住同一小屋中生活一個月,通過日常相處、匿名短信、周末約會等方式推進嘉賓間的交往。節目另設有明星觀察團,在演播室內對嘉賓間的情感走向進行推理分析。
2 節目變化趨勢及原因分析
根據以上分類,我們大致可歸納出婚戀交友類節目的整體發展趨勢:一是節目內容明顯娛樂化;二是節目設定更趨日常化;三是節目功能融合化,形式多樣化。而在這些變化的背后,是受眾、媒介、市場三方力量在共同起作用。
2.1 受眾方面
一是受眾需求的改變。在婚戀交友類節目層出不窮的現狀下,大眾對于節目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只有新穎獨特、符合個性化審美的節目,受眾才愿意買單。除此之外,人們觀看節目的目的已發生變化——過去人們看電視、看節目,是為了通過電視獲取信息,了解世界,但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當下,人們觀看節目更多是為了放松、娛樂,他們希望通過節目中形成的擬態人際關系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甚至將自己的戀愛觀點構筑于節目中,在虛擬世界中實現自己的戀愛夢想。
二是受眾價值觀念的改變。現代價值觀、婚姻觀的改變給相親這一交往方式注入了新的元素。相親不再是單身一族討厭的方式,而成為年輕人新的社交途徑。如今,70%以上的單身人士都認為相親是高效、簡單的,針對這一特點,幾乎所有的婚戀節目也都是速配的。另外,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中,戀愛和婚姻也在變得更務實和功利。獨立意識的增強使得現代單身男女不僅注重物質保障,更注重兩人的戀愛婚姻價值觀是否一致。例如,在《心動的信號》中,更多的是男生在做飯,這完全打破了“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更契合年輕一代的婚戀觀念。
三是受眾心理的改變。每個人都對別人的生活感到好奇,互聯網時代尤甚,真人秀類婚戀節目就為受眾提供了一個可以光明正大窺探他人戀愛婚姻狀況的機會。傳統婚戀交友類節目僅僅通過談話來了解嘉賓,并不能全方位地滿足人們的窺探欲,但是在真人秀類婚戀節目中,人們可以通過節目看到這些嘉賓是如何寒暄、熟識、戀愛、相處的,大多數觀眾享受這種好奇心被滿足的愉悅感。
2.2 媒介方面
一是主要傳播媒介發生變化。在互聯網出現之前,電視幾乎是受眾觀看視頻節目的唯一媒介,而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手機、互聯網為受眾提供了更豐富、全面的視聽體驗。新媒體吸引了更多年輕的受眾,網絡的及時性、便利性也激活了更廣泛的潛在受眾群。為了抓住年輕群體和潛在收視群,節目創作者紛紛改變節目類型,豐富藝術形式。
二是網絡媒介的雙向傳播特性。電視作為單向傳播工具,觀眾的觀后效果不能迅速地反饋至節目創作者,而互聯網時代實現了傳受雙方的交互,制作者可以根據輿論迅速接收到受眾的反饋。例如,有網友在微博上質疑《心動的信號》節目有劇本,在第二期節目中主持人馬上對這一問題進行回應,同時,視頻“彈幕”的出現使得這種交互更具有沉浸感。從這一方面來說,媒介雙向性的傳播特性加速了婚戀交友類節目的形態變化。
三是政府對媒介的管理。政府對于電視節目審核有著嚴格的流程,相較之下,網絡具有相對更自由的空間。“2011年廣電總局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對節目形態雷同、過多過濫的婚戀交友類、才藝競秀類……節目實行播出總量控制。”[2]“2018年7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發布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關于做好暑期網絡視聽節目播出工作的通知》:對于偶像養成類節目、社會廣泛參與選拔的歌唱才藝競秀類節目,確保節目導向正確、內容健康向上方可播出。”[3]這些文件對節目泛濫、造假、低俗等問題進行了整頓。多檔節目因各種原因無法通過審核,這促使一大批綜藝娛樂節目紛紛轉戰網絡媒體。
2.3 市場方面
一是市場競爭的壓力。當下播放的婚戀交友類節目有江蘇衛視《非誠勿擾》、遼寧衛視《完美告白》、貴州衛視《非常完美》,幾乎每家衛視都有婚戀交友類節目。在新媒體的沖擊下,節目的市場競爭已經不僅僅是各個衛視之間的爭奪,更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激烈競爭。節目創作者要想更勝一籌,就必須不斷推陳出新。
二是廣告招商的壓力。除了對觀眾的爭奪,節目主要的資金來源——廣告商,也是節目組爭奪的對象。然而,廣告商要求最大限度地對產品進行宣傳,而觀眾對于廣告的過度植入卻越來越反感。如何爭取到“金主”,又如何平衡觀眾觀感與廣告效益兩者間的平衡,也是節目的一大挑戰。
三是綜藝輸入的壓力。近年來,歐美及日韓綜藝節目不斷輸入,在年輕群體中頗有影響力,不但搶奪收視群體,還在無形之中改變、塑造著大眾的審美情趣。我國不少綜藝節目都是購買國外節目版權,或直接模仿甚至抄襲,婚戀交友類節目也不例外。例如,《非誠勿擾》借鑒的是英國節目《Take me Out》,《心動的信號》借鑒韓國綜藝《Heart Signal》。這樣一來,我國的婚戀類綜藝節目的發展事實上是被動跟隨的,深受國外原版節目的影響,呈現出從圍觀式到沉浸式的改變。
3 節目發展面臨的困境
3.1 原創度低,多數是模仿借鑒
當下大多數婚戀節目都是借鑒國外成功的節目模式,原創度低是此類節目長期被詬病的地方,而“借鑒”這個詞會被觀眾視同于“抄襲”。不少觀眾還會轉而觀看原版節目,造成收視率的降低。
除了對國外節目的模仿,國內的節目同質化嚴重程度更高。一家衛視上演“非誠勿擾”,短期內就會有N個翻版“非誠勿擾”出現,但翻版節目很大程度上只是模仿了外在形式,并未洞悉節目的深層次內涵,往往都以失敗告終。
3.2 價值觀扭曲,偏離節目主旨
從《鄉約》中我們還能夠感受到節目是想通過電視這一平臺解決男女交往的社會難題,但發展到舞臺相親類節目時,不少節目就違背了初心,只是披著情感節目的外衣搖身一變成了惹人注目的另類娛樂節目。《心動的信號》節目儼然成了現實版的“宮斗劇”,成為激進戀愛者發泄自己情緒的平臺,對于解決情感問題并無實質作用。
3.3 表演痕跡重,真實性堪憂
當下受眾需要的是真實,他們想看到的是在沒有劇本、沒有節目組干涉情況下的情感真人秀,但為了追求節目效果,很大程度上制作者只能做到在劇本基礎上的真實,這也致使很多觀眾并不買賬。從各個方面表現出來的虛假都會成為節目信用坍塌的因素。
不少節目中都曾出現“人設”崩塌的尷尬情況。例如,在《心動的信號》中,四號女生在節目里呈現的是一個害羞不善于表達的舞蹈老師形象,可是在微博中卻是一名網紅,平時穿著時尚、很是拜金,這與她在節目中的人物設置千差萬別。無獨有偶,《非誠勿擾》中的女嘉賓也多次被曝出身份造假。除此之外,嘉賓節目內外的關系也讓人難以接受,很多情侶走出節目就完全變成了陌生人,導致受眾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甚至對現實的情感、婚姻喪失信心。從這一方面來說,這樣的情況進一步加重了“結婚難”的危機。
4 節目創作困境突圍
4.1 平衡娛樂與宗旨的關系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多元化的娛樂氛圍似乎正在消解傳統的主流價值觀,而讓節目生動有趣與堅持節目宗旨這兩者并不矛盾。例如,芒果TV熱播的《明星大偵探》,在綜藝探案懸疑中始終有正能量的價值觀貫穿劇情。同樣,婚戀交友類節目也應致力于向受眾傳遞正確的戀愛觀,解決單身男女的交際問題。
當然,娛樂不等同于庸俗,不應以拜金主義為基礎,也不應以男女嘉賓之間的鉤心斗角為看點。要做到這些,就要求制作者在創作時把握好娛樂的尺度,受眾也需要不斷提升媒介審美水平,注意自己在網絡中的言行。
4.2 找準利益與責任的定位
在資本邏輯下,節目制作者為追求利益有時會盲目迎合受眾趣味,如此一來,媒體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就會讓位于市場需求。社會責任的履行不僅要靠政府管理,更有賴于傳媒人的自覺。節目制作者要增強把關意識,不僅僅要控制娛樂內容,更要堅守節目宗旨,保持節目的真實性。只有在擔起責任的基礎上,節目才能持續健康發展。
4.3 辨明借鑒與抄襲的維度
借鑒不等于全盤照搬。如果長期依賴于購買國外節目,一方面,不利于節目自身的發展,會造成觀眾的反感,導致節目生命周期縮短,另一方面,也會使我國文化傳媒產業的原創力更低迷。究其根本,首先要大力培養創新型節目制作者,鼓勵制作者原創并給予資金支持。其次,創新離不開需求驅動,受眾的需求不僅僅局限于“娛樂”這一層面,制作者要深入現實生活,了解受眾的真實需求,挖掘當下“結婚難”問題的真實原因,將受眾的現實需求作為節目制作的出發點,制作內容創新、形式新穎的新型婚戀交友類節目。
參考文獻:
[1] 張衡.電視婚戀交友類節目發展現狀分析[J].美與時代(下),2013(6):87.
[2] 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D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1977909.htm,2011-10-25.
[3]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關于做好暑期網絡視聽節目播出工作的通知[DB/OL].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http://www.sapprft.gov.cn/sapprft/contents/6588/382234.shtml,2018-07-10.
[4]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5] 陳小玲.我國電視婚戀交友節目的興衰及影響研究[D].中南大學,2012.
[6] 張羽潔,王勇.從《玫瑰之約》到《非誠勿擾》——試析婚戀交友類節目的成功之道[J].新聞世界,2010(7).
[7] 楊繼耘.關于電視相親節目如何避免過度娛樂化的思考[J].中國電視,2014(3).
[8] 王曉紅,孫芳田.《鄉約》欄目的創新思考[J].電視研究,2016(6).
作者簡介:王姝媛(1996—),女,河南人,碩士,研究方向:電視藝術,文化藝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