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華宵一舞蹈劇場《一刻》為藍本,分析其作品的構成及呈現的特點和內涵,從而更好地理解舞蹈作品的創作特點以及舞蹈制作的規律和標準。
關鍵詞:《一刻》;舞蹈作品;創作
《一刻》——古典舞者華宵一首次擔任制作的舞蹈劇場作品。不知道是什么樣的沖動和想法,促使華宵一拋棄以往我們對于她的既定印象,開始涉足印象中我們對于她完全未知的那一面。之所以會強調“古典舞者”,是因為在這部作品里完全看不到《點絳唇》,完全看不到《羅敷行》;之所以強調舞蹈劇場,這一在德國現代舞中經庫特尤斯、皮娜鮑希發揚光大的綜合性藝術是因為這完全不是以往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古典舞甚至不是我們所熟悉的“純舞”形式。
整部作品由《眺》《未完》《獨自起舞》《滑》這4個作品構成,分別來自近年來炙手可熱的幾位編導,英國最著名的編導家阿庫讓·漢、楊麗萍作品《孔雀》的編導高成明以及曾在荷蘭舞蹈劇院(NDT)擔任編導的婁夢涵,擔任總導演的則是《紅高粱》《徽班》等舞劇的創意編劇、北京舞蹈學院的許銳教授。正是這種東西方文化交錯的混合才使得《一刻》會從整體上呈現多種意涵交織的表達。
首先,作品呈現形式的隱喻性。從很多細節的形式運用可以看出幾位編導都非常注重形式在表達中語意的傳達和體現。正如英國的克萊夫·貝爾表示“藝術乃是有意味的形式”。藝術之所以稱為藝術,就是在這些形式的表達中已經蘊含著藝術家對于觀念、情感、認識等思想觀的一種具體化的表達。比如在整場開始、中部、結尾都出現的風扇,在開始出現的一抹紅綢正是《獨自起舞》中的服裝以及在《未完》中出現的鈴鐺最后也出現在了結尾的部分等等。形式的隱喻呈現了各自編導的想法訴求,如《未完》中出現的小女孩和手中的鈴鐺,仿佛是通過小女孩手中的鈴聲,喚醒自我心中最初的“自己”,從而提醒“我”的初心是什么?這一路走來,“我”又經歷了什么?尤其是最后結尾部分,道具薄膜再次出現,小女孩天真無邪地出現在場上,從中可以體會到我們并沒有忘了我們的初心,即使凡塵瑣事,人海匆匆兩茫茫,很多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和發展,但別忘了當時成長的初心,不要忘了“我”為何而來,又向哪兒去。
其次,作品力求結構的完整性。從4部作品的架構中可以看出,作品在結構上的邏輯和嚴密。從《眺》的人生回望,到《未完》的喚醒初心,再到《獨自起舞》的與世決絕,最后到呈現這一路坎坷和曲折的《滑》。整部作品仿佛就是我們在人生路上每一個節點的“這一刻”。“我”之所以成為“我”正是在經歷了人生世事的各種紛擾和糾結,又從中找到了或者妥協,或者超越的解決之道,從而獲得與自己、與世界的相互諒解的相處方式,最后由“每一刻”的經歷而塑造成型的“我”,這也正好與作品主題《一刻》形成某種暗合。而這種結構的嚴密并不是預設而來的。總導演許銳教授曾講述,整部作品的創作是毫無命題和預設的。他也提出:“有很多藝術的創作和作品,其實是在未知當中醞釀出來的,這或許會給我們一種啟示。”因為就地取材、依勢而行的方式往往反而會出現不同的火花和靈動。所以,雖然整部作品的3個編導都是委約之作,先前也沒有任何的作品主題的預設和引導,但正是這種在未知中總結、建構主題的方式,才在整個看起來毫無頭緒的創作階段,通過結構的布局,形成了最后高屋建瓴的主題凝練。
再次,作品強調表達的真實性。因為整部作品是華宵一的個人訴求的創作作品,所以真實地呈現“我”的想法,“我”的情感成為作品呈現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正如作品《滑》中,道具形式運用非常簡單,就是舞臺前區的一塊涂滿光滑保濕油的地膠,華宵一從下場口走向上場口這一段短短的路。但正是這一段短短的路,因為滑,所以走起來各種摔跤、翻滾、折騰,舞者要在這種動作的完成中充分地體現身體受到的各種影響,傳導一種真實的力感。而人生不就是這樣一種跌跌撞撞、步履薄冰的心情,小心翼翼地保護著自己的羽翼,有時受傷,有時流淚,從中找到一種漸行漸遠的方向。只是這一路的曲折、坎坷、糾結、煩擾都只能自己消化,慢慢體悟。真實的力量展現,有著撲面而來的沖擊。而正是這種沖擊才體現出人生道路曲折,步履蹣跚、亦步亦趨,有時會摔得體無完膚,但只要你心中明白你的方向,就會義無反顧地向前走去。所以,最真實的力量、最真實的情感正是打動觀者的原因。尤其最后微微一顫、慢慢起身站定,那種腿抖的速度和肌肉的緊張是無法演繹的。還有最后拼盡全力的一翻身,直達方向,用盡了全身的力氣,終于慢慢站了起來。然后轉身,回望這一路,無言,感慨……
所以,觀眾從整部作品中不僅看到了形式運用的巧妙以及結構的完整,更重要的是看到藝術表達的最高標準,真實。這也才是為什么當尾聲部分的歌聲響起,華宵一拼盡全力的一絲吟唱,所有的群眾演員開始上場,認識的不認識的、家人、朋友,一一擁抱、微笑、感慨、祝福,我們看到,我們感動,我們落淚。因為“我”經歷了生命中每一個當下的“一刻”,才成為現在的“我”。
就像茫茫人海中,那些我們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匆匆而過,轉瞬即逝,給予我們幫助、磨難、扶持、困擾,都是生活對于我們的饋贈和賜予。只是希望在這大大又小小的世界中,人和人有最初的溫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終將成為那個經歷了每一個當下“一刻”的“我”。
作者簡介:吳少卿,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博士在讀,天津音樂學院舞蹈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