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意象性油畫色彩表現帶有東方古老的審美意境,在創作中,藝術家們“隨意賦彩”,運用強烈的自我審美意識進行“意境”的探索?;蚧摇⒒虿省⒒蚝诘膫€性化視覺形式,對我國油畫藝術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意象性油畫;色彩;視覺營造形式
色彩是體現意象性油畫精神內涵的直接媒介,是最具情感特征的元素。中國傳統色彩觀念便是意象性的色彩觀,是包含繪畫主體內在意境、超越自然物象的美學理念,具有“意象”特征。相比西方油畫的色彩,中國意象油畫的色彩中帶有典型東方傳統的審美意境。在意象性油畫色彩表現中,藝術家們“隨意賦色”,在色彩的使用上充滿個性化的形式語言,或神秘玄幻、或柔和恬靜、或絢爛強烈,具有自我審美意識,將“意象性”作為表現的主要核心,是一個探索意境的審美過程。
帶有本土審美特性的意象性油畫形式,不但豐富了油畫藝術的形式語言,也發展了油畫的藝術語言。正如宗白華所說:“藝術之創造是藝術家由情緒的全人格中發現超越的真理真境,然后在藝術的神奇的形式中表現這種真實,不是追逐幻影,娛人耳目?!盵1]
1 意象性油畫色彩的視覺形式特點
1.1 黑
在早期西方色彩學理論中,黑色稱不上是顏色,在印象派時期更是被拋棄的。這一思想到了德拉克洛瓦時代,開始受到挑戰,塞尚、梵高、馬蒂斯等人的出現,使西方油畫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解放色彩”,這與東方美學精神的影響有密切的關系。黑色自古以來在中國繪畫中占據主導地位,到了現代,黑色在意象性油畫中也是十分常見的。
以吳大羽先生為例,吳大羽追求并探索具有東方韻味的意象性油畫,將傳統顏色藍、黑、紅、黃運用在油畫中,色彩間相互交錯、融合,使畫面有多層次的色彩節奏變化,黑色的大膽使用將濃郁的色彩連接,雖不占畫面的主體地位,卻成為貫穿整個畫面的最佳“配角”,造成一種“黑”生萬色的神秘視覺審美,提升畫面內在精神氣質的同時,利用具有二維空間效果的畫面增加了空間的延伸感和神秘感??傊?,將色彩作為創作語言,不斷深入的層次感是吳大羽先生心中的意象境界。
1.2 灰
意象性油畫色彩中對于灰色調的定義是十分寬泛的,并不是狹義上所指的黑與白的調和,其中,通過調和降低色彩的純度的間色和復合色是十分常見的,多層次的微妙變化是意象性油畫色彩具有代表性的視覺營造形式符號,運用西方的藝術形式孕育出東方的人文精神,是獨一無二的文化象征。
灰色中有著很多不確定性和變化性。吳冠中先生一直走在探索“油畫中國化”的路上,主張以“意”造“象”,繪畫中做色彩的減法,不過分在意“光感”,把中國山水畫的審美價值和筆墨情懷融入了江南風景油畫,他筆下的江南風景呈一派和諧詩意的暖灰色調,營造出了朦朧恬淡的視覺形式。他有多年的寫生和實踐經驗,不受形體外在固有顏色的束縛,藝術融合人與自然的審美價值觀。畫面中整體景物和顏色渾然一體,將江南的婉約意境和吳冠中先生心中對家鄉的精神指引性相融,造就了其作品充滿中國特色的年代感,開創了油畫民族化的新局面。
1.3 彩
有些意象性油畫形式中,大膽追求娟麗的色彩,吸收西方表現主義的用色技巧,書寫高純度的各式色塊,通過色塊間的對比使畫面充滿跳躍的節奏感,富有感染力和張力,粗獷的筆觸與嬌艷的色彩,渲染出明亮舒適的視覺意象。
例如,當代一些女性畫家如歐洋、閆平等,畫面中毫不保留地表現著女性主義意識,她們所用的色彩中有意或無意地帶有自身的角色感情、女性的性別特點,更多的感性流露、內在細膩情感的色彩重組,彰顯出女性巨大的想象力和敏感的精神世界,在中國意象性油畫的發展中有積極的價值意義。閆平作品的色彩極具表現力,《母與子》系列作品中,畫面中粉、綠、黃、藍等靚麗的色彩層層相疊,這些跳躍飽滿的顏色并沒有給我們焦慮煩躁的感受,而是充分地表現出對象的精神特質,在欣賞這些畫時,通過畫面,人們就能感受到深深的愛意,仿佛被愛包圍,這樣的絢爛色彩下隱藏著女性內心深處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
2 意象性油畫色彩的感悟
意象性油畫在繼承傳統美學的基礎上,在西方繪畫思想中汲取養分,對油畫藝術本質的追求愈加誠懇和大膽,逐漸擺脫“形”的桎梏,開始重視色彩在油畫中的重要作用。
意象性油畫中,色彩是傳達畫面意境的重要載體,對記錄藝術家審美情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極具個人情感色彩,在沒有脫離社會性和現代審美趨勢的前提下,意象性的藝術表現文化內質較少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它融合當下的人文環境與社會文化,給予客觀對象主客體統一的詮釋,無論男藝術家還是女藝術家,都在視覺形式營造上表現語言多元化,表達自身的審美理念、取向及情感需求,對畫面進行取舍、重構,通過內在精神的轉化來追求物我交融的意境。
總之,意象性油畫是個人審美視點與多維度的感性和理性相結合的藝術理解,展現出區別于他人的多樣化色彩視覺營造形式,更為純粹地體現了畫家的個人情感。意象性油畫色彩的視覺形式是獨具中國文化精神和藝術氣質的,在推動我國油畫發展以及美術教育方面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40.
[2] 王東聲.意象油畫研究[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3]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趙思源(1995—),女,延邊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