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縱覽近些年的各大美術展和高校畢業展,在中國畫的創作中,尤其以工筆形式表現的作品數量開始攀升。工筆畫在當代的迅猛發展不僅由于其自身強大的包容性所帶來的無限創新空間,而且其精勾細描和制作的肌理效果所產生的視覺沖擊力更能適應當代人的審美需求,還有一點是相比較寫意畫而言工筆畫創作的成功概率較高。
關鍵詞:工筆畫;創新;審美需求;成功率
1 工筆畫的創新空間較大
工筆畫由于自身的創作方式和表現技巧等特性,決定了工筆畫比起寫意畫能更自由地汲取并融入西方繪畫的一些表現形式、繪畫語言和創作觀念等。例如,在當代工筆畫創作的構圖上,開始摒棄傳統布局中“自然天成”的表現方式,越來越重視畫家的主觀印記,把西方現代設計中構成的表現方式與工筆畫的創作融合,將點、線、面進行巧妙的組織對比,產生一種節奏感,再運用超現實主義的創作觀念重新組織畫面,從而更能自由靈活地表達時間和空間感,使畫面展現出一種強烈的視覺效果和形式美。
在繪畫材料的使用上更多樣化,開始使用除傳統的毛筆、宣紙和絹等以外的繪畫工具和材料,如紗布、化纖材料、砂紙、巖彩等。
當代畫工筆的藝術家們為了充分發揮色彩的表現力,追求傳統中國畫顏料難以企及的畫面效果,開始普遍使用除傳統的國畫顏料中石色和草色以外的顏料,如巖彩、丙烯、水彩等。這對工筆畫來說也是一次色彩意義上的革新,使工筆畫表現的空間進一步擴大,形象更加真實生動,畫面的視覺效果更具吸引力。
在表現技巧上為了追求物象的質感和視覺張力借助新型材料廣泛制作肌理效果,以此打破了傳統工筆畫以勾線平涂為主的二維空間的視覺特性。例如,積水法、拓印法、撒鹽法、撒肥皂法、噴染發、洗擦法、揉紙法、脫落法等的普遍運用不僅能更好地表達物象的質感之美,還能給觀眾帶來深刻的視覺感官體驗,從而突破了中國傳統工筆畫“隨類賦彩”的用色觀念和分染、罩染、平涂、勾勒等的表現技巧,使得工筆畫的色彩和技法更為豐富。當代畫工筆畫的畫家們的用色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膽的用色并帶有畫家自己的主觀性,常常把畫面中的色彩處理成統一的色調,再依據畫家自己的創作意圖來處理畫面的明暗和色彩的冷暖關系,從而表現出一種朦朧含蓄,或是超現實主義,或是古樸典雅,或是逼真寫實等的審美情調和具有一定的空間感的畫面效果,傳達創作者獨特的審美情趣和思想情懷。
2 工筆畫更能適應當代人的審美需求
我們當代社會可以說是屬于圖像的時代,自照相機誕生以來直觀的視覺圖像已經逐漸占領我們視線,照片、影像并伴隨著互聯網和出版業的快速發展,使圖像的生產和流傳速度也不斷加快。這些圖像不僅給我們展現了更為生動逼真的物象細節,而且能讓人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尤其是電視和電影藝術的誕生更是給人們帶來一種新型的視覺享受。在當代社會化大生產的商品社會,琳瑯滿目的視覺盛宴促使人們的審美需求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更加關注娛樂性強、有新鮮感的事物,在視覺享受上更注重沖擊力強的物象。
由于工筆畫的包容性所帶來的無限創新,不管是在材料上還是在技法上的創新都更適合表現當代的一些物象,如不同服飾的質感、建筑物和玻璃金屬器皿的質感等。不僅描繪得細膩真實而且生動可人,在很大程度上補充了傳統中國畫在視覺張力上的欠缺。尤其是肌理在當代工筆畫中的運用,更是讓當代人多元化的審美需要得到滿足。細膩真實的工筆畫給觀眾帶來更直接的視覺享受,更易于讓人領悟,和當代快節奏生活下人們的審美需求相適應。
3 工筆畫的創作成功概率較高
工筆畫自誕生以來經過不斷發展和完善,逐漸形成一整套較為完整的表現技巧,如工筆畫中就線的表現技法就有所謂的“十八描”,根據不同的物象選擇適用的線條技法;在賦色上基本是采用物象的固有色為主,多以典雅、明快為特色,深深體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審美情趣;在表現方式上基本是以細膩真實地再現物象為主,較少表現藝術家的主觀情感;在材料的運用上基本是以易于掌握和控制的熟宣紙或絹為主;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特定物象的特定畫法,如基本上所有花卉的花蕊都采取“瀝粉”的表現技巧,所有鳥的翎毛都采取“絲毛”的表現技法。還有其他的傳統技巧,如分染、罩染、統染、接染、碰染、烘染、醒染、襯染、提染、堆金瀝粉、貼金箔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工筆畫的技法也在不斷豐富,尤其是肌理制作在當代工筆畫中的運用更是多樣,如拓印、積墨、噴繪、潑灑、洗擦、堆積、揉紙、脫落、粘貼、加劑、撒鹽等等。
綜上所述,由于工筆畫所使用的繪畫材料易于把握和表現技法的體系化所帶來的穩定性,在工筆畫的創作中只要按照其繪畫制作流程一步一步地走下來,成功的概率相對于寫意畫來說一般比較高。
參考文獻:
[1] 蔣彩萍.中國畫材料應用技法[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2] 曾景祥.工筆技法理論研究[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3] 韋紅燕.當代學院工筆的特點與意義[J].美術觀察,2006(1).
[4] 徐巍.視覺文化與當代讀者審美趣味的轉向[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
[5] 牛鈞.圖像化時代的審美反思[J].裝飾,2001(4).
[6] 陳孟昕.關于工筆畫的技術問題[J].藝術探索,2001(3).
[7] 郎紹君.淺談當代工筆畫[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07(4).
[8] 曹晶.淺談中國當代工筆畫發展現狀[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
作者簡介:李云鵬(1993—),男,山西運城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