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玲 姚宏穎
摘 要:體態律動是利用身體各部分作為表達音樂的樂器,即把音樂聽覺的內容化為肢體語言進行表達。體態律動作為音樂課堂教學實踐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將這種方法運用到視唱練耳的節奏教學中,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視唱練耳的興趣。本文從常用節奏型教學、多聲部節奏教學、節奏創編教學三方面談體態律動在視唱練耳節奏教學中的滲透。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提升學習與運用的能力,希望能為視唱練耳教學的教育者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體態律動;視唱練耳;節奏教學
1 常用節奏型記憶的應用
常用節奏型的節奏記憶一般是通過讀、聽、打等訓練方式,在模仿中反復練習并讓學生用筆記記下來。通常這種機械式的訓練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使他們不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從而造成聽覺上的惰性。我們通過體態律動滲透于視唱練耳節奏教學中,可以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也會讓他們對常用節奏型的記憶更加深刻。游戲式的體態律動采用圓圈式的節拍游戲和杯子游戲,通過這樣的游戲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感知節奏,表現節奏,并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樂感。
1.1 圓形的節拍游戲
首先,讓所有同學坐下圍成一個圓形,每個同學根據老師打出來的節拍形式打一次,第二個同學要在速度、力度以及重音上作出改變。其他同學根據第二個同學的重音和變化的地方進行拍手或者跺腳,第三個同學跟第二個同學作出不同的變化。中間可以由教師變化指定下一個同學,直到最后一個同學結束節拍游戲。通過一個接一個的節拍訓練,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寓教于樂中學習到知識,也能感知節奏的快速變化,進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協調能力。
1.2 杯子游戲
將學生排成兩排,教師在中間擺上四個杯子,手指著哪個杯子,學生就用手拍一個四分音符的節奏,邊用手打邊用嘴念“噠、噠、噠、噠”的節奏,當學生把四分音符節奏的律動慢慢熟悉后,隨后教師在第二、四個杯子的旁邊分別加一個杯子挨在一起。當老師快速拿起又放下這兩個杯子時,學生就用手拍兩下,拍一個八分音符的節奏,邊用手打邊用嘴念“噠、噠噠、噠、噠噠”的節奏。反復訓練幾遍,當學生熟悉了這個節奏后,老師便請學生到中間來,讓他們一邊用手操作杯子一邊嘴里念著節奏。通過這樣運用體態律動的游戲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歡快的游戲氛圍中學習節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節奏的敏銳性,還可以鍛煉他們的協調能力。
2 多聲部節奏教學的應用
多聲部作為視唱練耳學習中最高層次的一種音樂展現形式,它是在單聲部旋律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或者多個聲部,從而形成橫向和聲和縱向旋律交錯的立體音樂形式。與單聲部相比,它更能夠都大大地豐富音樂作品的表現力。
那么,在多聲部教學實踐中要想做到快捷準確地記憶音樂,我們可以通過體態律動,利用手、腳等肢體語言進行多聲部節奏教學,這樣樂曲中的節奏就不是一個機械的動作。學生通過身體的肢體語言獲得一種自由舒適的狀態,從而有效地增強學生的記憶力。要求學生念讀的時候,左手拍左肩膀稍微力度大一點,拍出重音的感覺出來;右手拍右肩膀,要用手指點出節奏型,然后用左右腳打出拍點來,相互交替進行,口中同時念出帶有重音的節奏。我們開始放慢速度進行一輪訓練,等稍熟悉后加快速度再進行第二輪,直到反復多進行幾輪。這種訓練節奏的方式,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四肢協調能力和大腦的控制能力,還可以通過不同肢體語言感受橫向單聲部節奏的律動以及縱向多聲部的節奏之間的交錯與對位,增強學生對多聲部節奏的敏感度。
3 節奏創編的應用
節奏創編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對節奏型的敏感度,可以加強學生對節奏型的運用,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節奏創編中我們運用體態律動教學,使學生適應“動起來綜合式、即興式”的學習節奏,通過這種方式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對視唱練耳課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創造力和表現力。比如教師先根據一個音樂作品中的特點展示一個節奏原型,然后在規定的速度里即興創編一小節不同的節奏組合,要求學生創編四聲部的節奏律動。
節奏創編完之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創編的節奏利用左右手和左右腳擊打,讓學生在這種身體律動中感受自己編創出來的節奏型重組和組合。通過體態律動一起結合的創新性方法,學生自然能夠全身心投入練習和訓練,潛移默化地提高了節奏對位的能力。雖然這個方式有一定的挑戰性,但是,趣味性強,對學生的節奏感的訓練和整個音樂綜合素質有了一定的提升。
4 結語
在當今多元文化發展的時代,視唱練耳課堂教學應更具趣味性,教學手段應更為多樣化。將體態律動引入視唱練耳課堂教學并滲透在節奏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同時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與參與性,體現視唱練耳教學互動性、多元化的特點,拓寬了視唱練耳教學的新思路,提升視唱練耳教學的效率與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張巧玲(1996—),女,江西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視唱練耳。
姚宏穎(1994—),女,河北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視唱練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