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
摘 要:這些年隨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器樂進課堂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得到了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廣泛重視。本文主要分析小學音樂課中“器樂助學”的意義,探尋實施“器樂助學”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器樂;助學意義;方法
在新課標中指出:“器樂演奏對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造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器樂教學應與歌唱、鑒賞、創造等教學內容密切結合。”[1]目前,器樂進課堂在各學校開展得風生水起,我們切實感受到合理運用器樂輔助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器樂助學”的意義
第一,提高音樂課堂的整體參與度。特別是對那些喜歡音樂卻又不擅歌唱的孩子,小樂器更能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成為其音樂學習的動機,使全體學生都能有效地參與到課堂環節中,達到教學目的。
第二,豐富教學手段和方法。器樂對于課堂的作用和意義是解決問題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是完善和補充音樂課整體教學的工具。當學生在欣賞、歌唱、識譜、視唱、創造等方面出現問題時,教師可以借助樂器的工具作用,通過演奏技能把音樂當中不容易掌握的知識難點表現出來。
第三,豐富音樂表現的形式。在傳統音樂課堂中,常用“聽”與“唱”的教學模式,器樂的加入則增加了“奏”和“演”的要求,在豐富課堂表現形式的同時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使課堂上既有快樂的歌聲,又有器樂演奏的美妙之聲。這樣的氛圍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和音樂素養。
2 “器樂助學”的方法
選擇器樂的種類和教學方法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的音樂能力,以及教材上的內容。筆者在課堂實踐中體會到,課堂器樂教學采用統一樂器進行集體教學效果更好。使用統一的樂器有利于教師結合課本內容統一施教指導,而且同學間相互比較也益于調動學習積極性。
2.1 培養低段學生節奏感
在滬教版教材一年級上、下冊課本中出現的打擊樂器有鈴鼓、舞板、小鈴、鼓、沙球、三角鐵、雙響筒等,這些打擊樂器幾乎囊括了小學階段使用的所有打擊樂器。通過對打擊樂器音色的辨識,演奏姿勢、演奏方法的掌握提高學生對音樂課堂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參與打擊樂的實踐也可以囊括大多數知識點的學習,如音的強弱、長短等。
在音樂教育家奧爾夫的觀念中就特別倡導“打擊樂器伴奏”這一方式,因為它符合一年級孩子節奏學習的特點。學生通過演奏打擊樂器感知音樂要素,在學習的過程中從依照教科書選擇樂器到自主選擇,從簡單地模仿到自主創新。學生打擊樂演奏能力提升的同時,對節奏的認識與應用能力也會有相應的提升。
2.2 輔助中高段學生識譜,提高視唱能力
在中、高段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的識譜情況出現兩極分化,凡是識譜能力強的學生基本上都有器樂學習的經歷。這說明識譜教學的重點不在于課堂理論,而在于課后實踐。所以,引進有固定音高的樂器進課堂是促進學生識譜的最佳途徑,通過學習器樂演奏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
例如,從三年級上學期開始口風琴教學,樂譜中出現的所有音符、記號、節奏、節拍等都可以和口風琴教學結合在一起教學,做到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在第一單元學完高音譜號和五線譜之后,開始借助口風琴實踐鞏固剛剛掌握的音高位置,進而演奏樂曲。《乃喲乃》這首歌曲由3個音構成,適合學生初步嘗試。《快樂的歌》由6個音構成,老師講解清楚節奏難點后由學生自己摸索音高位置,視唱旋律,這樣五線譜的知識點可以不斷地得到鞏固,學生的識譜能力也在實踐中逐漸提高。在大家對口風琴的學習興致盎然時可以在課堂開始設置“音樂會”時段,輪流為全班同學表演,老師及時給予評價和鼓勵,通過科學的教學評價有力地激勵教師進取,促進學生發展,完善教學管理,推動音樂課程的建設與發展。[2]
2.3 輔助分聲部音準,提高合唱能力
小樂器是幫助學生學會傾聽的有效手段,它讓學生“關注自我與他人”的演奏效果,習得從單聲到多聲的聆聽體驗。[3]當單聲部的音準能力得到提升后才有條件進行二聲部的合唱。滬教版教材從三年級下冊的《晚風》開始嘗試用輪唱的形式演唱,隨后二聲部作品的數量和難度逐漸增多和提高。我們以合奏教學作為實施合唱教學的突破口,口風琴合奏教學是提高學生合唱的音準能力的有效途徑。
例如,筆者在進行二聲部歌曲《行進到普勒多利亞》的教學時會先讓學生集體演唱、演奏歌曲旋律,再根據每個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組,每組6~8人,自由選擇高、低聲部在口風琴的輔助下進行合唱樂句的練習。因為低聲部的旋律特點不像高聲部那樣鮮明和容易記住,會適當偏重低聲部,如指定一個同學用口風琴吹奏低聲部旋律,輔助兩聲部合唱時低聲部的音高準確。適當練習過后再挑小組進行學習成果展示,進而全班分兩聲部演唱歌曲結尾。
器樂進課堂是小學音樂教學必不可少的部分,隨著音樂課程的不斷改革和發展,課堂器樂教學呈現愈發重要的作用。學生通過課堂器樂演奏活動更好地實踐和體驗音樂、融入音樂,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中豐富了情感體驗,提高了審美品格。
參考文獻:
[1] 課程改革委員會.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J].中國音樂教育,2002(01).
[2] 姜旻.以“奏”促“唱”:有效歌唱教學的新路徑[J].教育觀察,2018(04)
[3] 黃長安.音樂教育與教學法研究[M].西安地圖出版社,20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