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的造物已經歷經了幾千年的歷史,其間不乏凝結著勞動人民智慧的產物。流動營生工具作為民間造物思想的產物由古至今在形式和功能上發生著變化,蘊含的造物思想也代代變遷。造物思想影射著時代的觀念、價值觀、方法論等方面。本文將從“制造”和“智造”兩個思想維度對其進行研究,分析造物思想的變化的同時,反思設計的發展。
關鍵詞:造物;營生工具;設計思想
“制”,動詞。通常表達一種動態語境,如制造、制定。“智”一直以來都是以名詞的詞性來呈現出一種靜態的語境,如智慧、智能。在詞性上,一個動詞與一個名詞互相比較,顯然不合常理。但將這種比較放置在語境中,會使得對比更加直觀且強烈,如“制造”與“智造”。同為造物,前者強調使用身體機能,后者則強調運用腦力知識。流動營生工具作為交織著體能和腦力的產物,是在經歷了物物交換的原始形式后,伴隨著貨幣為媒介的商品流通而產生的。在中國漫長的造物實踐中,不僅留下了諸多勞動產物,也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流動營生工具的造物思想,在反映時代商品經濟的特征同時,也蘊含著廣大勞動階層的生活智慧。在“制造”與“智造”之間,造物思想在不斷漸進的過程中改變。
1 以“制”造物
人類生活有著一般動物所不能比擬的種種智能活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造物活動。設計產生之初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在石器的制作中已經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和需求性,與之相應的造物思想一并萌生。這一時期的造物思想基本處于“制造”的階段。雖然在手工藝時期的設計實踐中,已經孕育了人類“智”的成分,但是設計的驅動因素還停留在對于滿足基本使用功能的需求之上。落后的生產條件把造物思想限制于“制造”中,“智”相當于一種生產資料的原始積累,并未對設計實踐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在中國,流動營生工具的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周禮·地官·司市》中記載:“夕市,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為主”。這是人們在自發性的需求活動之下,繼而衍生出的一類非正式空間集群形態。由此可見在西周時期,販夫走卒的沿街叫賣已是極為平常的生活圖景。在商業模式的靈活性和經營模式的單一性的特征之下,流動營生工具的生產愿望被激發出來。早期的流動營生工具為手工制品,以植物藤條編制而成,輕便易于搬運。空間尚有明確的功能分區,基本劃分為儲藏和展示兩個區域。“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樣的營生工具在設計上雖有巧思但仍不能稱得上智慧。其中的設計缺陷也顯而易見,“機器當然應有盡有,就是不大牢”。作為當時的流動營生工具,確實實現了設計的初衷——滿足低水平的商業需求,造物思想僅僅關注解決最基本的使用功能。由于受制于生產環境,如何“制造”出合適工具來獲取利益最大化是當時需要解決的最為緊迫的問題。基于此,造物思想的形成在某種程度上來講不是對于規律的順從而是迫于環境的妥協。
2 以“智”造物
與世間萬物優勝劣汰的發展規律相同,造物思想跟隨時代變遷也在不斷更迭。在設計發展的初期階段,造物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于落后生產條件中難以施展拳腳,設計最終的落腳點通常是制作。但隨著現代社會的到來,工業化帶來的生產技術與生產力的進步使得在原本單純的“制”造的機體上滋生了更多充滿人類智慧的“智”造因子。這一轉變不僅是人類在設計實踐過程中經驗累積的量變,還是現代生產發展推動下思想的質變。在這一時期,“制造”所得的簡單功能已經難以滿足現代社會的復雜需求,以“智”造物在這一時期來勢洶洶并成為設計實踐的主要推動力。
解構與重構向來是民間設計師常用的設計手段。當代秋冬時節常見的流動營生工具——烤紅薯車,與古代制作工藝的傳統韻味相比,這一設計顯然散發著現代工業氣息。本是貯藏煤油的鐵皮桶被用作烤制紅薯的容器,蜂窩煤爐在紅薯的生熟之間源源不斷地輸出熱量,自行車輪胎雖與本體分離但依然發揮著輪胎的延伸功能,與粗略焊接的鋼鐵框架一起,構成背負全部家計、游走于街頭巷尾的營生工具。對比古時小巧精致的手工工藝品,融合了現代“智慧”的營生工具在“制造”上實質是退步的。在手工業社會,技術和生產的落后限制了設計的進一步延伸,但進入現代工業社會的今天,智慧的人類之光也無異于正掩蓋著制造的精粹。
3 結語
流動營生工具是街頭巷尾最熟悉的陌生之物,我們通常僅將其視為用具,就好像它們從來不是設計品一般。因為在普遍認知里,設計高于生活;在求新求變的設計師的心中,市井日常對于設計而言索然無味,“制造”與“智造”猶如有著云泥之別。誠然,人的審美經驗來源于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那些可以被稱之為藝術化生活的經驗,來源于人們對美的生活物品的使用和創造。如果生活之物是藝術之物,其設計、制造和使用的經驗亦可稱為藝術經驗。如果是這樣,日常生活和設計之間必然是相通甚至相同的。若設計站在高處俯視日常生活,以“智造”為己任,設計可能會淪為形式化產品的附庸。設計從不缺少高瞻遠矚,腳踏實地才能造物,從而避免造“誤”。
參考文獻:
[1] 曹勇.探析中國古代造物之道[J].現代裝飾,2013:105-106.
[2] 胡飛.中國傳統設計思維方式探索[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150.
作者簡介:楊依依(1994—),女,碩士研究生,從事設計思維與創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