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昕
【摘 要】隨著新一代科學技術發展浪潮的襲來,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與物聯網等等名詞日益受到人們關注。技術創新與技術領先亦成為各國與各行業企業的發展戰略與發展目標。基于感知技術、大數據及云計算的物聯網技術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一部分,已日益融于各行業的發展模式中,并將在未來對各行各業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顛覆性影響。本文專注于金融視角,在充分了解物聯網技術的基礎上,研究分析物聯網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范式,重點分析物聯網技術對金融業在成本、信息、風險等方面的顛覆性影響。
【關鍵詞】物聯網;金融;應用
一、物聯網技術
物聯網(ToI)顧名思義就是“物物相聯的網絡”,由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三層次架構構成,該技術通過射頻識別技術、紅外線感應器等傳感設備進行信息收集篩選,由網絡層依托互聯網進行信息的交互通信與處理,最后信息有效實時的傳輸到應用層以實現對物體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與管理。
物聯網具有全面感知、可靠傳遞和智能處理三大特征。其實質是利用事先在物品或物品中嵌入的傳感器與現代化數據采集設備將客觀世界中的物品信息最大程度的數據化,再利用物品識別技術與通訊技術將數據化的物品信息連入互聯網,然后將這些信息傳遞到后臺服務器進行整理、加工、分析和處理,最后利用分析與處理的結果對客觀世界中的物品進行管理和相應的控制。物聯網的精髓在于“感知”,通過無線網絡技術、RFID技術、傳感技術以及嵌入設備系統等技術的應用,將人與物納入一個可以相互感知的網絡中,而物到物、人到物、人到人的基于相互感知的交互活動就構成了一個感知社會。
目前綠色農業、工業監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遠程醫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環境監測等各個行業均有物聯網應用的嘗試,某些行業已經積累一些成功的案例。物聯網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也開始逐步發展。
二、物聯網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
(一)破解動產質押難題
目前,我國的動產資產達到50萬億到70萬億,而用于動產融資的規模卻只有十分之一左右,存在很大市場潛力。同時,動產融資是中小企業主要融資形式,但金融業開展動產融資業務發展卻困難重重。
動產較不動產有易變化,狀態不穩定的特點,面對哄搶貨物,重復質押等惡意抵制權利實現的行為,銀行等金融機構無法及時察覺并有所作為。傳統的動產融資業務中,銀行通常委托監管方對抵質押動產資產進行監督管理,而這期間的監管效果主要依賴監管方的執行力與履職狀況,銀行出于被動的狀態,同時動產融資業務缺乏系統支撐,信息錄入與傳遞依靠人工流程繁瑣,效率不高。這種情況下,一旦監管方出現管理不善或道德風險,就很難保證抵質押物的數量、質量,從而帶來很大的風險隱患。
物聯網金融為破解動產融資困境提供手段。物聯網技術在產品的生產、流通、倉儲、交易過程中,產生大量有效的客觀信息,能解決業務困境的主要問題。物聯網感應端的信息獲取使得銀行不必依賴物流監管方對抵質押品進行監管,同時業務期間,銀行可以通過自身監管或者與物聯網技術公司合作,獲取實時的第三方數據,對抵質押物的位置,狀態,權益歸屬做到實時監管。
以平安銀行在大宗商品融資上的物聯網技術應用為例分析物聯網金融破解動產抵質押困境的有效性。2016年,平安銀行聯手幾家大型倉儲物流公司在全國范圍內對部分鋼鐵基地進行物聯網化升級,以期實現基地運行的智能化。改造后,在貨物卸載時,重力傳感器會時刻采集入庫貨物的重量,定位設備實時檢測貨物的位置,此過程中產生的信息會傳遞到后臺倉單管理系統,系統自動對比前后設備采集的貨物的重量數據,從而判斷貨物卸載是否結束,結束后,3D掃描設備會對入庫的貨物進行3D的輪廓掃描,并將信息傳輸到后臺倉單管理平臺。倉單管理平臺根據貨物的庫位,重量,位置及貨物信息生成倉單并鎖定。當對貨物有未授權的操作時,會觸發預警系統,并將預警信息傳送到前端移動app,從而庫管人員或銀行人員及做出判斷與行動。在此鋼材基地運行的過程中,減少人為動作,有利于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可以實時掌握動產信息,有效的防范了對貨物未經許可的操作,從而也進一步防范傳統動產融資業務中存在的問題。
(二)車聯網推動車險變革
車聯網(IOV:Internet of Vehicle)是指車與車、車與路、車與人、車與傳感設備等交互,實現車輛與公眾網絡通信的動態移動通信系統。通過車與車、車與人、車與路互聯互通實現信息共享,收集車輛、道路和環境的信息,并在信息網絡平臺上對多源采集的信息進行加工、計算、共享和安全發布,根據不同的功能需求對車輛進行有效的引導與監管,以及提供專業的多媒體與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車聯網是近年來新興的物聯網概念中的一個分支,是物聯網分支中發展最快、成熟度最高的領域之一,其中不僅依靠物聯網的感知層形成車輛、道路、環境和人的覆蓋網絡,還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實現信息實時篩選,通信,共享。
車聯網對車輛保險的發展有著重要價值。通過對人、車、路、環境信息的采集與分析,可以降低騙保率,提高承保收益,并可創造新的收益。通過對車輛及駕乘人員信息的分析和處理,保險公司對風險事故可以由被動應對轉為主動管理,降低事故發生率和理賠成本。通過實時信息交互和綜合服務,可以提升客戶服務水平,提高續保率。與傳統車險相比,車聯網保險可以考慮更多合理的定價因子,使駕駛風險能與保費更加對應,帶來了車輛保險定價模式的改變,有望突破傳統“靜態”的定價模式的局限。
除此之外,車聯網保險通過費率手段鼓勵安全駕駛,使得“好司機”獲得更低的費率,使得用戶有積極性和動力去管理、約束自己的行為,一定程度避免道德風險,實現風險管理的作用。同時借助于車載裝置,保險公司能夠向用戶提供導航、緊急救援、車輛尋回等各種服務,使得車險向服務型保險轉換。
(三)推動供應鏈金融發展
供應鏈金融,就是銀行將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聯系在一起提供靈活運用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一種融資模式。即把資金作為供應鏈的一個溶劑,增加其流動性。一般來說,一個特定商品的供應鏈從原材料采購,到制成中間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在這個供應鏈中,競爭力較強、規模較大的核心企業因其強勢地位,往往在交貨、價格、賬期等貿易條件方面對上下游配套企業要求苛刻,從而給這些企業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而上下游配套企業恰恰大多是中小企業,難以從銀行融資,結果最后造成資金鏈十分緊張,整個供應鏈出現失衡。
金融機構將物聯網技術引入供應鏈金融業務中,可以解決信息不對稱帶來的約束和風險,而且在業務成本與風險方面都會給供應鏈金融業務帶來積極的影響。業務成本方面,物聯網技術的引入會改變商業銀行信息獲取成本的構成,增加員工培訓、人才引入等人力資源成本; 業務風險方面,物聯網技術的引入對傳統供應鏈金融業務中的常見風險如信用風險、信息傳遞風險、企業文化差異風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四)新型投資方式-“物聯網x”
物聯網x投資形成物聯網投資新模式,傳統投資是財務投資,物聯網推動投資的“資”是資源的“資”,通過給被投企業投入資金以及技術改造、模式再造,推動企業物聯網化轉型升級,通過物聯網金融給予融資服務,通過物聯網電商給予一定的訂單和市場支持。實現對企業的全面的資金、技術、模式、市場的全面支持和服務,實現投資的高溢價回報,這就是物聯網x投資,它是投資新模式。
物聯網公司將應用場景的解決方案與產品配套給予投資公司,投資方對購入企業進行技術場景改造,實現企業轉型,進而估值上市,因此,利用物聯網的創新思維、技術、模式,與股權資本的結合,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升級,物聯網x探索出了一條供給側資本與創新完美結合的新模式。
三、物聯網技術對金融業的顛覆性影響——從主觀信用走向客觀信用
物聯網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會助力主觀信用體系走向客觀信用體系,進一步緩解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并有利于金融風險的控制與防范,極大的激勵金融領域創新發展。
無論是傳統金融業還是互聯網下的金融業依靠的信用體系是主觀信用體系。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對企業的經營狀況,資產負債狀況,對個人的收入負債狀況等信息進行調研,進行信用評級,從而決定是否給予資金支持,批準上市或發放保險額度,作出金融服務決策。這種決策模式依賴于工作人員的經驗積累和主觀判斷,同時調研人員的信息獲取來自人工錄入收集,來自客戶的報表,收入證明等,這些信息都帶有主觀性,并不能避免信用風險與信息不對稱問題。
物聯網金融的發展為金融業建立起客觀信用體系。物聯網所有的信息都是在實體世界鏡像感知的信息,這個差別將導致互聯網金融和物聯網金融的商業模式、架構體系、思維方式存在根本不同。客觀信用模式可以極大降低信用風險,為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以及動產質押和浮動質押等業務的發展帶來廣闊前景。物聯網為金融提供了構建客觀信用體系、防范金融風險的抓手,這將為構建中國的金融信用體系奠定基礎。
目前中國是金融大國,但不是金融強國,很重要的原因是信用體系,發達國家擁有非常完備的主觀信用體系,而中國的信用體系欠完備。但隨著物聯網技術的推進,中國有可能在物聯網金融推動信用體系方面取得主導地位,實現從金融大國到金融強國的轉變。
四、本文結論
隨著物聯網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與發展,該技術在金融業的應用也日漸成熟。物聯網技術感知物體、信息處理、智能處理的特征與優勢為金融行業破除動產融資難題,助力中小企業融資,加強銀行資金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提供技術可能與方法。同時推動保險業車險、物聯網投資也日益成熟。物聯網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推動主觀信用體系向客觀信用體系的升級,將對金融業產生顛覆性影響,助力中國從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轉變。
【參考文獻】
[1]邵平.物聯網金融與銀行發展[J].中國金融,2015(18):16-18.
[2]江瀚,向君.物聯網金融:傳統金融業的第三次革命[J].新金融,2015(07):39-42.
[3]闕方平.物聯網金融:一場新的金融革命正悄然來臨[J].武漢金融,2015(01):21-24.
[4]董偉. 物聯網在物流金融行業的應用分析[D].山東大學,2014.
[5]陳燕. 基于物聯網的金融服務業創新動力機制研究[D].天津商業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