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
【摘 要】由于個人所得稅征收群體龐大,稅源廣泛,是我國保證財政收入的重要稅種之一。它在調節社會貧富差距、調整個人收入,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18年,我國建立了以個人為課稅對象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雖然,近40年來,《個人所得稅稅稅法》相關制度和法規經過不斷的修正和改革,隨著提高免征額、優化合理調整稅率級距、細化收入減免范圍、設立專項附加扣除等具體措施的改進,個稅制度日趨完善,稅制結構日趨合理,但以個人為課稅對象的稅制在在實踐中一定程度上違背了稅收公平原則。相對而言,以家庭為單位申報個人所得稅則更能實現稅收的公平性。隨著我國經濟形勢發展可觀,民眾對牽涉切身個人利益的所得稅關注度越來越高,各界代表對我國實現家庭課稅制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強烈。本文通過闡述在征收個人所得稅以家庭為申報單位的好處,借鑒學習國外成熟的經驗、做法,結合我國實際國情,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家庭;個人所得稅;制度
一、我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制度
2019年1月1日以前,我國實行的是以個人為課稅單位的分類課稅模式,針對納稅人的收入分成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等11項,不同項都有規定的費用扣除和對應稅率,在計算個人所得稅時,分別分項計算合并繳納。2019年1月1日施行的新個人所得稅將個人取得的收入分為9類,其中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四項按繳納年度合并收入計算個人所得稅,其余的經營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偶然所得仍然按照各自稅率分別個人所得稅。同時,新政策制定了一些特別支出的抵扣項,包括子女教育費用、繼續教育費用支出、大病醫療費用支出、住房貸款利息支出、住房租金支出、贍養老人等六大專項附加扣除。從新稅法的改革,不僅象征著我國由分類課稅模式向綜合和分類合并課稅模式跨越出實質性的一步,更考慮了個人在家庭中承擔的部分經濟負擔因素。但并未徹底解決以個人為納稅單位可能造成稅收縱向不公平的問題。
當前,我國個人所得稅稅法仍然是將個人與家庭割裂開來考慮征稅納稅,并未完全充分發揮調節個人收入狀況的作用。
例如有甲、乙、丙三個家庭,均有一未成年子女需要撫養,甲家庭中的成員中男方每月取得收入11000元,女方因身體原因在家休養,未取得任何收入。乙家庭中的成員中男方每月取得收入7000元,女方每月取得收入4000元。丙家庭中的成員中男方每月取得收入6000元,女方每月取得收入5000元。(以上收入均為扣除“五險一金”后收入,且三個家庭均無其他專項附加扣除費用)。
在現行以個人為課稅對象的制度下,甲家庭中男方需繳納的個人所得稅最低為(11000-1000-8000)*10%+90=290元。乙家庭中男方需繳納的個人所得稅最低為(7000-1000-5000)*3%=30元。丙家庭中男方因收入6000元扣除子女教育專項1000元未達到起征點,不需要納稅。
如果按照以家庭為課稅對象征收個人所得稅,家庭總收入相同,均為11000元,家庭成員人數相同,均為3人,專項附加扣除1000元也相同,在計算個人所得稅時收入扣除專項附加均為1000元,人均收入5000元,未達到繳稅起征點,無需交稅。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以個人為課稅對象的制度下,由于家庭成員收入比例的不同,可能造成負稅不公平現象。而以家庭為課稅對象則充分考慮的負稅公平原則。
二、以家庭為課稅申報個人所得稅的優勢
以家庭為課稅對象是將家庭所有成員結合起來,以家庭為單位申報收入,并充分考慮到納稅人在整個家庭中所承擔的經濟負擔,包括房貸產生的利息、子女教育、贍養老人以及家庭成員的醫療費用等,來合理確定納稅額的方法。
1、與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相契合。經過我國五千年歷史傳統文化的思想熏陶,人們在思想上有這厚的家庭觀念,并根深蒂固的認為夫妻雙方都負有共同的家庭責任的義務。任何一方通過勞動取得的收入視為夫妻共同收入,雙方擁有的財產也視為家庭共有財產;在支出方面,大多數開支也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比如雙方父母的養老費用、子女的教育費用、醫療支出等。如果將個人所得稅從對獨立個人征收改革為以家庭為單位征收符合中國人對家庭情感上的依賴,肯定了雙方為家庭的付出,促進家庭和諧。
2、有效避免了家庭成員通過轉移資產和收入的方式減輕稅負。如果采用的是個人單獨申報制度,夫妻之間很容易采取轉移部分收入所得來逃避納稅負擔,例如夫妻倆小張(男)和小李(女),小張在A公司每月取得收入7000元,在B公司每月取得兼職收入2000元,小李在C公司每月取得收入3000元,如果B小張和B公司商量在申報時,將兼職收入部分取得人填為小李。原本小張每月要繳納190元的個人所得稅,而通過轉移收入的方式,現在小張僅需繳納60元的個人所得稅,逃稅130元。在家庭制申報下,無論如何轉移,家庭總收入不變,納稅額不變,不會造成稅收流失。
3、納稅不受家庭結構總收入的結構性差異影響。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只考慮了單個納稅人的收入情況,未考慮家庭其他成員的收入狀況,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稅收不合理的現象。
4、充分體現稅負公平原則。稅制設計上要綜合考慮納稅人的收支狀況,考量納稅人家庭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物價水平、消費需求等具體因素,使得征收結果能真實反映納稅人的實際納稅能力。家庭稅制度不僅準確反映社會的稅收主體,更能體現稅負公平原則。
三、對我國實行以家庭為單位申報個人所得稅提出的建議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3%。2018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上年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名義增長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3%。近幾年來,我國國民人均收入穩定逐年上升,增長率保持在6%-7%左右。家庭收入的穩定增長為家庭申報制度奠定了經濟基礎。同時,我國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電子信息技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法律制度越來越健全,為實現家庭課稅提供了客觀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