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石 吉祥樂 董曉寧
【摘 要】目前我國農村地區金融供給側改革的現狀不容樂觀,面臨著諸多困難。本文基于金融衍生品的角度,在分析農村地區金融供給側改革現狀后,探討了農產品的保險與期貨相結合的模式,分析了其優勢和劣勢,并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衍生品;金融供給側改革;農村金融
1.引言
金融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充分發揮金融在市場出清領域中的作用,讓現有的金融資源配置得更加合理。張曉波(2018)[1]運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回歸分析,得出了金融體系改革越深化,經濟發展效益越好的結論。然而,目前我國的金融業存在著有效供給不足的結構性問題。華紅梅(2017)[2]分析了我國目前的金融供給與需求的問題,認為目前普通小微企業與大中型企業的金融供給結構存在著明顯的不匹配。劉玚等(2017)[3]研究了融資規模和結構對實體經濟增長的影響,在金融不發達地區,需要先做大融資規模。農村地區是精準脫貧的主戰場,更要發揮金融對資源配置的優勢作用。在解決了農村地區金融供給失衡的問題之后,才能夠有效地發揮金融對農村地區精準脫貧的推動作用。
2.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的現狀
從農村金融供給來看,首先,目前農村的金融機構依然十分單一,基本上呈現出農村信用社一家獨大的局面。農村金融機構種類較少,網點分布受地域限制明顯。這樣就造成農村地區金融供給嚴重不足,更不用說有效的金融供給就更加稀缺。接著,我國金融供給的地區差距也十分明顯,東部地區發展得要明顯優于中部和西部地區,西部地區金融機構網點的稀缺度更加嚴重。最后,農村的金融機構的經營業務過于側重存款的吸收,在資金貸出的方面就極為欠缺。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網點往往只提供單一的存款和匯兌業務,不能針對農民生產的多樣化需求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
從農村金融需求來看,首先,農村地區的金融需求與城市地區一樣具有多樣化的特點。無論是普通的農村居民還是農村地區的小型企業,無論是基本的農業生產還是擴大經營規模的生產,都有大量的金融需求。接著,農村地區需要規模較大的金融信貸業務。現如今的農村產業鏈發展頗具規模,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的發展,都比以往有了巨大的進步。最后,隨著近幾年農民收入的提高,廣大農村地區的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改善。農民的消費需求拓展到了諸如旅游度假、網上購物等新的消費領域。從這些發展不難看出,傳統的農村金融供給體系已經不能滿足農民的需要了。
總結目前農村地區金融供給與需求的情況,不難發現,我國農村地區的金融供給體系存在著結構性矛盾,成為制約我國金融發展的一大重要阻礙因素。
3.基于衍生品的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新策略
通過分析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的現狀和推進改革的困難,不難發現,金融衍生品或許可以作為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的一個突破口。即使在經濟發達地區,我國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在衍生品種類、交易數量等諸多方面也與發達經濟體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在農村地區,金融衍生品市場就更加的鮮為人知。
然而,金融衍生品的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功能與農村地區的生產發展其實有很高的契合度。農產品的價格受市場供給與需求以及自然因素影響較大,價格波動較為劇烈。農產品的收入又是農民的基本收入來源,這就間接導致了農民收入的波動性。收入存在波動性,那么就必然導致金融機構不愿意給農民提供信貸支持。畢竟還本付息要以未來的收入為基本。
為了緩解農村地區有效金融供給不足的問題,可以考慮使用保險與期貨相結合的方式來改變金融供給失衡的問題。在整個過程中,存在著三個方面的主體,購買農產品價格保險的農戶或是村鎮企業、提供保險服務的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農戶購買保險公司提供的相應的農產品的價格保險,保險公司使用保費收入購買期貨公司的看跌期權產品進行交易,期貨公司將期權產品的風險進一步在衍生品市場上加以分散。這樣就完成了把農產品價格風險轉移到衍生品市場的風險轉移過程。
保險與期貨相結合的方法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優勢:
首先,這有助于緩解農村金融有效供給不足的局面。金融機構可以不在農村地區設立網點,只需要保險公司在農村地區設立網點,甚至只需要增加外派的保險業務員的數量就可以辦理相應的業務。這樣就大幅度降低了增加農村金融供給的經營成本。
接著,這能夠加快農村地區居民思想方式的轉變。衍生品的套期保值功能可以讓農民改善對以往不曾了解的金融衍生品的認可程度。即使相關的轉變不能一步到位,也可以先讓農民了解到保險的重要性,接受保險對于轉移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的重要性。
最后,這能夠完善我國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如果一個國家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只有大量的投機者,那么整個衍生品市場的風險必然是十分巨大。只有保持相當一部分的套期保值交易者的數量,才能夠讓金融衍生品市場良性發展。同時,農村地區保險與期貨市場的活躍,可以使我國的金融衍生品市場更加完善。
當然,目前這種保險加期貨的模式也存在著一些劣勢,首當其沖的就是我國目前農產品相關的期貨、期權種類還十分匱乏。期貨與期權相結合才能最大程度發揮金融衍生品套期保值的優勢。在完善相關的農產品期權品種方面,我國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4.結論與建議
金融衍生品確實能夠在增加農村地區有效金融供給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但是目前的保險與期貨相結合的模式存在著局限性。因為農產品價格波動的不確定性,以及農村居民對保險產品缺乏認知度,目前的農產品價格保險種類缺乏、數量稀少,保險公司得不到足夠的保費收入,因而發展得極為緩慢。然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過程,不存在一蹴而就的情況。我國的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需要和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針對目前金融衍生品在農村地區發展緩慢的現狀,結合其遇到的諸多困難,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可以借鑒美國、日本等先進經驗,將農產品價格保險作為強制性政策。由于深層次的思想認知問題,要讓農民完整地接受金融衍生品可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和幾代人的努力。但經濟發展需要其應有的節奏,不能被拖累。政府可以考慮采取強制性投保的方法,然后針對保費,給予農民一定數額的補貼。這樣,既能夠減少農民的保費支出,又能夠讓農民盡快地享受保險與期貨相結合的優勢。
接著,需要盡快增加相關的農產品衍生品品種。尤其是增加相關的期權品種,期權在套期保值方面可以完整的復制期貨策略,同時,買入期權只有權利而無需承擔義務,在交易策略上比期貨要靈活得多,這樣更能夠降低相關的風險。
最后,有效利用再保險機制。在保險與期貨相結合的模式之中,可以加入農產品價格保險方面的再保險主體。不僅通過期貨公司來轉移和分散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風險,而且讓規模較大的再保險公司來進一步分散風險。從而讓金融衍生品更好地服務農村地區金融供給側改革。
【參考文獻】
[1] 張曉波.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8,34(15):158-161.
[2] 華紅梅.新常態下我國金融供給側改革路徑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7(16):182-184.
[3] 劉玚,植率,王學龍.融資規模、融資結構與實體經濟發展——基于我國金融供給側改革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38(05):13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