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珂羽
【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進程不斷加快,社會信用經歷了從無到有再到發展迅速的階段,“信用”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尚未成熟的信用體系建設無法匹配,凸顯了很多問題。本文以河南省為對象,探討河南省信用發展進程,總結當前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最后從完善各種管理制度,提高信用信息共享度等方面提出主要解決措施,努力完善地方特色的信用服務體系,打造“信用河南”。
【關鍵詞】河南省;信用市場;社會信用體系;信息平臺
一、河南省信用市場建設的進程
近些年來,河南省一直在信用建設的道路上努力地探索著, 打造“信用河南”、塑造良好的河南形象是所有河南人的殷切希望, 也是政府的工作重點。2006年5月, 河南省政府出臺了《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全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 對河南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和信用信息管理工作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和規范要求,指出社會信用建設體系總要求,樹立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建立起信用信息技術支撐體系、信用服務行業監管體系和失信懲戒機制的目標。同年河南省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正式開通,個人信用檔案存儲在數據庫中, 用于金融機構在貸款時主要信用評級指標。2007年12月河南省信用建設促進會建立,致力于通過廣泛的社會活動,促進信用建設、規范市場秩序、服務經濟發展、共建和諧中原。2016年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根據社會整體發展要求,結合河南省實際,制定河南省“十三五”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明確提出了發展現狀和面臨形勢,規劃了總體思路,推進政務、商務誠信建設,建設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推動信用信息互聯互通與交換共享。
二、河南省信用市場現狀
(一)信用體系組織框架初具規模
目前河南省各市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組織領導機制基本全部建立,工作機制不斷完善,在工商、環保、商務等重點行業領域信用信息系統不斷完善,同時成功構建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和“信用河南”網站,將河南社會信用體系與大數據融合,社會各部門在開展工作時,近期可通過在線查詢、遠期可通過系統對接兩種方式,“互聯網+信用”得到有效應用。同時政府出臺了《河南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暫行辦法》等政策,中原經濟區各市也開展了地方信用體系建設的實踐,建立了建設領導小組或聯席會議制度,為完善信用市場建設提供政治保障。
(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效果顯著
作為農業大省和農村金融的主力軍,河南農村信用社多次開展了信用宣傳、金融知識下鄉、信用產品推廣等活動,不斷推進信用戶、信用村(社區)、信用鄉(鎮)的評定工作。經過長期實踐,河南省農村地區信用體系建設已初見成效,在廣大農村營造形成了的良好信用環境,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戶和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促進了當地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脫貧致富、增產增收局面的形成。
(三)信用建設與經濟發展不協調
河南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與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階段不匹配、不適應的矛盾仍然存在。由于信用市場建設處于起步階段,發展水平較低,在實際中主要表現為公司拖欠貸款、制售假冒偽劣商品、信用欺詐、侵犯商標專利權等;宏觀上表現為企業和人民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視程度較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規制度還不完備,信用記錄和信用報告的應用不夠廣泛,信用建設專業人才缺乏,社會整體信用環境有待改善。
三、河南省信用市場存在問題
(一)信用監管不到位,信用安全事件頻發
信用監管是衡量信用體系建設成果的重要指標,信用體制有效發揮作用離不開信用信息傳播、信用監管、信用獎懲等機制的建立和機制間的協同聯動。河南省信用監管缺乏專門部門負責,在不同性質行業監管方式趨同,沒有考慮到行業的特殊性。例如,在衛生醫藥領域,存在嚴重的信息不透明,醫患雙方存在逆向選擇,藥品不安全事件頻頻發生。在保險業中,保險人缺乏信息披露,保險人欺騙被保險人,未及時履行賠償義務,惡意競爭損害保險人的信用形象。金融機構中信息的不透明導致不同的定價和收費,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其信用水平受到質疑,同時各部門和機構的內部控制機制不完善,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惡劣事件常發。
(二)社會信用宣傳少,公眾安全意識缺失
河南省在開展信用宣傳活動、呼吁誠信理念的力度上還有欠缺,反映為公眾信用意識薄弱,誠信問題嚴重。同時受傳統觀念影響,公眾識別信用安全問題上能力不足。在金融領域,某些金融機構不受正式監管,通過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違法活動嚴重侵犯了消費者權益和金融秩序,惡意債務和不及時償還貸款更層出不窮。例如超越集團、百川企業等通過提交虛假材料騙取公眾信任,獲得大量資金后攜款逃,加劇了社會不安定。
(三)信用信息缺乏整合,信息共享機制有待加強
河南省信用信息較為分散,各部門普遍缺乏信息公開意識,技術條件上難以實現共享。信用數據系統大都存在于政府和商業銀行中,公眾和小微企業公司獲取渠道單一。各行業之間信息沒有真正實現共享,使在商業銀行評定貸款人信用、保險公司對投保人信息真實性和完整性、公眾對中小公司了解時缺乏準確數據來源,既不能直接取得數據庫使用權,也不能向數據庫報告累計的信用數據。分散的信息阻礙了河南省信用制度建設。
(四)信用管理專業人才缺失
信用市場是智力密集型市場。隨著產品的不斷創新,信用交易量逐年增加,經營風險也越來越復雜。因此各行業對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要求越來越高,教育應能滿足市場的需要。目前實際情況是相關的高素質人才相對稀缺,雖然在政府的主動下,開展了多階段的信用管理相關培訓,但全社會的信用管理人員卻不能滿足信用體系建設的巨大需求。
(五)農村信貸融資依然困難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及城鎮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河南各縣生產活動已經不再局限于田間耕作,農民外出務工增加,農村民營企業增多,與農村金融機構之間的信貸關系逐漸增多。但是很多縣市地區的企業多為中小企業,其發展的最大瓶頸往往是缺乏資金,盡管對資金的需求很大,但由于涉農金融機構因經營戰略調整和先天不足導致對三農的信貸支持仍然較弱。各職能部門的信用體系建設還缺少長期規劃和持續推動,宣傳力度不大,一些工作處于停滯狀態,對鄉村信用建設產生不利影響。
四、對河南信用制度建設合理化建議
1.構建信用法制體系,以科學規劃和制度建設為基礎,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快信用法規制度和標準建設,對信息采集、披露、評級等方面制定河南省的政府規章、規范性文件,規范社會信用體系,建立健全法制保障體系。
2.建立健全誠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河南省要對食品安全、產品質量、醫療衛生等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經濟健康發展的重點領域建立信用獎懲機制,強化信用監管機制,對信用記錄好的企業和個人加強社會弘揚和給予相關優惠政策,對失信主體納入黑名單和實行懲戒措施,提高失信成本。
3.加強誠信教育和誠信文化宣傳,氤氳誠信守信的社會氛圍。要大力普及信用知識,弘揚誠信文化,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大眾傳媒加強誠信案例宣傳和失信事件披露,形成全民自覺守法、誠實守信的良好社會風尚。
4.大力發展農村地區信用管理體制建設。構建農村金融機構、借貸者、政府之間相互關聯的金融環境、金融秩序,保證信貸資金投放、回收安全流暢,減少信貸風險。增強農民的信用意識,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促進農村地區經濟協調健康發展,為整個社會的信用管理體系的建設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劉煥成,溫芳芳.以信用信息共享推動信用河南省建設[J].情報科學,2008(07).
[2]馮端陽.對河南企業信用狀況及社會信用環境的調查[J].河南省情與統計,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