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崢 王勇
【摘 要】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的提高,加快了城鎮化發展的步伐。在此大背景下,2010年2月至2018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先后確立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這九大國家中心城市。2018年1月,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劉士林團隊發布了《國家中心城市發展報告》,對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8個國家中心城市的發展現狀進行了評估,在“綜合實力”、 “中心作用”、“戰略影響”的排名上,鄭州都位列末位。本文從規模與區位競爭力、經濟競爭力、人才競爭力、科技競爭力、開放競爭力五個方面進行分析,提升鄭州的國家中心城市綜合競爭力,使鄭州建成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提高鄭州在全國乃至全球的影響力。
【關鍵詞】國家中心城市;城市競爭力;鄭州
國家中心城市是中國城鎮體系規劃設置的最高層級,是指居于國家戰略要津、肩負國家使命、引領區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代表國家形象的現代化大都市。2007年,《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年)》中指出:國家中心城市是全國城鎮體系的核心城市,在我國的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中心和樞紐作用,在推動國際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門戶作用。國家中心城市應當具有全國范圍的中心性和一定區域的國際性兩大基本特征。2017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復函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一、鄭州市發展現狀
根據鄭州市統計局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底鄭州市總人口數為988.1萬人、2018年底總人口數為1013.6萬人;2017年GDP為9193.8億元、2018年GDP為10143.3億元;2017年進出口總額為596億美元、2018年進出口總額為4105億元;2017年普通本專科在校生人數為94萬人、2018年普通本專科在校生人數為99萬人;2017年建成區面積500.8平方公里、2018年建成區面積549平方公里;2017年科技項目1228項、全年專利申請量達到50544件,2018年科技項目1336項、全年專利申請量達到70128件。綜合來看,鄭州市在2018年均比2017年在經濟、人才、科技與教育、開放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發展,然而和既有的國家中心城市武漢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根據武漢市統計局公開數據顯示,武漢市2018年總人口數為1108.1萬人;GDP為14847.29億元;進出口總額2148.40億元;普通本專科在校生96.9萬人;建成區面積723.74平方公里;全年專利申請量60511件、全年創投資本總額1337.9億元。
2018年2月,鄭州市政府正式公布《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2017-2035年)》(以下簡稱《行動綱要》),《行動綱要》提出,近期(2017-2020年),開啟鄭州全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新征程,全面建成人民群眾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高質量、高水平小康社會;中期(2021-2035年),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躋身國家創新型城市前列,建成國際綜合樞紐、國際物流中心、國家重要的經濟增長中心等;遠期(2036-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城市。為了實現該《行動綱要》中的既定目標,應從規模與區位競爭力、經濟競爭力、人才競爭力、科技與教育競爭力、開放競爭力這五個方面進行深入剖析。
二、鄭州市綜合競爭力分析
1.提升規模與區位競爭力
鄭州市應以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為核心,通過優化主城區布局,加快建設航空城,雙城聯動,引領城市與區域發展;通過實施組團式發展,區分產業差異,以快速便捷的立體交通為紐帶,推動新城組團與中心城區一體化發展;優先盡快完成中牟、滎陽、新鄭的撤縣(市)改區,加快推進新密組團、登封組團、鞏義組團建設,盡快實現全域城區化;加快中心城區功能疏解,有序推進產業轉移,帶動人口轉移推動鞏義市、武陟縣、原陽縣、新鄉縣、尉氏縣、長葛市、平原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等新興增長中心的進一步發展,培育形成新增人口集聚地,打造發展新空間;進一步優化省市公共服務機構布局,推動一般性批發市場和制造業外遷,鼓勵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向新城組團轉移。在鄭州大都市區發展的基礎上,推動鄭州與周邊毗鄰城市聯動,按照“東擴、西拓、南延、北聯、中優”的發展思路,帶動開封、許昌、新鄉、焦作四個次級中心城區的融合。
2.提升經濟競爭力
鄭州雖然2018年經濟總量破萬億,但是總體經濟發展仍有較大空間。鄭州應在“四新”經濟的背景下,加快鄭開“雙創”走廊、開港產業帶、許港產業帶、鄭新產業帶、鄭焦產業帶等6個專項規劃落地實施,圍繞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發展,提升高端服務與先進制造業核心功能,以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重點集群為抓手,推進大都市區產業帶互動耦合發展;通過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自貿區、自主創新示范區、跨境電商試驗區、國家大數據試驗區、通用航空產業綜合試驗區、國家綜合交通樞紐示范城市、雙創示范基地、新型智慧城市、中歐區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區等政策性項目的支撐,帶動鄭州城區的高速發展,繼而帶動周邊區域城市的發展。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機遇下,推動“空中絲綢之路”強基擴面、“陸上絲綢之路”擴線提量、“網上絲綢之路”便捷便利、“海上絲綢之路”無縫銜接。
3.提升人才競爭力
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鄭州通過“智匯鄭州”人才工程努力讓各類人才在鄭州創業有機會、創新有平臺、發展有空間、生活有溫度。中專以上畢業生、職業院校畢業生、留學歸國人員和技能人才憑畢業證即可申請在鄭州市行政區域內城鎮地區落戶;對落戶的青年人才進行相應標準的生活補貼;對申領青年人才生活補貼的全日制碩、博研究生、本科生,首次購房給予購房補貼。鄭州要堅持以人興業、以業聚才,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布局,主動融入全球經濟循環,引進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吸附力、帶動力的龍頭企業、重點項目、產業集群,著力優化創新平臺,加快科技與金融、軍工與民用、國家與地方、產業與院所“四個融合”,推動孵化器、眾創空間、“雙創”綜合體齊頭并進,讓各類人才創新創業有平臺、有載體。在全球范圍內吸引一批能夠承接重大任務、取得尖端成果、做出卓越貢獻、形成“塔尖效應”的頂尖人才,出臺鼓勵引進高層次人才的獎勵辦法,激勵全社會參與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工作。鄭州要發揮政府投入引導作用,鼓勵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社會組織、企業等有序參與人才資源開發,開展雙元制教育,統籌發揮人力資源優勢與引進培育高端人才,強化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綜合利用,建設結構合理的創新人才隊伍。
4.提升科技競爭力
建設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科技是推手。鄭州要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為引領,大力引進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和國家級科研院所,持續做強先進制造業、做大現代服務業、做優都市農業、做興網絡經濟,不斷提升產業高端化、集群化、智能化、融合化、綠色化發展水平。促進要素向優質企業、新興產業流動,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鄭州還要推動新興未來產業集群跨越發展,重點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及醫藥、智能制造裝備三大新興未來產業集群,著力在信息安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北斗導航、節能環保、增材制造、生物制藥、儲能材料、智能機器人、精密數控機床以及量子通信、虛擬現實等前沿領域實現技術率先突破,強化產學研聯合攻關。設立產業獎補資金和產業發展引導基金,支持鄭州企業圍繞核心技術開展兼并收購。
5.提升開放競爭力
鄭州要開放引領,提升內陸開放門戶地位,深化與中原、沿海地區的聯動,形成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區域互動合作的重要平臺,輻射帶動中原和中部地區開發開放。通過構建空中、陸上、海上、網上絲綢之路,大力實施大口岸、大通關、大物流戰略,強化物流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加快國際國內物流通道和集疏網絡建設,積極發展多式聯運和特色物流,努力建成制度優、成本低、時效強、集疏便捷、運轉高效的國際物流中心。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指引下,鄭州要加強對外合作交流,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積極承辦國際重要的文化活動、體育賽事和重要論壇、展會,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建成國家內陸地區對外開放門戶。加強新鄭國際機場同國內外樞紐機場戰略合作,建立國內國外“雙樞紐”發展模式,推進航空樞紐由“以貨為主”向“客貨并舉”轉變。此外,鄭州還應構建城市內部多站點的高鐵樞紐格局,加快航空港、鐵路港、公路港建設,加強與海港功能對接,推進“四港”聯動發展,打造以鄭州為中心的國際運輸通道和米字形主通道。
鄭州除了提升以上五大競爭力之外,還應著力提升城市的品牌塑造與營銷能力。在鄭州政治、經濟、科技、人文、教育等方面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明確的城市價值觀、城市理念、城市文化等一系列意識形態內容,通過建立健全城市制度、制定城市內部行為規范準則、提高城市居民素養;加強對外宣傳活動、城市公關等外部活動來形成鄭州市的品牌定位。通過信息化的傳播途徑進行有效的鄭州品牌宣傳及推廣,讓全國乃至全球都了解鄭州,來維持城市品牌的傳播度。與此同時,鄭州還應形成自己獨特的視覺展現要素,通過標志、建筑、色彩、圖案造型等具體可感的物質實體,直觀簡約的來傳遞鄭州的城市形象。這種城市形象要具備一定的國際化程度,為鄭州進一步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奠定基礎;這種城市形象還應通過內外公眾能夠接觸到的各方面和城市內部成員即市民進行有效傳播;這種城市形象還可以通過多種媒介和傳播渠道,開展整合營銷傳播活動。除此以外,鄭州還應借助各種公關活動及事件營銷進行城市形象傳播,提高城市形象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借助旅游資源、慶典資源等各種特色資源,著力塑造鄭州特色鮮明的形象,擴大其影響力,進一步在全國和全球進行城市營銷。
三、總結
綜上所述,鄭州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道路上還任重道遠,國家中心城市的設置更加強調鄭州對周邊區域的服務輻射功能,更加突出鄭州與周邊地區的協調發展。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的輻射范圍是全國性的,所以未來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的發展路徑,一定是在空間架構和文化生態方面發揮自身在全國甚至是全球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沈璐璐,張爭勝,羅豐,王曉亞; 謝麗娟.基于主成份分析的河南省城市競爭力評價研究[J].河南科學,2011( 04):124- 128.
[2]韓虎山: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品牌傳播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2.
[3]倪鵬飛,侯慶虎,黃進等.40 年:城市星火已燎原《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6[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4]田美玲,劉嗣明,朱媛媛.國家中心城市綜合評價與實證研究———以武漢市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11):117-121.
[5]王發曾,呂金嶸.中原城市群城市競爭力的評價與時空演變[J].地理研究,2011,30( 1) : 49 - 60.
[6] 倪鵬飛,沈立.從城市看中國:經濟集聚、人才爭奪與產業遷移[N]. 經濟日報,2018-6-23 (006)
[7]張璇.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J].開放導報,2016( 1) :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