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會敏
【摘 要】本文簡述了農業生態旅游的內涵及相關概念,并分析了我國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前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提出我國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從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美麗中國”的建設需要“綠色”和“生態”,這些概念在人們的生活中也逐漸受到重視,農業與旅游業結合的新型發展模式也日益受到重視。同時,農業生態旅游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一、農業生態旅游的內涵及相關概念
(一)農業旅游
隨著城市化的迅速發產業,它是將農業生產和旅游業交叉形成的新興產業或旅游方式。農業旅游就是憑借農業自然資源以及農村地區的民俗風情和歷史文化,滿足旅游消費者多種多樣的需求展,生態農業旅游在20世紀末期開始形成,并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旅游而展開的一系列以農村活動為主題的旅游活動。筆者認為,我國目前所進行的農業旅游形式有很多種類,比如“農家樂”形式、“農業觀光游”形式、“休閑農業旅游”形式、“城郊休閑游”形式、“農業生態游”形式等,廣義上來講都應該是農業旅游的范疇。
(二)生態旅游
1983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首先提出“生態旅游”這一術語。自從這一概念提出以后,國內外學者對生態旅游的概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經過對生態旅游的相關概念進行研究分析,能夠總結出生態旅游就是既要在保護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前提下,不斷地滿足旅游者日益變化的審美需求,同時也要保證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而開展的一種旅游活動。可以認為,生態旅游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形式。
(三)農業生態旅游
農業生態旅游概念的產生,主要是有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自上世紀80年代以后,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大肆索取給生態環境造成無法修復的破壞,各種環境污染問題引發了人類的許多疾病,并且影響著人類的生活,由此人們慢慢地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經過全世界各國家的共同努力與發展意識轉變,人類開始步入“生態文明”時代。在全世界人口數量激增的大背景下,農業生產作為人類生存最基礎的產業一直默默承擔者各種壓力。在土地單位面積產量上,人們以前追求高效、低耗,農業經濟快速增長,現在增加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目標。其次,隨著人們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社會經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同時旅游者越來越向往原生態的旅游環境,這說明他們的需求與興趣也在發生變化。所以,農業生態旅游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漸發展起來。盡管我國的農業生態旅游起步較晚,但是憑借著我國優越多樣的環境資源和自然條件,豐富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觀、悠久的文化歷史淵源,農業生態旅游項目在全國呈現遍地開花,快速發展,市場廣闊的勢頭,各大農業生態園及度假區發展規模大,速度快,并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我國在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旅游項目大多以農業生產為主,衍生的其他項目及深層次的開發較少,文化內涵不足,旅游業發展仍只是農業的附加效益,所以仍屬于傳統農業旅游。我國目前發展中還存在很多問題,由此,學者們提出農業生態旅游這一模式??梢哉J為,生態旅游、生態農業和農業旅游都屬于農業生態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三者互為資源,優化組合,展現了農業生態旅游的主要形式。農業生態旅游的產生不是偶然的,是旅游業發展和農村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因此,筆者認為農業生態旅游既是開發農業旅游的一種形式,也是生態旅游的一種類型,并且是農業與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四)農業生態旅游的主要類型
我國的農業生態旅游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第一,農業觀光園。在山地丘陵區或者城市郊區建設的果園、菜園、養殖園等本地較有特色的觀光園,游客來到這里可以欣賞優美的景色,也可以體驗采摘樂趣,同時也能夠直接購買特色農產品,增加農民的收入。這是國內外最普遍的一種觀光農業休閑形式,如廣東省番禺化龍農業大觀園。第二,休閑農場。在自然資源優美、人文資源較集中的地方開展農業景觀欣賞、農耕文化體驗等各種旅游休閑活動,并且形成一定的農業區域。例如臺灣地區非常著名的香格里拉休閑農場,該農場開發較早,主要由瓜果區、農產品展售區、鄉土餐飲區、品茗區、住宿度假區、農業體驗區及森林游樂區組成,人們在這里可以品茶,還可以學習屬于大自然的珍貴知識。第三,農業主題公園。農業主題公園主要是以某個農業元素為主題,利用各項農業資源建造的非常具有創意性的一類公園。第四,農家樂。我國發展農家樂的典型代表有四川成都郫縣的農科村和云南昆明團結鄉等。除此以外,農業生態旅游的形式還有民俗旅游地、教育生態園、森林旅游地等等。
二、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前景
在我國,傳統旅游業和農業的發展過程中都出現了對自然環境改造中過度開發自然資源,旅游地原生態環境系統遭受破壞等問題,引發了許多環境破壞的問題。由此,人們經過長期的考察和總結提出任何行業的發展必須都要堅持可持續發展,而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滿足了農業和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耕文明歷史悠久,同時我國疆域遼闊,農業旅游資源豐富多樣,因此我國發展農業生態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深厚的農業基礎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文明古國,并且擁有著五千多年農業文明史,悠久的農業發展史為我國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礎。此外,我國疆域遼闊,地區不同,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民風民俗有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農業生產習慣也不盡相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農業生態旅游類型,吸引著國內外游客來到鄉村旅游目的地了解中國的傳統農業文化。
(二)充足的旅游客源
據國家旅游局統計,我國2017年國內旅游人數為50.01億人次,入出境旅游總人數為2.7億人次,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5.40萬億元,比2016年同期增長12.8%、3.7%、15.1%。其中,國內外旅游人次中城鎮居民36.77億人次,農村居民13.24億人次,比2016年同期增長15.1%和6.8%。由此可見,近幾年我國國內旅游發展非常迅速,每年增長幅度較大。然而在我國的農業生態旅游客源市場中,國內游客占得比例非常大,所以我國開展農業生態旅游有著充分而穩定的客源保證。另外,隨著城市人口比重越來越大,人們普遍傾向于風景優美的農村地區,于是人們在閑暇時間離開都市、回歸自然的旅游需求日益旺盛。我國大多數鄉村地區擁有優美的自然環境、濃郁的泥土氣息與瓜果花香、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純樸的民風民情以及有趣的農業生產勞動等,對大中城市的居民有著很大的吸引力。
(三)豐富廉價的勞動力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我國城市人口比重越來越大,農村勞動力主要以中老年為主,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的農村人口被迫到城市謀生,但是城市生活壓力大,給農村人口造成了很大的困擾。通過在農村地區發展生態旅游業,可以吸引農村勞動力就業,這樣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
(四)效益高、風險低
發展農業生態旅游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現有農業旅游資源,就地取材,將農業生產與旅游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樣可以通過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來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和農業的附加值,獲取多方面的經濟效益,也可以降低農業生產的風險。所以,與單純的旅游活動或單純的農業生產活動相比較而言,發展農業生態旅游可以發揮農業與旅游業的最大效益,并且降低經營風險。
【參考文獻】
[1]謝雨萍,任冠文.農業生態旅游的內涵及相關概念辨析[J].旅游論壇,2009,3:317-320
[2]冀俊.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對策探討[J].山西農經,2018(23)
[2]陳姍姍.淺談我國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J].南方農機,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