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州 趙玉珠 吳含章
【摘 要】近年來,傳統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引發的能源問題和使用化石能源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促使新能源汽車在全球范圍內成為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在政府補貼政策的大力推動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迅速。與此同時,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也隨之產生。如何妥善處理好這些問題,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關鍵。
【關鍵詞】政府補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一、引言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的十大領域之一。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引導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迅速發展,國內車企不斷增加對整車及相關零部件的研發投入,在突破電池等關鍵技術、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127萬輛和125.6萬輛,同比增長59.9%和61.7%,已經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第一大國。
然而,總體來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依然處于低端和入門級區。從國內外經驗和實踐發展的角度來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初期具有投入高、風險大、消費環境不完善等諸多制約因素,需要財政政策的支持。經過一段時間財政政策的扶持,新能源汽車市場日趨成熟,對新能源汽車的財政扶持力度也將逐漸降低。近日,為打破這種不利于未來競爭力培育的政策依賴,我國政府補貼政策做出大幅退坡:以續航及電池密度等關鍵技術提質為享受補貼的門檻,加快從追求發展數量向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轉變,促使低端企業轉型發展或將其清理出局。
二、問題
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的迅速擴大,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也相繼產生:
一是政府補貼導致一些車企產生政策依賴,削弱長期發展能力。
任何產業都不可能依靠吃政策小灶和額外的財政補貼來實現長期發展。財政補貼發揮其正效應的同時,也讓一些車企患上了“補貼依賴癥”。不銳意創新,不從關鍵技術上尋求突破,因此缺乏競爭力,拉低供給質量,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二是消費應用環境不理想,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嚴重滯后。
消費者可以買到物美價廉的新能源汽車,用起來卻沒那么方便。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不斷增長,充電(加氫)裝置“短板”的更加明顯,存在標準不統一、使用不方便,甚至不能用的尷尬。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國充換電設施利益相關的主體國家電網、中石油、中石化、整車企業、電池企業等在充電設施建設、運營維護上存在很大分歧,導致車企積極性不高,嚴重阻礙了充換電設施的建設。
三是各部門獨立運作,地方保護仍然存在,不利于推動產業做大做強。
新能源汽車的產業發展等涉及多個環節,然而各部門大多從自身利益出發,缺乏統籌協調和延續性。例如,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就缺少明確建設方案和主體、運營模式、電價機制等方面的總體規劃;研發政策同時支持非插電式混合動力客車的開發,但推廣補貼政策卻只支持純電動和插電式客車。此外,地方保護主義人為割據新能源汽車市場,相關政策因各地追求各自利益不能及時出臺,執行效果差強人意。
四是新能源汽車產品質量和安全性能缺少有效監管與指導。
當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在實現“里程碑”式的跨越的同時,關于其故障熄火、自燃爆炸等問題屢見不鮮,這些問題大部分都指向了電池安全。如今大部分新能源汽車都采用了高能量密度電池,即便是限制了其充電值,在極端條件下,仍有不確定因素。現行政策下,由于政府缺少有效監管與指導,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新能源汽車事故頻發。
三、解決方案
對于現行政策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明確調整思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發揮補貼政策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的基礎性和導向性作用,實現產業的戰略轉型。通過精準施策、系統調整,重點支持優勢產品和核心技術產業化,以技術創新為主導,助力經濟增長。主要措施有:
一是攻克關鍵技術指標,以技術驅動發展。
新能源汽車產業擁有持久競爭力的關鍵是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在政策上,要重點支持技術水平高的優質產品,使各生產商真正依靠自身的技術能力進行競爭,在競爭中優勝劣汰,推動技術加速進步。
在所有的技術指標中,要重點加快動力電池行業的發展。動力電池行業作為新能源汽車的上游行業,其快速發展對于降低新能源汽車生產成本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義。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最重要的零部件,占新能源汽車生產成本比例也最高,將來需要進一步加大對這一上游行業發展的支持,通過降低動力電池生產成本,從根本上降低新能源汽車價格,拉動新能源汽車需求。
二是強化非補貼政策影響,改善消費應用環境。
應進一步擴大地方出臺的不限行、免限購、免路橋費、指定公共區域免費充電和上牌便利等非補貼措施的影響,擴大其在新能源汽車消費的重要作用。從實踐中看,為了鼓勵新能源車消費,符合汽車產品公告要求但達不到補貼技術門檻的產品,也應納入推薦車型目錄。
地方應把準產業發展的脈搏,將購置補貼逐漸退坡,集中用于彌補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和配套運營服務等環節上的不足。純電動汽車是中國主推的新能源汽車,據相關研究發現消費者對于純電動汽車的里程焦慮、續航焦慮仍然顯著存在。將來需要進一步加快充電樁建設,尤其注重引導充電設施的合理布局,以緩解消費者對于純電動汽車的里程焦慮和續航焦慮,突破純電動汽車的發展瓶頸。
三是拒絕地方保護主義,加快實現規模經濟。
取消地方補貼,可以使不同地區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呈現出差異化,為不同新能源汽車生產商帶來結構性的機遇。如地方繼續實行保護主義,給予購置補貼的,中央政府應對相關財政補貼作相應扣減。
新能源汽車是新興產業,配套供應商因初涉行業、技術落后、產能不足等因素,需要戰略聯盟中的其他伙伴發揮引導、提攜作用,縮小能力差距。要注重整車企業和零部件企業分別基于核心能力形成優勢互補、信息共享的新型互利供應鏈戰略伙伴關系,在已經建好的戰略聯盟里營造和諧共贏的環境,快速提升競爭力。此外,要構建高層次戰略合作形式,朝著產業鏈縱深領域不斷拓展,形成多層次、多領域、跨國家的聯盟組合模式,把新能源汽車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
四是加強產品質量控制,提高產品安全性能。
產品質量和安全性事關產業的長遠發展,政府部門應加強對車企的產品安全監控,實施“一致性”抽檢常態機制。對于因產品質量引起的重大安全事故,必須從源頭上追查原因,責令車企進行整改。對于經認定存在重大質量缺陷的車型,應取消推薦和補貼。
【參考文獻】
(1)李國棟,羅瑞琦,谷永芬.政府推廣政策與新能源汽車需求:來自上海的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19,(4):42-61.
(2)高秀平,彭月蘭.我國新能源汽車財稅政策效應與時變研究——基于A股新能源汽車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2018,(1):49-56.
(3)劉卓然,陳健,林凱,趙英杰,許海平.國內外電動汽車發展現狀與趨勢[J].電力建設,2015,(7):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