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
【摘 要】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出現了周期性的下滑。面對商業銀行資產不良資產率的不斷攀升,結合金融業強監管防風險的大背景,本文從宏觀經濟形勢、銀行總體形勢等方面入手,對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現狀及處置方式進行了闡述,分析了不良資產處置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完善不良資產處置的對策及措施。
【關鍵詞】系統風險;資產質量;不良資產處置;不良資產行業多元化;金融工具創新
一、引言
近年,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出現周期性下滑,金融風險日益暴露。2016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防控金融風險作為重要的工作內容,2017年初銀監會開始“三三四四”專項治理工作,強化了監管層的監督,推出了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及大額風險暴露管理辦法,通過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等一系列監管政策,推動了銀行不良資產的真實暴露及市場出清。在金融業強監管防風險的大背景下,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商業銀行體系仍將面臨較大的不良資產壓力,如何有效解決不良資產問題成為商業銀行乃至中國金融業健康穩健發展的重要問題。
二、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及其管理現狀
根據銀保監會2018年公布數據,2018年6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86%,不良貸款余額為1.957萬億元人民幣;而商業銀行的關注類貸款仍居高不下,占比達到了3.26%。不良及關注類貸款的合計余額增加至5.37萬億,占比達5.12%。
中國銀行業務的不良資產剝離經歷了多個階段,1999年開始的政策性剝離到市場化轉型,至今已發展到了全面市場化階段。經過多年的銀行不良資產處置業務發展及監管部門的一系列監管辦法的建立健全,已逐漸形成了專業化的格局:原為處理國有銀行不良資產而建立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東方、長城、華融和信達)已發展為持有金融租賃、證券、銀行、私募股權基金等全金融牌照的綜合性金融控股公司;地方性資產管理公司至今已有近60余家;而未持牌的市場化資產管理公司也日益壯大。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后,中國通過一系列刺激計劃穩定經濟,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出現明顯下降,但2011年至今,隨著政策的消化及經濟形勢變化,不良資產余額出現不斷增長,銀行業不良資產剝離和去杠桿的要求,則進一步推動了不良資產供給的增長。
目前,不良資產存量仍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股份制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則有上漲趨勢;農村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遠高于其他類別銀行,而外資銀行因風控較為嚴格等原因則不良貸款相對較低。從不良資產集中具體行業來看,國家產業結構調整、過剩產能出清、電子商務發展等影響,制造業、采礦業和批發零售業的不良貸款率上升明顯,在國家去產能、去杠桿的前提下,行業不良余額未來可能繼續維持高位。
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方式及其存在的問題
(一)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方式
在不良資產處置的最初階段,往往采用的是政策性處置方式,常規方式即“三打”處置即打包、打折、打官司;發展至今商業化、市場化處置方式已成為主流,可選擇的處置方式也多種多樣,可采用債權轉讓、債權清收、訴訟追償、打包處置、委托處置、實物資產處置、階段性經營、資產重組、債務重組、市場化債轉股、不良資產證券化、“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平臺等多種處置方式。以下介紹幾種運用較多或發展迅速的處置方式:
1、債權轉讓
不良資產亦是“資產”,是商業銀行所持有的債權。商業銀行可將其投放于市場上,按照公平交易原則將其出售給第三方,從而實現不良資產的處置。隨著金融監管理念轉變、金融業務模式創新和化解金融風險需求趨強,債權轉讓在商業銀行問題資產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應用的場景也越來越多。
2、訴訟追償
訴訟追償是資產處置中重要的施壓手段,也是在其他處置方式無效時最后的處理手段。銀行通過民事或行政訴訟、提交仲裁、申請執行、以及破產訴訟程序等司法手段來進行債權的追償,從而保障其利益或損失最小化。
3、債務重組
為實現不良資產的出售,銀行(債權人)同債務人就不良資產的原要素進行調整、變更,調整或變更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原債務要素如金額、利率、期限、擔保方式、回收內容、幣種等。債務重組多用于銀行債務人因出現短期流動性問題而導致清償出現問題的情形,通過重組降低銀行損失同時有利于債務人度過短期困難。
(二)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存在的問題
1、不良資產機構專業勝任能力考驗
不良資產處置考驗處置機構專業勝任能力,不良資產的估值非常強大的專業能力,估值價格的高低決定其未來收益情況;同時作為不良資產行業同經濟周期存在“逆行”,即經濟下行時會大量收購不良資產,而在經濟上行時會處置不良資產,通過在未來對資產價值進行再造和提升作為盈利基礎。
2、影子銀行的不良資產處置困難
傳統銀行對不良資產的判定有著完善及精密的篩選程序,同時進過多年的發展其相關的法律文書、風險評估程序、業務運營管理已相對規范;而影子銀行作為新興體系,其不良資產的確定及管理較傳統銀行趨于弱勢,且因發展完善程度不夠,資產處置存在一定困難。
3、不良資產處置存在不平衡性
不良資產的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地區上,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買賣方數量不均衡,欠發達地區如中西部基本為買方市場,市場發育不足,處置存在困難;而發達地區經過多年發展,市場已發育的較為成熟,具有較好的流動性,參于雙方活躍,資產處置相對容易。
四、完善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的對策建議
隨著經濟轉型繼續深化,不良資產處置的需求處于上升趨勢,借助于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不良資產的處置方式也更加多樣化,如何應對處置中所面臨的問題及挑戰,有如下建議:
1、專業勝任能力提升
應加強對銀行及資產管理公司人員的培養,在項目管理、估值定價、風險管理、處置技巧等方面增加培訓,提高業務能力;建立專業化的不良資產中介服務機構人員隊伍,加強資產評估機構、信用評級機構等的服務能力;培育合適的機構投資者,同時進行投資者教育,并為有能力的私人投資者提供投資渠道。
2、借助技術手段提升不良資產處置水平
借助于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在不良資產處置中運用數據挖掘,建立不良資產處置的大數據庫和云平臺,通過專業的數據分析、計量模型等手段,使得不良資產的分析評估及估值更為準確,從而提高處置的水平。
3、整合現有資源,加快不良資產平臺建設
可由國家政府部門牽頭對現有的金融交易所、交易平臺進行整合,建立規范的不良資產信息披露與交易平臺。統一的平臺將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包括數據信息、交易分析與管理等在內的服務,提高市場交易的透明度和自由度,同時通過市場實現資源配置及價值確定,對不良資產交易信息進行檢測。
4、制度措施的不斷健全
不良資產業務發展迅速,處置手段不斷創新,及時出臺有效的法律法規和合理的財稅相關制度是不良資產處置業務健康穩健發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的配套制度措施對業務發展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并有利于控制業務風險。
【參考文獻】
[1] 卞金鑫.當前不良資產處置的現狀、問題及國際經驗借鑒 [J]. 西南金融 ,2018,(07):10-14.
[2] 高蓓 張明. 不良資產處置與不良資產證券化:國際經驗及中國前景 [J]. 國際經濟評論,2018,(01):124-142.
[3] 樓文龍.不良資產處置的四種思維[J].中國金融,2017,(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