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亞芳
【摘 要】為深入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結構更合理、效益更好、保障更有力的農產品供給體系,需要強化技術、組織和制度支撐,增強農業技術能力、組織能力、制度能力。如何推進欠發達地區現代農業園發展,現以江蘇省射陽縣為例,該縣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主載體、主抓手,著力打造特色園區,全力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惠及民生,為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拓寬了新路徑、新實踐。
【關鍵詞】現代農業園區;現代農業;特色產業
近年來,射陽縣始終把發展現代農業園作為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政策扶持,加快轉型步伐,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園區發展。
一、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注重質效提升,發展層次明顯提高。該縣現代農業發展和園區建設,明確“一鎮一園區”“一鎮一特色”發展目標,全力推進合德“鳳凰農谷”、洋馬“鶴鄉菊海”、海河“四季果香”三個重點園區建設。目前,全縣已建成農業園區56個,其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5個(種植業1個,水產養殖業2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5個(種植業13個,畜禽養殖業2個),初步開成以省級園區為核心、市級園區為骨干、大、小園區為基礎的園區發展格局,產品涵蓋種植、畜牧、水產等多個領域,經營涉及生產、加工、流通等多個環節,已成為射陽縣農業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二)注重激勵扶持,產業特色逐步形成。不斷完善農業園區建設激勵機制,農業、交通、水利、財政等部門在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傾斜,鎮區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形成了齊心協力,共同推進的良好局面。全縣已形成菊花、蠶桑、西葫蘆、辣椒、食用菌、大蒜、稻米等特色產業。“射陽大閘蟹苗”“海河西葫蘆”獲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射陽大米”再次榮獲中國十大大米區域公共品牌、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蘇菊”牌菊花、“青龍”牌蒜薹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樂活桑鎮”獲評省主題創意農園,鳳凰現代農業園獲評市5A級園區。
(三)注重輻射帶動,示范效應不斷增強。農業園區建設促進了產品、技術、人才、信息的流動,有效輻射和帶動了周邊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特庸鎮亥森蠶桑種苗專業合作社已形成蠶桑基地2100畝,輻射帶動全鎮年嫁接育苗專業合作社已形成蠶桑基地2100畝,輻射帶動全鎮年嫁接育苗1億株,年產值實現5000萬元以上;王村結合康居工程建設,大力打造以桑蠶、桑果采摘、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園。洋馬鶴鄉菊海園區,引進國內優新菊花品種200多個,建成1500平方米的玻璃智能溫室展示中心和400畝的大地菊花景觀,去年菊花節吸引游客6萬多人次,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四)注重加強保障,服務體系初步建立。重視為園區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每個園區和基地都建立了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對生產實行全過程質量監控,保障食品安全。政府投入100多萬元建立縣農業信息化平臺,為農戶提供專家技術咨詢。加強與科研院所、農業高等院校的聯系,在設施應用、栽培技術、土壤健康、綠色防控等方面開展合作,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園區規劃引領作用發揮不夠明顯。部分農業園區規劃未綜合考慮自身的功能定位、產業特色、市場前景等因素,產業布局和項目引進不盡合理。有的園區規劃只注重農業的生產功能和經濟效益,忽視了農業作為旅游載體的功能定位,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夠。有的尚未編制園區總體規劃,有規劃的園區推進速度還要加快。
(二)重點園區示范帶動能力不夠突出。目前射陽縣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尚未實現零的突破,與射陽縣農業是不相稱。“鳳凰農谷”農業園入園項目少,建設規模小,產業集聚效應不明顯,品牌效應和產品競爭能力不強。洋馬“鶴鄉菊海”農業園季節性缺陷明顯,農業設施的利用效率不高,每年能夠開放的時間只有兩三個月。
(三)園區綜合服務體系不夠健全。對部分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認識不足,工作上存在畏難情緒,對園區發展的宣傳和扶持重視不夠,存在重建設、輕服務的現象。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缺乏有效的整合與監督機制,難以形成集中打造園區的合力。園區公共服務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農技人員嚴重不足,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仍顯薄弱。
三、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要統籌產業布局,堅持更高標準打造園區。
1、完善規劃。要按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以綠色生態、高質高效為導向,科學制定園區發展規劃,推進園區向規劃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層次遞進、協調發展的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格局。
2、提檔升級。組織開展創建國家級生產基地、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活動,引導園區進一步健全功能配套,提升園區形象。加強對已建成園區運行情況的研究和指導,全面提升射陽縣農業園區經營管理水平,促進農業園區健康發展。
3、打造特色。要集中建好三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重點提升向陽大米、蠶桑、菊花、大蒜、食用菌等特色農產品檔次,進一步發揮重點園區的示范帶動作用。
(二)要促進產業整合,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
1、招引和培育龍頭企業。要根據園區建設需要建立招商引資項目庫,始終堅持大招商、招大商,引進一批建設規模大、輻射能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促進園區提質增效。
2、推動田園綜合體發展。大力發展融合農業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經營主體,將農業生產與康居工程、美麗鄉村建設和旅游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實現“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
3、發揮“互聯網+”作用。加快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深入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項目,及時向社會公眾發布特色農產品銷售等農業項目信息,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發展現代農業服務業。
(三)要健全服務體系,保障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
1、提升基礎高施。要根據園區總體規劃和發展需要,統籌謀劃農田水利、農村路網、電氣通信、專業市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提升園區的承載服務能力。
2、優化科技支撐。加強農業科技成果的引進、消化與創新,支持園區業主引進新品種、應用新技術、發展新農機,幫助園區開展內引外聯,引進科技人才,增強園區自身的科技與推廣能力。
3、創新服務模式。創新農業科技推廣機制,鼓勵科研院所、農技人員通過合作共建、技術入股等參與園區建設。大力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探索農產品市場價格風險分擔機制,助推現代農業健康發展。
(四)要強化推進機制,切實加快園區建設。
1、理順建管體制。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產業興園”的建園理念,進一步理順園區管理體制,規范建立園區管委會和發展公司,落實管委會職能、配套經費和專職工作人員,為園區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
2、整合資金投入。要發揮財政資金的支持引導作用,整合各類涉農資金項目向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傾斜,不斷改善園區投資環境。調整農業園區獎補政策,加大對本地農戶參與的考核比重,逐步增強園區建設主體的群眾性的廣泛性。
3、加強督查考核。制定出臺園區建設年度工作目標考核辦法提高園區建設工作占各鎮區和部門目標考核的權重。通過強有力的組織推動,確保高質量、高標準地實現縣委、縣政府年初確定的園區建設目標任務。
【參考文獻】
[1]孫婉瑩、喬晶.關于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思考與對策[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5(10):4480-4481
[2]徐慧君、賈芳.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定位[J].現代農業科技,2011(2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