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晗 季金宇 張瑩 齊驥 葉心扉
【摘 要】本文基于協同價值創造理論分析新型特色農業的發展現狀,采用價值分析法將新型特色農業的供求主體進行價值分層,探索雙方在的矛盾所在并分析其成因,最后提出協同價值創造理論下新型特色農業的運行機制和配套保障措施。
【關鍵詞】協同價值創造;新型特色農業
一、理論基礎及研究視角
目前國內外協同價值創造理論的研究普遍集中在供應鏈的角度,多將其用于以商業為代表的服務行業的價值分析。按照魯斯和瓦供的觀點,協同價值創造包括協同生產和價值協同兩個方面。協同生產,通過共享庫存,協同設計,意在強調各企業生產主體之間的合作共享;價值協同,則是重點關注服務提供者和使用者供求雙方的價值交互。
本文試圖將上述理論應用于新型特色農業的分析研究,同時進行價值分析,使得協同價值創造的兩個方面呈現出如下內涵:協同生產,不僅關注各農業供給主體的合作協調,也強調終端消費者的需求導向能夠體現在生產過程中;價值協同則是看重新型特色農業供求雙方的價值互動,強調兩個利益主體的共性及互惠價值創造。
二、協同價值創造理論下新型特色農業現狀
(一)新型特色農業供需雙方價值層次構成
對于以終端消費者為代表的需求方而言,他們對于新型特色農業的需求層次可以借鑒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劃分為三個層次:“個人物質需求”是最基礎層次,主要體現為對于特色農產品的各方面的需求,還停留在實際的個人物質層面;“個人精神需求”是在物質基礎上的進階,更多注重體驗感受等內在方面,難以用具體實物衡量,側重精神方面的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是最高層次,展現了超越個人的物質、精神等自身利益的境界,去立足于一個社會整體的角度,謀求有助于整個社會發展的農業需求形式。
對于供給主體來說,也將其分為三個層次:“農業產業化發展”是第一層次,實現關聯產業的集聚,推進農業產業協同發展;“農村可持續發展”是中間層次,在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上堅持可持續的綠色發展方式,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農民美好生活”是最高層次,將所有的發展問題落實到人本身上來,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
(二)協同價值創造理論下新型特色農業的供需“矛盾”
1.新型特色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和消費者需求多樣化的矛盾。在新型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為了實現經濟效益的提高,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會逐漸出現專業化、規模化經營,使農產品呈現出單一化、標準化的特點,而消費者的需求是多元化、差異化的,單一的農產品供給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多樣化。
2.新型特色農產品供給與消費者需求呈現結構性失衡。目前較多新型特色農產品的供給仍局限在初級產品加工,而消費者卻追求高品質的消費,更有一部分消費者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農業的生態體驗功能。較低層次的農產品供過于求,較高層次的農產品供不應求,導致我國新型特色農產品供需結構不協調,農產品市場化程度低。
3.農業體驗園服務供給同質化和消費者追求服務消費個性化的矛盾。現有的特色農業體驗園主要提供采摘、農家樂等服務,娛樂設施單一,娛樂內容單調,沒有融入特色創新元素,特色農業體驗園服務供給趨向同質化,不能適應消費者越來越個性化的需要,不能滿足人們求新求異的心理。
4.新型特色農業發展中注重經濟效益忽略環境保護與消費者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矛盾。“三農”問題歸根到底要落實到人本身,新型特色農業供給者簡單地認為產業化發展獲得經濟效益是實現農民的美好生活的途徑,卻忽視了農村可持續發展是實現高層次供給價值創造的重要前提,這與消費者高層次的價值需求相悖離。
(三)新型特色農業發展中的問題的成因
1.農產品及農產品服務市場供需錯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有了更高層次的需求,我國新型特色農業對農產品服務的供給無法適應于人們需求層次的轉變。低端農產品供給過剩,而中高端農產品供給不足;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形成的服務供給千篇一律,而有創意、有特色的服務供給不足。
2.市場系統不完善,產業鏈未打通。由于市場的多變和市場信息阻塞,盲目擴大農產品產量會造成農產品的供需不平衡,從而出現農產品積壓或賤賣的現象。由于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的產業鏈條還未完全打通,農戶難以將高價農產品運往市場,低效率的物流運輸不利于農產品的保鮮,技術保鮮增加成本,使得生鮮類農產品價格過高。
3.農業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整體偏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帶動有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農村中青年勞動力大規模向城鎮和非農行業轉移,造成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在缺少專業技術培訓的情況下,他們難以適應新型特色農業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的趨勢,帶來產出品質不高、生產效率低下等問題。
4.新型特色農業供給方“農業可持續發展”認識薄弱。隨著新型特色農業的推進,供給方逐漸意識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性,但對農村可持續發展缺乏認識。不合理耕作造成土地肥力下降、過度使用化肥帶來生態環境的破壞等問題屢見不鮮。供給方尚未意識到農業生態資源是一種極具競爭力的發展優勢,生態效益通過合理開發可以轉化為經濟效益。
三、新型特色農業發展的運行機制及配套保障
(一)協同價值理論下新型特色農業的運行機制
需求方的主體是消費者,他們也是新型特色農業市場的重要主體,因而其消費層級和消費導向將對整個新型特色農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提升消費者的需求層級,對其消費進行引導,就這一點而言消費者本身內部的自覺性的提升是關鍵,而外部通過市場信息,輿論新聞宣傳也是重要方式。
對于供給方的參與主體則較為豐富。在農業產業化階段,主體更多是龍頭企業以及相關農業合作組織,帶頭做好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問題,此時政府介入較少,僅起到輔助性的作用,提供相關的外部宏觀支持;在農村可持續發展層面則更多需要國家相關職能部門的介入,引領產業發展形式的轉型升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最終讓農業產業化生產主體走向自覺的可持續發展;在農民美好生活階段,則需要各方主體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門加強引導,企業組織堅持人本思想,農民本身樹立高遠追求,共同實現美好生活。
供方和需方主體通過無形的市場相連,密切聯系,高效運轉。
(二)配套保障措施
1.生產組織形式變革
為了新型特色農業在體制機制上尋求新突破,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首先需要進行生產組織形式的變革。新型的生產組織形式有助于實現農業規模化發展的同時,保證農業特色化、集約化。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優勢,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努力推進農業經營組織體系集約化、專業化。
2.經營方式轉變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對于新型特色農業的發展同樣至關重要,應當加大科研投入,改進生產技術,全面提升產品質量。同時,加強系統內部和外部的質量監管,形成產品質量自我控制體系。制定品牌發展戰略,努力打造特色農業產品、服務供給品牌。
3.政策體系支持
國家財政給予新型特色農業領域以適當補貼,加大對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支持,引導地方公共、私人資本投入,加強投融資創新,提升金融服務保障水平。同時,在政策措施制定上向新型特色農業發展主體傾斜,落實好財政支持、稅費減免、設施用地、電價優惠等政策。
4.思想觀念變革
農業工作者要深刻認識到新型特色農業的發展優勢,在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要加快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提升知識技能,提高管理水平。推進實施過程中可以采取座談會、專家教育培訓等方式,努力引導農業工作者技術管理水平提高的同時,具有較高的思想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