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珊
【摘 要】建構體育場地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指標體系,運用典型相關分析法對1978~2013年福建省體育場地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相關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福建省體育場地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間的典型相關系數普遍較高且具有統計顯著性,兩者存在著較強的典型相關關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但福建社會經濟發展對體育場地建設的影響力比體育場地建設對社會經濟的來得強。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給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體育場地;社會經濟;典型相關分析法;典型變量;第三產業
中圖分類號:G80-052 文獻標識碼:A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Research Between Sports Field Construc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in Fujian
WU Yu-shan
(School of Business,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sports field construc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By applying the method of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study discusses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field construc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78 to 2013 in Fujia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anonic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re mostly high and have statistic significance, and so the sports field construc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Fujian are of interdependent and interrestricted relationship. By further study, we find that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 strong impact on sports field construction in Fujian.
Key words: sports field constructio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canonical variables; tertiary industry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各級政府對體育事業的日益重視和福建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福建省體育場地的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據最近的福建省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結果顯示,截止到2013年底福建省體育場地共有5984.72萬m2,與1978年相比,年均增加11.34%;投資金額294.11億元,年均增加16.27%;擁有場地個數62736個,年均增加14.13%;人均場地面積1.59m2,年均增加9.82%;人均投資金額779.31元,年均增加14.83%;萬人擁有場地個數16.62個,年均增長12.74%。與此同時,2013年福建省人均GDP為57856元,年均增加16.54%;常住人口為3774萬人,年均增加1.25%。由此可知,福建省體育場地的數量和質量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同期人口增長速度[1],但大都略低于同期人均GDP增長速度。體育場地建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子系統,其發展必然會受社會經濟整體運行狀況的直接影響,但體育場地建設又可以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協調”是“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體育場地建設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能為社會經濟發展增添長足動力。為此,本文以最新的2013年福建省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的數據庫為依據,采用1978~2013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建構測度區域體育場地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評價體系,采用多元統計學中的典型相關法定量分析福建省體育場地建設與社會經濟之間的互動關系。在當前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背景下,本研究對于謀劃福建省體育場地建設發展思路,增強體育場地建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作用,實現福建省體育場地建設和社會經濟的良性互動發展有著重要的實踐價值。
一、指標體系的建構與研究方法
(一)指標體系的建構
為了使研究結論更具科學性,在實證分析福建省體育場地建設與社會經濟互動關系前,建構了反映體育場地建設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兩套指標體系。首先,立足于福建省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指標體系[1],建構區域體育場地建設指標體系,選取的指標具體如下:場地面積(萬平方米)、場地投資金額(萬元)、場地個數(個)、人均場地面積(平方米)、人均場地投資金額(元)、每萬人擁有場地個數(個)。其次,考慮到區域社會經濟的系統性與復雜性,遵循科學性、代表性、可行性等原則,本文以體育場地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理論分析為基礎,結合福建省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借鑒了現有相關研究成果,從經濟發展、人口發展、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事業等四個維度建立福建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評價體系,見表1。
本文研究采用的原始數據來源于福建省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資料和歷年的《福建省統計年鑒》,由于福建省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截止到2013年底,該項普查10年進行一次,且由于體育產業統計的不健全,目前尚沒有權威的體育場地抽樣調查,因此無法獲取2013年以來的體育場地數據,故本研究的時間跨度為1978~2013年。表1中,經濟基礎層面的7個指標,居民生活層面的4個指標,人口層面的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等3個指標的原始數據都可以從歷年的《福建統計年鑒》直接得到,而人口層面的人均文教科衛事業費,基本公共服務的萬人擁有醫療床位數、萬人擁有醫生數、萬人擁有教師數等相對指標則利用相關公式按照常住人口計算求得。
表1 福建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評價體系
(二)研究方法
典型相關法是一種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其思想最早是由統計學家霍特林(Hotelling)于1936年提出[2],其基本原理如下:首先,在每組變量中分別尋找能代表原始變量大部分信息的第一對線性組合即綜合變量,這組綜合變量命名為第一對典型相關變量,其相關程度最高;以此類推,提取出第二對典型相關變量,使其與第一對典型相關變量相互獨立,如此不斷地得到新的典型變量,最終能完全地提煉與概括兩組原始變量間的相關信息。典型相關分析的基本理論及方法如下:
設隨機向量x=(x1,x2…xp)T,y=(y1,y2…yp)T,x、y的協方差矩陣為:
(1)
為了研究兩組變量之間的典型相關分析,考察其線性組合
(2)
在隨機向量x、y及其協方差矩陣∑給定的條件下,選取a,b,使得U與V之間的相關系數達到最高。
(3)
標準化隨機變量U及V,則
(4)
故 (5)
于是,研究的問題是在式(4)的約束下,求出a∈Rp, b∈Rq確定各對典型變量并保證式(5)達到最大。
二、福建省體育場地建設與社會經濟互動關系的典型相關分析
(一)典型相關系數及檢驗
運用SPSS 24.0統計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分析。首先我們計算出兩組變量間的相關矩陣(篇幅有限,此處略)。變量間關系強度的判別標準為:|r|< 0.3,為不相關;0.3≤|r|< 0.5,為低度相關;0.5≤|r|< 0.8,為中度相關;|r|≥ 0.8,為高度相關。由相關矩陣可知,在福建省體育場地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相關系數矩陣中,大部分呈高度正相關,說明社會經濟發展與體育場地建設兩組變量具有顯著的相關性。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系統包含的因素眾多,因此下面按社會經濟發展系統的四個層面分別展開說明。
在經濟基礎方面,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勞動生產率、公共財政收入和公共財政支出等指標與體育場地建設指標的關系最為密切,相關系數都達0.90以上,呈現高度正相關。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與體育場地建設指標的相關系數略低,基本介于0.8到0.9之間,但同樣呈現高度正相關關系。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與體育場地建設指標的關聯度介于0.5到0.7之間,呈現中度正相關關系,可見體育場地建設與第三產業的發展關系仍不密切。目前福建省在體育賽事舉辦、體育服務業發展等方面相比一些體育大省還較為滯后,這就決定了作為基礎條件的體育場地建設在促進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尤其是拉動第三產業的作用仍十分有限。
人口發展方面,每萬人在校大學生數與體育場地建設各指標高度正相關,相關系數均在0.90以上。人口密度與體育場地建設各指標的關聯度次之,基本屬于中度正相關。另外,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出生率與體育場地建設各指標呈現中度負相關。
居民生活方面,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居民消費水平等與體育場地建設指標均高度正相關,相關系數均在0.90以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是體育消費的根本保證。而城鎮恩格爾系數與體育場地建設各指標高度負相關,因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用于食品支出的費用不斷減少,恩格爾系數不斷降低,逐漸傾向于享受型消費,從而帶動了體育消費,推動了體育場地建設。
基本公共服務方面,人均文教科衛經費與體育場地建設各指標的相關系數最高,呈現高度正相關關系。2013年福建省體育場地建設投資總額為2941105萬元,其中財政撥款所占比重為45.21%,可見,福建省體育場地投資結構中財政撥款仍是重要的資金來源。萬人擁有醫療床位數、萬人擁有醫生數與體育場地建設各指標也呈高度正相關,萬人擁有教師數與體育場地建設的關系略弱了些,基本屬于中度相關。
綜上可知,福建省體育場地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從社會經濟發展評價體系內部來看,經濟基礎和居民生活等兩個層面的指標與體育場地建設指標的關聯性普遍較高,反映了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對于體育場地建設最為重要。需要引起重視的是體育場地指標與第三產業增加值的相關系數偏低,說明體育場地在推動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還沒有充分表現出來。
從體育場地建設評價體系內部來看,場地面積、人均場地面積與每個社會經濟指標的關聯度最高,投資金額、人均投資金額次之,場地個數、每萬人擁有場地個數最低,可見體育場地的面積總量及人均量才能最真實地反映人們可利用場地的情況,直接受制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大環境,還會反過來影響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這與實際經濟情況相符。
采用Wilks'Lambda檢驗方法對兩組變量之間的典型相關系數作顯著性檢驗。結果顯示,在計算得到的六個典型相關系數中,第一個典型相關系數1.000為最大,它能解釋觀測變量的最大變異程度。第一個典型相關系數的Wilks'Lambda檢驗的P值為0.000,即可以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上認為典型根是極顯著的,這說明福建省體育場地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性,兩者相互促進。其余5個典型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999、0.977、0.936、0.889和0.701,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除了第六個典型相關系數,也都被認為是顯著的,其伴隨概率分別為0.000、0.000、0.000、0.000和0.015。因此,福建省體育場地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存在五對典型變量。
(二)典型結構分析
典型結構分析需要計算典型結構相關系數,也稱典型載荷,是衡量每個原始變量與典型變量的相關性尺度,而且,這時原始變量之間不會存在共線性問題。當典型載荷的絕對值越大時,表示原始變量對典型變量解釋的重要性也越高。對應地,某典型變量與另外一組原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稱為交叉載荷。由前文可知,第一對典型變量U1和V1的相關程度最高,篇幅有限,本文只分析福建省體育場地建設變量、社會經濟變量與U1和V1的相關結果,如表2所示。
結果顯示,社會經濟組的第一典型變量U1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勞動生產率、居民消費水平等指標呈高度正相關,其載荷系數均高于0.99,與人均GDP、每萬人在校大學生數、公共財政收入、公共財政支出、人均文教科衛經費、固定資產投資額等指標關系也很密切,相關系數在0.90以上,可見社會經濟組的第一典型變量U1幾乎涵蓋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層面,說明U1能較全面地反映社會經濟發展。值得一提的是,第三產業比重與典型變量U1也正相關,但相關度最低,這從側面說明了當前福建第三產業發展仍然不足。同時,人口增長率、人口出生率和城鎮恩格爾系數與社會經濟發展組的第一典型變量負相關,符合實際情況。同時,如表2所示,社會經濟組中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勞動生產率、居民消費水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等原始變量與體育場地建設的典型變量V1也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其交叉載荷系數大,這說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對體育場地建設存在積極影響,能起到支撐與保障作用。
另一方面,體育場地建設組的第一典型變量V1與場地面積、場地投資金額、場地個數、人均場地面積、人均場地投資金額、每萬人擁有場地個數的相關系數基本一致,載荷系數分別為0.999、0.982、0.979、0.998、0.985、0.982。同時,體育場地建設變量組中六個原始變量對社會經濟組的典型變量U1也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其交叉載荷分別為0.999、0.982、0.979、0.998、0.985、0.982,這說明體育場地的建設,能推動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三)典型冗余度分析
冗余度是指提取的方差與特征根(典型相關系數的平方)的乘積,典型冗余分析用來表示各典型變量對原始變量組整體的變差解釋程度,分為組內變差解釋和組間變差解釋。根據計算結果,除了第一對典型變量U1和V1的冗余度都達到80%以上,其它對典型變量的都很低,這進一步說明前文僅用第一對典型變量U1-V1的相關性來考察福建省體育場地建設與社會經濟間的互動關系是合理的且結論是可靠的。進一步看,19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始變量都被社會經濟組的第一典型變量、體育場地建設組的第一典型變量解釋了82.0%的方差,6個體育場地建設的原始變量都被體育場地建設組的第一典型變量、社會經濟組的第一典型變量解釋了97.5%的方差。由此可知,福建省社會經濟組被體育場地建設組解釋的比例明顯低于體育場地建設組所能為社會經濟組解釋的。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福建省體育場地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相互促進。從典型相關分析的典型相關系數來看,福建省體育場地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間的典型相關系數普遍較高且具有統計顯著性,兩大系統間存在著較強的典型相關性,兩者相互影響。既存在體育場地建設對社會經濟的促進作用,也存在體育場地建設對社會經濟的反饋作用。
2.從典型相關分析的相關系數矩陣來看,福建省體育場地建設各指標與社會經濟發展各指標之間大部分存在高度正相關關系,在社會經濟系統中,經濟基礎和居民生活水平與體育場地建設的相關性最高,其中第三產業與體育場地建設的相關度不高,說明福建省體育場地建設在調整區域產業結構的作用沒有充分顯現出來;在體育場地建設系統中,體育場地面積及人均量最能反映可利用場地情況,其與社會經濟間的相關性最高。
3.從典型相關分析的冗余度來看,福建省社會經濟組被體育場地建設組解釋的比例明顯低于體育場地建設組所能為社會經濟組解釋的。由此可知,福建社會經濟發展對體育場地建設的影響力比體育場地建設對社會經濟的來得強,福建體育場地建設政策措施、市場化和社會化程度還處于比較被動狀態。
(二)建議
1.加大投入,推動體育場地建設和社會經濟同步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增長速度長期在全國位居前列,作為重要公共設施的體育場地其發展也必須與之相適應,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體育需求。政府要加強公共體育社會建設規劃,使公共體育場地建設納入各地城鄉建設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體育場地建設預算經費要和經濟發展的速度、人口增長速度相匹配。舊城區要充分利用公園、廣場、綠地、舊倉庫、老舊商業設施等建設中小型體育活動場所;新城區在規劃和建設上要有超前意識,充分安排體育場地空間;點面結合擴大城鄉公共體育設施覆蓋面和升級進檔。發揮政策導向作用,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等方式,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投入這一領域。
2.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增強體育場地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體育場地的經營管理要在保證公益性的前提下,堅持市場化運作方向。通過財政支持等措施,推動各級各類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加快企事業等單位的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推動各級各類公共體育設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健身運動需求。公共體育場館實施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經營管理,引入專業化管理運營機構。重視引入體育場館專門管理人才,納入各級人才引進計劃,從政策等方面的給予各種優惠條件。注重市場營銷,注重對體育場地無形資產的開發以及利用,實行會員制度等措施,提高體育場館的知名度。體育行政部門要積極調動各種資源,利用多種平臺特別是互聯網新興媒體,廣泛宣傳,引導大眾樹立科學健身理念、養成體育消費習慣。支持體育健身類群眾社團建設,通過專業指導、表率示范帶動群眾對體育健身活動的積極參與[3],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支持群眾健身消費營造全民健身體育氛圍,提高體育消費能力。
3.加快引進和培育各類賽事,提高體育場地的利用率。以競賽表演業為重點,大力發展多層次、多樣化的各類體育賽事。加強與國內外體育組織等專業機構的交流合作,積極引進精品賽事,使大型體育賽事成為體育場地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推動專業賽事發展,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豐富業余體育賽事,在各地區和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學校等單位廣泛舉辦各類體育比賽,引導支持體育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舉辦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加大對我省排球、籃球等國家級體育訓練基地的建設,爭取更多國家級訓練基地落地,
4.合理構建產業鏈,提高體育場地建設對其他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的拉動作用。圍繞體育場地的建設和運營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與其他產業形成上、中、下游完整的產業鏈,產生最大經濟效益,并促進產業鏈上各組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4]。重視提升體育場地建設對第三產業的推動作用。如把賽事和周邊產業緊密結合,圍繞賽事活動開發旅游項目,促進相關金融、信息服務業發展,注重賽事衍生品產業培育等。要引導本省體育用品制造龍頭企業拓展場館運營、競賽表演等體育服務業,吸引臺灣體育企業來閩設立地區總部、配套基地、物流中心、營運中心和研發中心。鼓勵各地建設運動休閑、康體度假等體育休閑旅游基地。
【參考文獻】
[1]國家體育總局.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登記表及指標說明[A].北京:國家體育總局,2013.
[2]何曉群.現代統計分析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254.
[3]福建省人民政府.閩政〔2015〕40號關于下發《加快體育產業發展 促進體育消費十條措施》的通知[S].
[4]王美.體育場館設施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