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浩
【摘 要】約旦原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巴勒斯坦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一九二一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仍稱巴勒斯坦,東部叫外約旦。一九四六年,英國被迫承認外約旦獨立。隨后,外約旦改稱為約旦。巴勒斯坦人民以靠近以色列的許多阿拉伯國家為基地,從一九六五年起對美、以展開武裝斗爭。約旦是巴勒斯坦游擊隊活動的主要基地,遭到約旦的鎮壓。
【關鍵詞】約旦;侯賽因;巴勒斯坦;巴以沖突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美國操縱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定在約旦河以西的巴勒斯坦建立兩個國家,一個是面積一萬一千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國家,一個是面積一萬四千平方公里的猶太國家。一九四八年五月,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宣布建立“以色列國”。侵占了大片巴勒斯坦領土,使近百萬巴勒斯坦人民淪為難民,流散到約旦、敘利亞、黎巴嫩、阿聯等阿拉伯國家。在這次戰爭中,約旦也占領了約旦河西岸屬于巴勒斯坦所有的四千八百平方公里土地,并把它并入自己的版圖。一九六七年六月,以色列占領了大片阿拉伯土地,其中包括約旦河以西原在約旦控制下的巴勒斯坦土地,使四、五十萬阿拉伯人成為難民。
據外國統計材料,目前在約旦的巴勒斯坦難民總數約為七十五萬人。如果加上原來居住在約旦的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人就占到約旦全國二百多萬人口中的一半以上到三分之二。
1.國王候賽因在巴以沖突中的作用
侯賽因是一個謹慎的人。他看到以色列悄悄吞并西岸是對他王位的直接威脅。以國王的看法,以色列的目標是將西岸其余的80萬巴勒斯坦人趕到約旦河,約旦人口至少已達到60%。以色列官員在華盛頓對被占領領土的未來發表評論時,對他的恐懼感受到了他的擔憂。莫斯·阿倫斯總理了他的國家對“華盛頓郵報”編輯的態度:“以色列的立場是,巴勒斯坦的家園和國家存在-約旦。“侯賽因真的希望和平。他現實足以知道,阿拉伯人沒有希望在戰爭中擊敗以色列,但如果他單獨進行談判,他就會遭受敘利亞領導的激進分子的危險威脅。約旦首相扎伊德·賴菲(后來又回到這個)位置)總結了他家中談話中的困境:“我們面臨著軍事自殺,政治自殺的選擇,或讓病人慢慢死于終末疾病。”六個月,從1982年年底開始,國王侯賽因和亞西爾·阿拉法特跳舞了一個慢動作的芭蕾。其目的是找到一個公式,使巴解組長能夠根據“里根倡議”的大綱,共同努力實現談判和平。最后,他們從來沒有進入過。四月一日晚,阿拉法特走了,永遠不會回來。兩人最后達成協議,探討與以色列的會談。阿拉法特飛往科威特獲得巴解組織執行委員會的祝福,但是敘利亞和巴解組織的強硬派的反對意見證明太大了。阿拉法特不是將巴解組織的風險分成比現有的那樣高,而是鞠躬盡,廢除了協議。
敘利亞每天在大馬士革電臺狂歡反對派。“阿薩德總統和“人陣”領導人哈巴什總統討論了反巴勒斯坦的陰謀和需要面對猶太復國主義的國陰謀,旨在清理巴勒斯坦事業,并以犧牲巴勒斯坦人民不可剝奪的權利為由提出免責辯解。”巴西執行委員會成員Hanna Nasser博士在侯賽因 - 阿拉法特會談期間在安曼辯論說:“如果美國必須履行其承諾,如果我們承擔這樣的風險,就必須做出更有實際意義的承諾。”阿拉法特的發言人馬哈茂德·拉巴迪(Mahmoud Labadi)說:“他們給我們什么?他們說他們會給我們西岸,但他們甚至不能讓以色列離開黎巴嫩。”“美國的信譽正在受到考驗。”晚上一個晚上在他的老板坐在安曼的一個客廳的客廳宣布一些。一些巴解組織的官員認為,如果黎巴嫩撤軍協定在二月份被起草,阿拉法特可能已經能夠說服他的頑固中尉給他跟以色列談談。
2.候賽因與巴解組織之間的關系
阿拉法特不是政治家。他啟發了他的戰斗人員,但他在和平時期沒有寬廣的眼光。給阿拉法特做一個決定,走過去的老中東看到,他每次都會放下。
可以說,阿拉法特應該能夠看到,巴解組織的溫和派和強硬派之間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但他仍然希望把他的組織在一起。如果他要打賭巴解組織的長期生存能力,反對贏得家園的可能性,美國將不得不通過表明可以兌現其承諾,使賠率更具吸引力。
侯賽因可能已經明白阿拉法特的決定,但巴解組織主席甚至沒有禮貌地告訴他他的臉。五天后,侯賽因等候客人從科威特返回。最后,一位特使到達了一整套新的建議。侯賽因已經夠了。他發表了一項聲明,宣布阿拉法特關于面孔的談話“回到了1982年10月份的那個地方”。更糟糕的是,新的提案包含了對國王的一個致命罪:他們“沒有優先拯救這個土地“。侯賽因最初的憤怒是針對阿拉法特,但是與美國中東政策有關的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因素結合在一起,來挽救和平努力:
·華盛頓無法使以色列軍隊離開黎巴嫩或凍結西岸定居點造成的美國信譽崩潰。
·美國未能(阿拉伯眼中)施加對耶路撒冷的嚴重壓力。雖然國會否決向約旦表示愿意考慮和談的新的武器銷售,但對以色列的援助正在不斷增加,以色列強烈拒絕了他們。
·來自新自信和越來越憤怒的大馬士革政權所產生的壓力和威脅。在侯賽因國王宣布與巴解組織的會談宣告死亡之前,巴解組織暗殺了塞薩姆·薩達維,阿拉法特是否決定談判后可能會發生什么的強大信號。
·華盛頓拒絕直接與巴解組織直接交易承認以色列并接受了聯合國第242號決議,其中要求交換和平領土(美國的立場是基于亨利基辛格當他擔任國務卿時向以色列作出的諾言)。阿拉法特暗中承認以色列的存在權,但他認為公開這樣做會讓他不再在談判桌上討價還價。他希望美國對巴解組織的認可作為回報最后一步。
看起來很累,擊敗了約旦的哈希姆王,坐在美國記者旁邊一張長桌的頭上。阿卜杜拉·阿卜杜拉前兩天,他和里根總統就電話講了兩次,每次都列舉剛剛讀到的聲明的原因。“黎巴嫩,”侯賽因說,他告訴里根,“造成我們巨大的損失,損害了美國的信譽。”以色列在黎巴嫩的存在,開始政府對里根倡議的立場,“被占領區遭受苦難的人民的煩惱”,在西岸建立新的定居點,所有這些,侯賽因悲傷地解釋說,在公正和持久的和平方面取得進展的道路。“他們一起說,這些因素破壞了美國的可信度。
【參考文獻】
[1]Lawrence Pintak.Seeds of Hate: How America's Flawed Middle East Policy Ignited the jihad.London:Pluto Press,2003.P.87.
[2]Lawrence Pintak.Seeds of Hate: How America's Flawed Middle East Policy Ignited the jihad.London:Pluto Press,2003.PP.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