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
【摘 要】踐行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是當前企業從嚴治黨的重要工作,部分企業因未能深刻理解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內涵,導致實際執行情況不佳。因此亟需我們要探索推進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在紀檢監察工作中的具體運用,以確保企業對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更好踐行。
【關鍵詞】企業踐行;監督執紀;“四種形態”
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中,市場競爭環境日趨激烈,對市場凈環境和諧安定要求也不斷提高。2015年9月24日,王岐山同志在福建調研時倡導提出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目的是實現企業的整體強化治理,將黨和各級政體作用充分發揮,保證企業和諧發展、經濟主體安定。
一、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內涵
監督執紀的“四種形態”的概念,要求企業在監督執紀過程中,對于“四種形態”必須嚴格落實和觀察,在治黨管理方面必須嚴格遵循嚴謹、公正的法律準則[1]。“四種形態”的內涵主要是,對于黨內關系,在處理中需要遵循相關標準正常處理,審判批評要嚴格,實現常態化的“咬耳扯袖”、“紅臉出汗”現象;對于組織處理、黨紀輕處分,需要進一步加強;對于嚴重違紀的行為,需要嚴格執行嚴厲處分標準,在特定情況下,應作出重大職務調整;企業當中的涉嫌違法、嚴重違紀情況,只能有極少數出現,并且一旦出現,就需要嚴格立案審查。由此能夠得知,“四種形態”是一種層層遞進關系的處理方式。筆者認為,在企業踐行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過程中,需要對這些實踐處理方式合理運用。要貫徹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針,能做第一種形態就先做第一種,能做第二種形態就先做第二種,真正體現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要堅持以紀律為尺子,準確研判分析,恰當運用相應形態,嚴格把握轉化條件。
二、企業踐行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不足
在當前企業踐行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和不足,這就導致了部分企業踐行監督執紀“四種形態”不能充分發揮效能優勢。
(一)理解認識有所偏差
企業在踐行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過程中,存在著理解認識偏差的情況。在以往的企業日常經營管理活動中,比較愿意對關鍵崗位業務人員、個別領導干部等違紀行為活動重點監督,而對于很多基層人員的違反紀律行為,以及日常工作中的失職、瀆職等行為,并沒有做出有效的監管。有很多企業管理者和執行者,對于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由于理解認識偏差,認為其管理上太過嚴格,如果企業完全踐行,將對企業正常的運營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同時還會干擾企業內部團結和諧的氛圍[2]。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對政治行為準則、整治工作紀律、相關組織原則等日常審核問題不關注、不重視,對于企業領導的違規操作問題,僅僅當做生活小節問題看待,重視程度不足,導致監督執紀逐級松弛的情況。
(二)應用手段策略落后
企業踐行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在應用手段和策略方面相對較為落后,無法滿足形勢發展的具體要求。一些企業的紀委組織,問題線索來源不夠豐富,僅僅根據上級組織交辦事件、員工舉報、職工投訴信箱等渠道,獲取重要的信息。在紀律審查過程中,監督執紀模式也比較落后,調查手段主要依靠談話,因而會漏掉一些違紀行為的信息[3]。在實際工作開展當中,比較多的開展一些關于常規工作流程管控業務,而在企業領導干部工作時間之外的交際圈、休閑圈等方面,沒有做出有效的監管,干部行為監管內容、范圍上,也存在不足。
(三)貫徹落實力度不夠
很多企業對于監督執紀的“四種形態”,都沒有徹底的貫徹落實,落實主體職責力度不夠。在企業日常經營管理當中,很多企業領導及主要管理者,對于企業自身的經濟體制類別,以及在市場中所占的位置、份額、比例等都比較注重,但是對于企業自身的特殊性質,以及企業中黨員領導干部角色等方面,則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4]。對于從嚴治黨管理職能方面,也面臨著逐層弱化、上緊下松的情況。例如,從2013年5月第一輪巡視正式啟動,到2017年6月最后一輪巡視反饋結束,十八屆中央巡視完成了對省區市地方、中央和國家機關、國有重要骨干企業、中央金融單位和中管高校等5個“板塊”的巡視全覆蓋,在檢查過程中,發現很多企業在經營管理當中,只注重經營任務、生產建設等方面,而對于黨性修養、黨風建設等黨組織工作比較忽視,弱化了黨的指揮職能。
三、企業踐行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措施
(一)正確理解認識
在企業黨風廉政建設的推進和強化過程中,對于監督執紀的“四種形態”,應當站在從嚴治黨的政治層面出發,加以理解、認知并確保良好的應用。全面從嚴治黨,既要實現政治清明、海晏河清,又要干事創業、事業發展,缺了哪一項都不行。新時代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必須提高精準把握運用政策的能力,深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落實“三個區分開來”重要思想,切實保護廣大干部員工干事創業的積極性,更好地實現紀檢監察工作與企業改革發展的同頻共振、同向發力、有機融合。
(二)優化運用手段
企業在踐行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過程中,要對運用手段進行優化,實現常態化的“紅臉出汗”的狀態。在對“四種形態”的運用當中,要注重監督在前、執紀在后,著重強化第一種形態的應用,從而達到防微杜漸和關口前移的良好效果。特別是在國有企業中,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對一方資源的獨享、一個行業的壟斷,且普遍具有廣泛的經營面、較多的產業、較大的資產規模,下屬單位點眾多,線長面廣,內部員工數量達、崗位復雜度高,人員素質差異較大等。基于此,應充分運用和發揮第一種形態的特點,利用常態化、手段靈活、形式多樣等優勢,有效應對這種線長面廣的情況。
需要強調的是,“四種形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運用“四種形態”的根本目的是教育挽救干部,是為了治病救人。前提是能救、可救、有救。關鍵是犯錯誤的同志對組織的態度。這個態度也是“四種形態”之間轉化的條件。只有本人態度很好,能夠知錯認錯悔錯改錯,組織上才有可能結合具體情況,依規依紀對其從輕或減輕處理。相反,對不知錯認錯悔錯改錯,對抗組織審查的,則會從重甚至加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