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顯斌
【摘 要】貴州省六盤水市的“三變”改革,已經成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標桿和樣本,其主要實踐成就和經驗如何,對全國各地推進農村“三變”改革有何借鑒和啟示,本文就此作了一些簡要分析。
【關鍵詞】“三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三變”改革發端于貴州六盤水,2015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指出,“要通過改革創新,要讓貧困地區的土地、勞動力、資產、自然風光等要素活起來,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2017年、2018年,“三變”改革作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亮點措施被連續兩年寫進中央一號文件,“三變”改革影響著農村集體經濟改革發展的方向。
一、六盤水市“三變”改革的經驗和亮點
(一)資源變資產
對農村集體各類資源資產進行核實,確定權屬關系,經村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同意,將集體投資興建或購置的房屋、建筑物、機械設備等資產評估入股和集體所有的土地、林地、草地、山嶺、灘涂、水面等自然資源的經營權折價入股經營主體,按比例獲得收益。如:六枝特區隴腳鄉花德村將閑置的集養殖辦公用房1000多平方米入股到六枝特區馳誠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產業精加工,每年可獲得固定分紅2萬元,成功激活了農村閑置資產,增加了集體收入;盤縣滑石鄉巖腳村體以37.8畝集體黃山、河灘地經營權折價入股貴州農熠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共同建設開發噠啦仙谷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集體土地參照該市28600元/畝的土地補償費標準作價,合計股金108.1萬元,2014年園區實現銷售收入2.3億元,村集體分紅30萬元;鐘山區大河鎮周家寨村,將以前是“放牛壩壩”的210畝集體荒山入股東潤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占股5%,產生收益前村集體每年可以獲得5萬元的保底分紅,產生收益后每年可以獲得5%的股份分紅。
截止2015年,六盤水市已有15.5萬畝集體山林和機動地、7.4萬畝四荒地、6.3萬平方米水面入股到合作社、企業等規模經營主體,轉變為村集體持有的股權。
(二)資金變股金
鑒于多年來各級財政投入到農村的資金基本都是一次性投入、一次性使用,且點多面廣、投入分散、綜合效益不高、農民和村集體收益不大等問題,六盤水市探索整合利用各類財政資金,將其作為村集體或農戶的股金,投入到經營主體形成股權,并按股份比例分享收益。
一是扶貧資金變股金。將精準扶貧到戶的財政補助資金,投入到效益較好的金融機構或企業,合理確定貧困農戶持有的股份比例,通過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增加貧困戶的收益。如:鐘山區在六盤水市農村商業銀行增資擴股時,委托2家區級國有農業公司用684萬元財政扶貧項目資金購買原始股份400萬股,每股年收益率為15%,將收益作為農村和城市貧困對象的補助資金,農村和城市對象按10:1的比例進行分配,并實行退出機制,凡收入水平超出扶貧標準的無償退出收益分配權,實行動態管理,每年審核一次。
二是財政專項資金變股金。將各級財政投入農村的生產發展類資金(補貼、救濟、應急類資金除外)、農業生態修復和治理資金(直接兌現給農戶的除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支持村集體發展資金等,在不改變資金性質用途的前提下,量化為村集體或農戶的入股資金。如:六枝特區落別鄉抵耳村2014年年底將財政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100萬元入股到朝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種植高標準茶葉,在項目建設前三年每年保底分紅8萬元,自第四年起,每年在上年向村集體分紅的基數上遞增1萬元,最高至15萬元。村集體所得收集按照4:6的比例進行再分配,40%用于村集體發展壯大集體經濟,60%用于扶助本村貧困人口,直至整村脫貧。
(三)農民變股民
在開展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確保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變的前提下,鼓勵農戶按照“市場主導、平等自愿、自負盈虧、按股份紅”的原則,以其土地經營權入股規模經營主體,成為股東,并按照比例參加收益分紅。通過引導農戶將承包經營權入股,改變了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的方式,推動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對規模經營主體而言,按照農戶持有股份進行收益分配,而不用向其支付土地租金,節約了農業經營的成本;對入股農戶而言,通過入股規模經營主體,有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可以享受企業發展帶來的紅利,有效的增加了收入。
如:鐘山區大河鎮周家寨村70戶農民將843畝耕地以20年的土地經營權入股東潤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葡萄種植,占股30%,采用“保底+分紅”的收益分配方式。在葡萄種植不能產生收益的前三年,或因遭受自然災害無收益的年份,農戶每年可以分得600元/畝的保底分紅。產生效益后,按照股份比例進行分配;六枝特區郎岱鎮引導花腳、阿樂、石糯尾、青菜塘等4個村3000余戶農民,以6000畝承包地經營權入股貴州天地人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共同建設獼猴桃基地,土地股份占總股本的10%。在獼猴桃基地產生效益前,公司每年向農戶支付600元/畝的保底分紅;產生效益后,按比例進行分紅。
二、六盤水市“三變”改革的啟示
(一)明確產權是基礎
“三變”改革的實質是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目的是要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實現各種生產要素的價值最大化,共同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叭儭钡膶嵤┞窂?,是將村集體或農民所有的資源、資產、資金,入股到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農業經營主體。因此,明確產權是“三變”改革實現的基礎。一是明確集體資源的權屬,包括集體土地、林地、荒山荒坡、山坪塘、房屋、場地、小型水利設施等,頒發所有權證;二是明確農民權屬,即承包經營權,以戶為單位,在確權的基礎上頒發承包經營權證。對于荒山、山坪塘、房屋、場地等資產和資源,可以通過拍賣、承包、租賃等方式取得使用權,頒發使用權證。總之,只有明確了產權,集體或農民所有的資產、資源才有了進入市場的可能,才能充分的發揮其作用。
(二)發展產業是核心
縱觀六盤水“三變”改革的典型案例,都是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展開的,都有一個甚至數個規模化經營的業主?!叭儭钡囊饬x也就在于,將零散的土地等資源集中起來,讓廣大的農戶參與進來,一方面減少業主發展農業項目的投資和風險,另一方面也提高農民和村集體的收益。
(三)政府統籌是主導
作為一種產權制度創新,發展的過程必然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也難單憑村集體或農業經營主體自行發展壯大。區縣甚至省市層面必須要高屋建瓴,在政策上給予一定傾斜,在追責問責上予以寬容,在制度探索上給予相應指導?;鶎诱仨氁袑嵁敽棉r戶和業主之間的橋梁,一方面積極鼓勵和引導農戶接納“三變”新模式,另一方面也要積極的引進業主,發展壯大產業。
三、穩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的對策思路
(一)完善產業規劃。將“三變”改革融入鄉村振興工作中,在統籌全區產業規劃的基礎上,加快完善鎮域產業發展規劃,明確功能分區和主導產業,加大項目包裝力度,形成一批有特色的產業組團。
(二)加快明晰產權。結合正在開展的土地確權,全面完善集體和農戶產權的清理和確權,為進入市場打下基礎。
(三)強化招商引資。組建專門的招商隊伍,按照產業規劃和項目庫,積極招商引資,并做好配套服務,爭取落地一個就成功一個。
(四)加強引導規范。健全制度規范,所有“三變”改革的示范村必須按照產業規劃來發展壯大,對不符合要求的不予支持。積極引導農戶和業主采用“三變”模式,獲得雙贏。
【參考文獻】
[1]陳揚.三大國家級新區發展動力比較研究及啟示[D].蘭州大學,2013
[2]蔣澤燕.“三變”改革為農民致富創造了新思路[J].農民致富之友,2016(10)
[3]劉遠坤.農村“三變”改革的探索和實踐[J].行政管理改革,2016.1